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私营企业的公有制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73岁的罗伯特·贝斯特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73岁的罗伯特·贝斯特精力旺盛,每天长跑4英里,途中还经常分心主持会议。他是位工作狂,这点与大多数实业家没有两样。自1969年创建科技应用公司至今,他的公司已有长足发展,雇员从十几个增到2.5万,年收入达34亿美元。可是,他并没有很多的钱,这点,却和白手起家的富翁们大不相同。
如果他拥有公司100%的股份,他的财富至少要有20亿美元。可他没有,他只有1.5%,价值约2700万美元。其余绝大多数股份都在员工手里。把那么多的钱扔在桌上,贝斯特是什么感觉?妙不可言,“在哪儿你还能一下子花出这么多钱?”这位拎牛皮纸袋回家继续工作的前核物理学家反问。
把雇员变成持股者是贝斯特的目标。对此他的解释是这样既公平又有效。在公司的持股结构中,雇员拥有90%,余下的10%为早期离开的员工拥有。后来公司修改了章程,离职者必须把股票卖回。贝斯特作过统计,干上3年的雇员中,买过股票的离职比例为5%,没买过的则高达12%。
与公司签一份协议,你就可以按协议的比例买股票。这只是公司复杂的退休计划的一部分。股票购买、股票激励以及4种员工持股计划使科技应用的持股制成为全美国最繁复的体系之一。退休计划函盖每一员工,是其中的基础部分,激励股份专为优异员工准备,以期权和红股形式兑现。每年,公司都要为各种计划预留出股票,近一半的雇员将因此受益。最后,200名未来的管理层成员每年能获得相当于25000美元的股票,但要在7年之后才能领取,若7年内离开公司,奖金便被没收。
与其他私人企业股票只在员工与企业间流动不同,科技应用专为员工间买卖股票成立了一间证券公司,交易前题是唯有内部人士有权参与。一年中有4次,证券公司为股票制定价格,股价由一个包含净收人、市场流通股份以及外部市场状况等多项因子构成的公式计算得出。在这个市场里,持股者最大的益处是不会突发心脏病。1987年股灾中纽约交易所一天内股价平均下跌22%,而科技应用该季度统共下跌5%。无论如何看待这种内部持股制度,科技应用都在投资回报率上令人惊异。1996年度,标准普尔指数上升26%,科技应用上升34%。若以更长远的时间度量,科技应用遥遥领先于市场指数。若在1973年有幸人盟该公司,收益将超过在普通股市场上投资的10倍。
25000万雇员中已有几百名成为百万富翁,无疑,余下的也将更富有。管理制度保障了股东的权利,22人组成的董事会就有9名雇员,他们与国防部退休高官坐在一起。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参与感。信息部的库柏说:“每当做决定,我更多的是站在主人的立场,而非工程师的立场。”
贝斯特以其独到的眼光实现了公司战略上的跳跃式发展,1997年,它因在网络及其他高科技上的成功跻身全美最大的私人企业之列。不过,与公司的成就相比,人们更熟知的是“贝斯特主义”,即与员工分享财富进而创造奇迹。
分享也是资本主义
与上市公司相比,私营企业最大的劣势就是它不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现金。它们是金钱大餐上的孤儿,甚至分一点残羹的权利都没有。
不在市场上露而,不能筹集招之即来的资金,私营企业失去了对优异员工的超常奖励办法。据统计,美国30%的大企业都有期权奖励机制,至少17%的雇员以低于市场多倍的价格获得了持股的承诺。“上市公司的雇员们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积聚财富。”一位补偿机制顾问如是说。
高薪与花红不再能留住人才,私营企业面临着的是上市公司轻意能解决的问题。过去的法子过时了,这是人们对家族背景或个人背景公司的普遍看法,而新的方式只能建立在分享的基础上,让员工也能在企业的成长中获得好处。
丁·斯特华德深有体会,他经营的是一间家族传下来的百年老厂。1997年,董事会破天荒地宣布一项员工持股计划。种种衰败的迹象表明,这是拴住400名雇员心的唯一选择。环球有着71亿美元销售的牛仔服制造商帝威斯也有着同样的打算,1996年,公司取消了一项收购计划,代之而来的是称做“全球同享”的利润分配方式。罗伯特·海斯主席又有创新,他认为雇员持股计划只对旧金山中层于部有利,而帝威斯是全球企业,海外员工也有权分享。这项计划长处着眼,规定若2001年公司营业额达到76亿美元,从好望角工厂里的工人到旧金山的经理们,所有37000名雇员都将获得相当于1996年工资的一份奖励。
纽约的金融信息公司布伦堡又有新招。每年4000名员工都会得到数量不等的购股证,购股证的大小有赖于随后两年内的公司业绩。如果雇员离开,而两年内业绩又有提高,购股证将被没收。公司老板布伦堡显然是深思熟虑,传统的利润分享使人短视,渴望夸大当年的收益,多得奖金。现在,人人都关心起公司的成长性,在长远的利益上,老板与雇员站在了同一立场。
来自奥马哈的建筑公司彼德·切维特推行的是更长远的计划。每6周公司领导层对所有员工进行一次评价,以决定给有潜力的员工以购股权,员工可以回当地银行申请贷款以支付这笔费用。切维特没有养老金和利润分配计划,但在雇员退休时,可以考虑把称做C股的股票卖出,C股的权益在公司下属的煤矿和基础建设部分,有稳定的收益。当然雇员也可把股票兑成D股,参与交易,每年,公司都根据其资产调整一次股票价格。
有些情况,股权越来越分散,就象合伙制。华生人力资源公司50年前由华生创建,华生去逝后5名雇员把公司从他的继承人那里买下来,5人每人20%股份。雇员越来越多,最初的5位于是敞开董事会的大门。尽管在董事会上已失去多数席位,他们仍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现在,5000员工中3/4已成公司的主人。
“你真的应该把每个人都弄进来,否则就会分成两拔人,‘有的’和‘没有的’”。罗伯特·贝斯特当然有说这种话的权利。公司莲勃向上,员工因富有而乐于参与。但对那些股价可能下跌的公司又当如何呢?“私营企业应把员工请进董事会,让雇员们真正感到是在为自己工作。”这是贝斯特的回答。
雇员持股与传统的资本形式
1958年,美国旧金山律师路易斯·凯尔索帮助西海岸的一家报纸的雇员接管了他们的公司,由此开了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先河。凯尔索也因此发明了一种资本主义理论。
凯尔索的基本设想是雇员集资或贷款接管濒于破产的企业。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代,这显然是一种私营向公有的较好的过渡形式。1984年,西弗吉尼亚的威尔顿钢铁公司濒于破产,公司鼓动工人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工人们集资3.86亿美元买下公司部分股票,使这个行将破产的企业重新运转起来。同年,密执安大瀑布城的州际运输车制造公司的工人也拿出15%的工资换取该公司的股票,使这家公司的卡车生产线免遭停止的厄运。工人用自己的钱救活了公司,公司何乐而不为。
《商业周刊》曾载文道:“‘雇员拥有股票计划’象一股巨大的力量正在席卷美国的企业界,数百万员工正在获得他们所在公司的直接拥有权,从而一只脚跨进了历来只对极少数富人开放的大门。”
雇员们曾经以勇气和胆识获得财富,现在,财富却不请自至。当然,这离不开当前的经济环境,在信息时代,人的智慧已超出资本,成为最大的生产力。
此时,却仍然存在着众多的传统资本形式。嘉吉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经营商,控制着全美国相当大部分的小麦出口,可在中国,它却寂寂无名,究其原因,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好事者们追逐着报价牌上的红盘绿盘,仿佛世上除了牌上的名字,就再找不出值得记住的公司了。
上市能使公司免费得到宣传,又能轻意获得资金。可仍有众多的大公司不上市,为什么?当股价节节上升时,有股票在交易所交易当然是好事情,但其余时间,经营一间上市公司无疑令人倒胃。
一旦公司上市,它将面临着完全不同的一类投资者。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的管理人们指手划脚,告诉公司该怎么经营。上市公司还得给证卷分析家不断勾画美好的前景。每年4次,公司都要精心编制财务报告,一有风吹草动,马上还得发表各式各样的声明。
私营企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股东很少,不足500,满足不了证券交易法的上市要求;另一类则是企业持股只限于特定人群,通常是内部人士。现在,仍有很多公司属家族经营,最大的私营企业嘉吉就是山120余位家族成员控股的。当企业实现新老交替时,老一代可把权利下传,而在上市公司,所有这一切都要接受公众持股者的监督。“无论孩子们干得好或坏,他们都可以试一试。”老一辈的私营业主至今仍抱着这个心态。
私营遇到麻烦才主动与人分享,而万事顺遂便不要人干预,这几乎是传统经营者的共性,如果不信,可以去走访一下中国急于上市的公司。不过,唯有经营者主动与他人分享财富,世界才能大同。当然,绝不应是纸面上令人心惊胆战的财富。 股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