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经济话题】危机过去了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任波)
中国地产市场热得发烫,楼价高估却比比皆是空房
度过了惊慌失措的1998年,人们喘息若定。在近日的采访中,有学者说:“危机不是都过去了吗?”还有关于中国是否会出现类似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的讨论,答案是否定的。的确,最近东南亚各国经济复苏的报道时见报端,这或许可以作为乐观的理由。
1996年,东南亚国家出口下降,这略见不妙的征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学术权威对东亚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不以为然,但是对东亚模式的质疑声还是被频频“说不”的声音淹没。
现在危机过去了吗?’98伊始,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在展望新年经济时曾指出,国际经济中的一些变化,可能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今年头8个月,我国出口增长率果然从去年平均的20%降至5.5%,这大概是为抵御危机而付出的第一桶金。最近,北京大学教授肖灼基指出,作为危机两大表现之一的股市经历了4次大的波动,中国股市异常脆弱,在死保汇率的同时,还应关注股市,否则,一旦崩盘,则后果不亚于东南亚。
去年10月,在东南亚形势构成极大威胁的时候,我国恰恰出现了通货的负增长。今年1~8月我国经济增长仅有7%,物价连续11个月负增长,企业开工率只有6%,产品大量积压。有学者指出,通货紧缩现象对保卫汇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对于危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指出,它目前至少有两个好的效应,一是加速了经济改革,一是比较早地启动了需求。12月初,央行宣布第6次降息再度表明了政府启动经济的决心。然而,一场危机使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宣告结束,同时由于住房改革、医疗保险、子女上学和退休养老等改革影响了老百姓的消费预期,都给启动经济造成了困难。那么从出口导向转为扩大内需的政策能否正常发挥作用,新的增长点会不会又变成新的亏损点?杨启先认为,危机的负效应还未完全展现。
据初步估算,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在经济危机中损失近6000亿美元,这些国家按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倒退了10多年。危机的影响正在点点滴滴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在10年内完全复苏就算行大运了。按巴西籍的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鲁本斯·里库佩罗的说法,虽然拉美的外债危机已经过去了16到17年,却至今仍未能将绝对贫困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水平。
还有一些国外学者不断发出悲观的声音。美国经济学家拉鲁什警告说全球金融体系存在着崩溃的危险。莱斯特·瑟罗把吉隆坡两座世界级高度的大厦视为狂妄者的标志,是无视赔本还要上马的工程。他指出中国地产市场也热得发烫,楼价高估却比比皆是空房。经济断层一旦诱发地震,顷刻间灰飞烟灭的首先是老百姓的家当。
今年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使中国对全球财经的影响全面跨入了金融领域,9月号的《全球财经》杂志把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一道评为全球金融界最具影响力的人士。但人行行长戴相龙日前指出,由于国企整体经营状况不佳,银行呆坏账严重,加之我国金融体系内部积存的弊病,我国目前存在相当的金融风险,他还宣布中国将扩大金融领域的开放。面对已有的努力,不少学者也担心,中国的经济能否经得起国际投机资本的反复打击?
社科院的张宇燕博士把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称为二战之后可与冷战结束相提并论的全球大事。如果说危机前人们凭东亚的经济奇迹认定“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那么危机后也许该是反思和调整的大好时机。 经济经济学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