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色》的原色

作者:娜斯

(文 / 娜斯)

《原色》的原色0

《莫尼卡的故事》:“庸俗和令人厌倦”

莫尼卡的登场应该是尾声部分了。虽然她的书一上来就上了畅销书榜第一名,但是像很多人预测的那样,没出两周就掉了下来。的确,有过了斯塔尔报告,有过了芭芭拉·华特斯20/20节目的访问(收视率超过其上的电视访谈号称只有当年奥普拉·温佛瑞对迈克尔·杰克逊的那次。莫尼卡的表现却让她在民意调查中形象更下降),还有什么你想知道的?《纽约时报》的书评题目是“《莫尼卡的故事》:庸俗和令人厌倦”。“《莫尼卡的故事》可能应该叫作“莫尼卡·莱文斯基的误导教育”(套用当下正走红的CD“The Miseducation of Lauryn Hill”)。这故事是关于一个情感依赖强的年轻女人如何以暴饮暴食和与不能得到的男人发生关系来平息自尊的问题,而她与一个同样情感依赖强同样处于青春期心态的男人——他恰好是美国总统——的韵事如何把这个国家抛入花边新闻疯狂,以及131年来第一次弹劾审判。”

我比较好奇的是:体重问题到底是一个什么问题?因为它无所不在:在莫尼卡的故事里,莫尼卡是所谓的Valley Girl,在看重外表的好莱坞影城长大,体重问题对她非同小可,她甚至忆述幼时如何因为她长得胖而成为全年级惟一不被邀请参加班上一大款千金的生日晚会所感到的受伤;在莫尼卡与比尔的故事里她也有体重问题;在莫尼卡与琳达·崔普的故事里,两人在一起谈的除了比尔就是怎么减重。

《莫尼卡的故事》作者是当年跟戴安娜合作,第一次公开戴安娜与查尔斯婚姻内幕的英国作者安德鲁·莫顿(偶合?戴安娜也曾有“体重问题”,曾因减肥而患厌食症)。此公按照他替戴安娜发言的一贯笔法——半媒体告白半通俗浪漫小说——呈现又一个情感不稳定,有体重和饮食问题,是男人、权势、媒体的牺牲品的现代浪漫女英雄的形象。可是这显示莫顿太不了解美国人了,莫尼卡也毕竟不是戴安娜。总而言之,这书的写法没为莫尼卡重塑公关形象的努力上带来什么好处。

不用说,莫尼卡的故事也连带着呈现了比尔的故事——让美国人没脾气的这位总统先生的故事。然而,讲这个总统故事的书还有另一本,与莫尼卡的书同时出台,甚至封面设计都一模一样,这另一本,也出于总统身边人之手,他是前白宫助理George Stephanopoulos。George Stephanopoulos的书后来居上,几天之内取代《莫尼卡的故事》成为畅销书榜榜首——而且销售比例4:1(出版社付给前者的钱也比莫尼卡要高得多)。显然,George Stephanopoulos的文笔比莫顿好多了,而且他更会讲故事,他表现的心态也复杂,再说,他的才真是内幕。在克林顿两届竞选和第一任任期内,他都是最最“圈内人”。克林顿政府起起浮浮的大风大浪,他都置身其中。当年《原色》匿名出版时,因为小说的叙述者就是George Stephanopoulos的角色,所以斯塔尔也是被怀疑对象之一。现在,“假语村言”隐去,真人真事现身,结果更是热卖。

让George Stephanopoulos的白宫回忆录触动话题的,是他的行为是否属于背叛?忠诚成了电视上的政治谈话节目争论不休的题目。克林顿总统任内,可说把美国总统制度中的种种传统搞得一团乱,其中助理离开白宫之后写书揭丑闻一条,就是前人之不能及。就以克林顿祟拜的肯尼迪为例,他的故事绝对不少,但他手下的人除了事关政策,对其他从来守口如金。现在正上市的还有基辛格的第3本回忆录《更新年代》(Years of Renewal),他对尼克松的人格也有不少议论,但毕竟缺少“秘闻”。

George Stephanopoulos的书叫《All Too Human: A Political Education》,有点“人啊人”的味道,也可见它并非全是政策的事,而且写政治中的人。《新闻周刊》中登载节选之后,此书的销售量就更加火箭般上升——可读性的确很高。

George Stephanopoulos不光是在感慨克林顿夫妇的“人啊人”,也花很多篇幅写自己的人啊人——倒不是自己的韵事,而是他与老板——克林顿的关系。这一个关系,一点不比莫尼卡那一个来得差,一样的爱恨交集,矛盾重重,正是它可读性高的成份之一。

斯塔尔很会讲故事,他的反问是:谁背叛谁?

斯塔尔被人称为“背后插刀”,“忘恩负义”,克林顿前顾问Mandy Grunwald在CNN上说如果总统没给乔治“一生难得的机会”,乔治可能还只是国会山的一名助手,而不是“身价百万的作者和电视评论员”,至于现今白宫里的人,当然更要把他称为叛徒。的确,没有克林顿,也就没有乔治,他是在31岁的年龄被克林顿收编,随着克林顿的上台声誉雀起,成为美国政坛最年轻有为的明星,是所谓“总统手下的人”中最耀眼者。他在白宫前顾问迪克·莫里斯因嫖妓问题被解雇后出书时曾经对迪克·莫里斯的书抨击有加,“你有责任不让总统难为情,这伤害国家,是愚蠢和软弱。”

然而今天他也写起他的回忆录来了。但斯塔尔的书毕竟与迪克·莫里斯的不同,而且也更令人感兴趣,因为莫里斯是典型的投机分子,毫无原则可言之人,人们对他的话不能全信。斯塔尔著名的一点是他出身希腊移民牧师家庭,是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自由民主党,另一方面他又是受过良好教育、雄心勃勃、有抱负的那类年轻人,遇上克林顿夫妇,一起冲上历史的大浪。他的道德意识的冲突是在迪克·莫里斯的书中见不到的,也是令人感兴趣的,他的书也就在对克林顿的佩服膜拜与厌恶痛绝,透露内幕与自己这样作是否对之间艰难前行——可是有意思的书需要的不正是这种内在冲突的动力吗?

斯塔尔很会讲故事,也会刻画人物:上面提到的迪克·莫里斯是个小丑,“一尊黑暗的佛像(dark buddha),克林顿在危急的时候就要摸它的肚皮”。前纽约州长Mario Cuomo是不能下决心是否接受最高法官任命的哈姆莱特,副总统戈尔是“白宫内部唯一能真拿总统开玩笑的人”。希拉里呢?像其失败了的保健计划一样,“雄心勃勃、理想主义、高度逻辑化”,但同时也“不灵活,过于复杂,对于误解过度敏感”,“她经常强硬的外表下覆盖的却是脆弱的内核”。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与克林顿之间的关系。说到背叛,在乔治那一方,也可说是他被总统背叛。像所有为克林顿的魅力吸引的人一样,乔治与总统关系的早期岁月提起来仍令其晕眩,然而,具有强烈矛盾人格的克林顿的种种公私行为一点点挫败了乔治的信念。乔治最后看透了,他是一个政客,“寡廉鲜耻是其政治生涯成功的关键”,“抵赖本领与乐观主义联结起来成为他最强的政治能力。”

斯塔尔说,如果没有莱文斯基事件,本来他这本书会是另一种调子,关于“一个雄心勃勃、理想主义,有着不确定人格的总统在任内成长的故事”,关于一群“好的、有才能的,也是易犯错误的人”以“可能的艺术”(种种政治操作)来影响“不可能的艺术,也就是说,改善我们自身和世界的艺术。”

然而,莱文斯基事件的爆发,让斯塔尔感到愤怒。这也可以理解,因为自克林顿参加竞选总统起,手下人就要为他一个又一个的各种麻烦事而焦头烂额,分了不知多少心力,而克林顿派手下人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圆谎,很多实情这些人都蒙在鼓里,确实有傻乎乎的感觉。斯塔尔特意描述进白宫前,他经历过“交代历史问题”的手续,“有无会让总统丢脸的事”(财政上的、私生活上的等等),他左思右想,干净得不能再干净,结果最后反而是总统有一大箩筐尴尬事。他可不是要问:谁背叛谁?

《原色》的原色1

通读完全书,我倒基本同意斯塔尔为自己辩解说的话,即这本书主旨倒不在揭克林顿的短,而是记录一个年轻政治助理在华盛顿最高权力层内的一段引人入胜的经验,并且力求公平(fair)。这本书反映着斯塔尔一贯的性格——聪明、坦率、冲动、正直、狡滑,兼而有之。他对自己在权力圈中的追求、虚荣心和不安全感,都有坦诚的自白——有时读着让人真有点同意当年克林顿刚上台时受到的批评:白宫里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太多了。

从克林顿的宠儿到如今反目成仇,这个围绕权力、野心、理想和人格的故事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斯塔尔不讳言他与副总统戈尔的距离,与第一夫人的关系也时时缺乏信任感,与迪克·莫里斯更是“不共戴天”,所以主动离开也是情理中事。但是他虽然出言坦率,但并无恶意攻击。能够让人批评的,恐怕是未必不可不等到此届政府卸任后再出——此时此刻出书,的确有如人批评的,“抵抗不了书商出价的天文数字”。

无论如何,对了解当代美国政治的实际操作,克林顿白宫的内幕,若干政治人物的近距离画像,这本书颇可供消遣一读。它毕竟出自一位年轻作者之手,有着一种从老奸巨滑的政客中见不到的“原色”。 原色美国总统总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