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娱乐:永远向前看的日本“趋势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卞智洪)
有的趋势剧以卡通片为蓝本,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作品
90年代以来,日本流行着一种连续剧,收视率奇高不说,连录像带、歌曲带和电视小说等相关产品也都随之畅销不已。1994年港台地区的电视台推介出首打剧目《东京爱情故事》、《一○一次求婚》、《难得有情人》等,这股旋风随即刮了过去。
日本“趋热剧”(Trendy Drama)的基本特征就是:“不流行不采用。”那里面有最时髦的服装,最新的职业,热门的约会地点,新兴的爱情观,乃至于讲的话都是新鲜的流行语。《跟我说爱我》中男女主人公通过传真机互相“传”情,到《夏日求婚》男女之间的桥梁成了电子邮件。1996年的《长假》打破了日本电视剧的收视率纪录,其中一件件的美丽衣裳,一瓶瓶的红酒,一首首的钢琴曲—当然,还有爱情—令无数观众为之醺醺然。日本趋势剧在台湾被称为“偶像剧”,因为其主要演员要么是青春偶像,要么通过它便可能成为青春偶像。像《长假》中的所有配角,自此之后大多片运亨通。喜欢趋势剧的也未必有偶像情结,但多是那些触角敏锐,追求新鲜影像、感人剧情、流行资讯,可以瞬间移情,投人最大情感以换取感动的年轻人。
趋势剧是日本继卡通画(片)、流行歌曲后第三项影响深远且超越国度的文化娱乐产品。它们之间颇有共通之处:节奏明快,精致美好,采用类型语言但发挥风格化的魅力。特别是漫画情节充满人际冲突,戏剧张力饱满,经常成为趋势剧取材改编的对象。柴门文笔下眼带桃花、颊有泪痣、睫发反勾、风流妩媚的赤名莉香造型(《东京爱情故事》女主角)变成了电视上一头柔顺刘海直长发的铃木保奈美,赤名莉香笑是一百倍的笑、痛是一百倍的痛的直率任性降为铃木天真无邪的幽默感,让女主角看起来只有18岁,智商只有4岁。原因之一在于媒体不同表现力则不同;之二在于电视剧规模大、成本高,策略必然趋向于保守。相对漫画的天马行空,电视剧作为成人的漫画,更懂得悦人媚人之必要。当然《东京爱情故事》的电视版成功了,且使原作沾光不少;但令人感兴趣的并非趋势剧被漫画原作干掉或者干掉原作,而是两者说到底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日本通俗文化的创造力也正是这样通过改编就显露出来的。
“物欲横流”一词在我国曾很流行,它是和“精神空虚”连缀在一起来抨击社会不良现象的,直到今天,很多国产电视剧所讲的仍是这8个字,加上与之相对立的那8个字。但在最充斥物欲、刺激物欲的日本趋势剧中,讲的永远是与物欲没什么关系的一个字:情。俊男美女的爱情故事讲上一段时间,会冒出美女与丑男,女大与男小这样逆传统而顺潮流的故事,依旧纯情、浪漫,抚慰人心。表面时髦的趋势剧绝非不关心社会问题,剧作家野岛伸司的戏里都有不同程度的残酷与变态,在《人间·失格》中的校园暴力事件,甚至大有预言去年夏天的“中学生杀人事件”之意。他的作品(《一○一次求婚》、《高校教师》、《无家的小孩》等)在日本一直拥有20%以上的收视率。北川悦吏子编剧的《长假》中,则儿乎全是30岁以下的年轻角色,家长纵被言及也不露形迹,这当然不只是青春片的要求,而是编剧打算强化个趋势:年轻人完全地独立自主,即便磕磕绊绊,矛盾也就在他们之间,而不是永远绕着父辈与子辈之间或反叛或妥协的关系来打转。
趋势剧要勾勒日常生活的失落与梦想,抚慰现代人日日渴望、但所得甚微的心灵,免不了夜夜端上一些苍凉中存浪漫、卑微中见真情的苦茶。甚至也不乏“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你的残缺不是我的负担”这种类型的道德劝勉。《东京仙履奇缘》中的女主角是从乡下孤身跑到东京的年轻女孩,因为深信东京铁塔的光,能够使人梦想成真,她就每天搭乘电车,往返于简陋的住所与食品工厂之间。没想到一把红伞当真改变了这平凡女孩的一生,她遇上多金、多情、相貌堂堂的白马王子,经过一系列插曲,他们—结婚了!
其实所谓趋势剧,说白了不就是日本年轻人的主旋律吗?但无论从商业、娱乐还是文艺和思潮的角度来看,成功的趋势剧都在捕捉当下的新感觉,试图创造新感觉。目前为国际影坛称道的一些日本电影,很大程度上便崛起于这样一种氛围新锐导演岩井俊二的《情书》、《燕尾蝶》,既是富于探索性的艺术片,同时也是和趋势剧一样的青春偶像片。如果有人抱怨中国的城市电影不好看,看看电视剧就会有个分晓。一年300部趋势剧,和一年300部清官戏,毕竟是大不一样的趋势。 东京爱情故事影视电视剧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