电子商务中的民主与平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胡泳)
谁最喜欢电子商务呢?当然是程序员。并不是因为程序员更贪财,或更乐意购物,而是因为他们发现了电子商务技术的娱乐性。在网上商场中,程序员们可以设计最“酷”的电脑仿真效果;但这还不算什么,如果整个支付系统都能用软件代替,那有多么“爽”啊。想象一下,你可以派出一位“自动化智能代理人”到网上巡游,帮你购物,甚至在虚拟的拍卖场上为你竞价。由电脑代表它们的主人运行全球的在线市场,这简直可以说是程序员们最后的梦想。
不过,电脑懂得世界,是在它将一切复杂的现象都分解为比特之后,未来的数字化市场必然需要相应的电子硬通货:它像现金一样简单好用,具有流动性;同时又像信用卡号码一样容易携带,通行全球。所以,CyberCash、DigiCash、NetCash等公司应运而生,目的是造出一种能在网上像真钱一样令人用着安心、使着省心的数字化货币。
这在技术上有问题吗?没有,已经问世的几种数字化货币有着令人惊叹的高明加密方法;但是,谁会使用这些货币呢?极少的几家网上商店承认它们,可似乎没有什么人手里有“现款”。当年,电脑化空间的造币公司如明星般耀眼,今天,它们似乎退到了无人注意的角落里。
既然不是技术上的原因,就得从文化方面考虑事情。数字化货币公司的兴起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电子商务将造成有关商品或服务的“小额交易”的激增,比如花几元钱购买一篇报纸文章,每天付几分钱看自己喜爱的卡通漫画,或是按小时计费租用软件。数字化货币的设计师们说,开发小额支付系统,有效地周转数量不大的钱,甚至小到以分来计算,可以使网络上各种类型的信息内容、商业资源及多媒体的买卖灵活地进行。这种小钱恰够支付在数据库中查询一条信息的费用(而不必长期订阅一项昂贵的服务)。没有了积聚信息的需求,积聚信息的大公司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小型而分散的“兴趣团体”因为规模的缘故无法引起广告商的青睐,它们要么依赖机构环境、要么靠拉赞助,否则只好由充满理想主义的志愿者维持,而他们很快就会因精疲力尽而退出战斗。只有当网上的金钱流动变得分散化以后,用这样的钱所做的事情才能分散化。千万个拥有小规模忠实受众的内容提供商将会因此受益。
如果网上小规模交易市场存在的话,数字化货币的确有合理性。在现实世界中,小额交易一般都是使用小额纸币或硬币,而在互联网上,最经常的情况是,购买者也许是与服务商不在同一城市,甚至不在同一国家,如果使用信用卡支付,对于内容提供商来说,使用信用卡服务所必需的转账和收费将使这类小额交易变得无利可图甚至亏本。
一篇新闻收2元钱,有2.5万人阅读,一天就可以收入5万元,这样的高额诱惑让哪位记者能够保持对报社或杂志社的忠诚度呢?难怪记者为数字化货币欢呼
像康柏的MilliCent和IBM的MiniPay等小额支付技术都声称能为消费者和商业机构在互联网上进行小规模的内容购买和销售提供新的、合理的办法,并使电子商务“民主化”:任何一位有思想或新闻要发布、且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有听众的人,都可以变成电子出版商。不需要持续不断地制作内容以吸引订户或广告商,只要向单独的受众收取数字化货币即可。一位名记者也许可以通过把新闻直接售给读者而发财:比方说,一篇新闻收2元钱,有2.5万人阅读,一天就可以收入5万元,这样的高额诱惑让哪位记者能够保持对报社或杂志社的忠诚度呢?难怪记者为数字化货币欢呼。
一家电子商务咨询公司作过这样的试验:在一次会议上,主持人把一摞硬币交给每个参加者,要求他们每次进入大厅时都要把一分钱投入门边上的钱匣中。很多人第一次就把所有的钱都放了进去,然后要求从此获得自由出入权。这一试验有趣地表明:没有人喜欢每次进行交易时都想到这些交易的花费。而康柏的MilliCent竟然愚蠢地宣称它就像“一个24小时、每周7天进行工作的测量计”。
内容提供商同样不喜欢小额支付,因为它惩罚积极阅读内容的用户,同时让那些消极用户得以廉价地获取他们所要的东西。一旦出版商把一篇文章放到了网上,任何人阅读都不会花费出版商一分钱,所以,为什么要收费呢?一个解决办法是设计不同的收费方法,让积极的读者订阅内容,让偶尔浏览者单篇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