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明信片:纽约食经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纽约的唐人街,原本是粤菜的天下,搞得我这在北京时颇爱粤菜的人都倒了胃口。好在这些年大陆移民越来越多,不能说各地口味都有,但起码上海馆、四川馆都开始一家一家的出现了。“上海滩”,“老饭店”,“五粮液”,“大四川”等等,成了纽约中国人嘴边常挂的名号。“大四川”是在唐人街的一家小店,因着唐人街川菜少见,本身又物美价廉,不出几时就名声在外。然而刚刚声誉雀起,这家饭馆内部却起了什么分裂,一部分人分了出去,在西村边上新起一家,叫做“西村大四川”。中文报纸上打出广告,叫做“挥师北上方数日,竟使英雄泪沾襟”。我们这些“英雄”都赶紧也跟着“挥师北上”了。
因为地段在拥挤的唐人街之外,停车方便,环境相对舒畅,新饭馆的生意倒是更加红火起来。不出几天,被《纽约时报》饮食版报道一番,报纸刊出的那个周末再去,本来不大的店堂高朋满座,门口还站满等座的人——说中文的极少。从此,周五晚去吃饭得订位了。据说“大四川”的老板是有学位的,学位有没有不知道,开饭馆的学问似乎很有一些。“大四川”名为川菜,菜谱上粤、沪、毛家菜齐全——美国人对中国菜的知识不深,反正搞专精搞不出什么名堂。《纽约时报》的报道,就是在毛家菜上先大作了一番文章——老板把个中故事写在了菜单上,这在曼哈顿的中餐馆里,也算是极有“文化”的了。我当年就说毛家菜在美国——起码在纽约可以有“卖点”,现在真见了结果。
这里要说的倒不是纽约的中餐馆,而是《纽约时报》的餐馆评论,影响之大,真是餐馆的生计都系于那每周三饮食专刊上的几句褒否。经常是哪家餐馆上了该版,受了好评,当天晚上就能见效,顿时座不应求,“舆论导向”与城市生活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因此你也能想象,该版6年来的首席餐评人露丝·瑞切尔在纽约的大名之鼎鼎。有一段时间,我早上开车上班时正好是她在电台上播音其餐评的时段,于是乎无意间听了不少她对餐馆的品头论足。后来不开车了,在地铁上读报,也总要读读她的饮食版。
餐评人要保持客观公正,当然不能跟开餐馆的那一方称兄道弟。不但如此,他们都要隐姓埋名,改头换面去餐馆吃饭。露丝·瑞切尔的“微服出游”,也算纽约一传奇,没“火眼金睛”认出来的餐馆算它倒霉,认出来的太过努力拍马屁瑞切尔也不认账(她要征求其他食客的反应)。最近,露丝从《纽约时报》辞职,改作《饮食》杂志主编,我这才偶尔在一谈话节目上见到她的庐山真面目。颇出我意外,她是挺风姿绰约的一个女人。我的意思不是说整天说吃的女人就该是面目平庸甚至脑满肠肥,我只是更加觉得她每天去餐馆吃饭前总要头套眼镜化装地折腾一番,也算不易,因为既然她属轮廓分明颇有特点,要把自己藏起来也难。她说她有若干“角色”,扮成老太太最容易,再找上几个打掩护的年轻人,对她张口称妈闭嘴喊姨,最能把餐馆给骗了。而且扮成老太太最能测试餐馆服务态度,因为餐馆不特别欢迎老太太,觉得她们“给小费少”。
我的一个中国朋友对露丝偏好日本菜相对不重视中国菜略有微词。我倒是同意露丝的观点,即食客到餐馆吃饭不光是品食,而且整个餐馆的环境、气氛,都是一部分。日本餐馆不论贵贱都能做到整洁卫生,装潢有风格,的确是唐人街的中国餐馆所不如。
我好像是跟露丝·瑞切尔的餐评有缘,某周末开车,打开收音机,正好又赶上她的最后一次专栏播音。她说她本人何其幸运,在《纽约时报》主持餐饮专栏的这六年,正是美国饮食文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几年。不但纽约市的餐馆越来越国际化,风格多样,而且美国内地的餐馆也在发展。她说她成为这场饮食运动的一部分,何其荣幸焉。她的遗憾:没能在她任职期内任命第一家四星级美国餐馆(这里是指做美国式饭菜的餐馆,纽约的四星级餐馆仍由法国餐笼罩);中国菜也在走出唐人街,进入主流,可惜她也不能在其中推波助澜了。
纽约汇集着来自全世界的各色人等,结果是在吃的一项上喜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是最有福了。从美式,意大利菜,法国菜,希腊菜,到土耳其菜,埃塞俄比亚菜,到中国菜,日本菜,韩国菜,泰国菜,越南菜,好像世界上没有哪种口味是在这里找不到的。餐馆的风格呢,也从富丽堂皇大摆其谱的到前卫时髦的到几张小桌几把破椅的都有。这么多的选择,光是口碑相传也是不够,所以报纸杂志的指南就成了热门。一本《ZAGAT调查》,恐怕是纽约永远的最热门畅销书——这是在一群老饕中间作调查,对餐馆按菜的质量、环境装潢、服务品质打分,并按菜式、地区、价格、风格(比如要浪漫还是家常)等等分类索引,狭长一册,非常方便,对餐馆的说明,寥寥数语,读起来倒也挺好玩。
有一阵儿去上一门英文课,老师要我们每天读报。至于她自己,“《纽约时报》星期三的报纸我必买”,胖胖的英文老师说。因为,“我爱吃,星期三的报纸有饮食专刊。”露丝·瑞切尔说她接到不知多少封读者来信,跟她争论的,向她推荐餐馆的,讲自己的下馆子故事的……“事关饮食,谁都一堆意见,谁都特激情。”
《纽约时报·星期日杂志》则另有一饮食专栏,是讲烹饪的,作者MOLLY O' NEILL。每次谈一种食品,或鲜果,或生蔬,或肉类,引经据典,或个人经验,再介绍几样菜式的食谱。图片悦目,更有很好的文字,我每每先翻到此页去看。最近,《纽约时报》搞了一篇对韩国菜的报道。韩国餐馆有种粗朴的风情,我是很喜欢的,《纽约时报》拿它跟西方菜中的意大利农村菜式相比,不知此后,位于曼哈顿中城一带的韩国街是否要更宾客盈门了——在寒冷的冬夜,昼夜开门的韩国馆是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好去处,只不过韩国人有点排外,或者不理会外人,侍者的英文特差,馆子里以韩国人为多。
意大利菜亲切,法国菜摆架子,印度菜浓郁,日本菜清明,以吃而言,纽约的确是国际化的宴席。我记得有搞戏剧的朋友常叹,我们缺乏好的剧评。说到吃,其实也得有舆论才有一个完整的循环。露丝·瑞切尔的餐评读者见仁见智,如果我做餐饮版的编辑,我想我会把专职评论和各界人士中的评论版面对半,这样可能更公正也更好玩些。
那个对瑞切尔没有特别赏识中餐馆略有微词的朋友,也许会惊讶她说出这样的话:被问及纽约之外,她最想去哪个城市吃饭,主持人提及巴黎,瑞切尔的回答却是——香港(又提及上海)。可见,瑞切尔还是知道吃中国菜的,而纽约的中国菜当然比不上中国的好。 中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