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妈妈的味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天时)

“统一”“妈妈的味道”0

方便食品以它快捷、简单、易于烹饪的特点,在各大超市占有一席之地

这个星期天突然空下来。于雅惠最不能容忍自己无所成就。她是外资公司业务员,讲效率求品味。她住北京亚运村安慧东里。她在用卫生间时就已拨打好电话——下午3:00至4:00请客吃饭,在家,自己做。2:30于雅惠出现在北辰购物中心一层超市。她没有去旭芳园,那是摊儿,小商小贩,吵吵嚷嚷,斤斤计较,黄帮老叶,拖泥带水……

“北辰”一层这也叫菜市场:背景音乐《献给爱丽丝》,彩灯照映着雪白的冰柜,44元钱一斤的美国提子和裹着保鲜膜的京郊大白菜。这儿买卖双方雍容有派。价标、电子秤,为2分钱磨嘴皮子或假装看秤杆,有此兴趣的人可赶旭芳早市。这儿成熟的购物表现是:推着小车信步——充满优越感地,在冰柜里捞起一把扔进小筐——满不在乎地,继续向前。看成色挑新鲜你别捏帮拣叶,隔着塑料膜读读成份表和出厂日期。

于雅惠拎着鱼香肉丝八宝饭们(皆属方便半成品,切成丝剁成块码整齐配好料上蒙保鲜膜下托泡沫盒,即热即食)进到厨房刚好3:00。“烧油入锅翻炒……加调料包……装盘”,于雅惠照着食用说明顺理成章地在3:30之前将四热两凉一汤摆上餐桌:“家家利”的爆三样,“金桥”的梅菜扣肉,“华都”的酱猪蹄,“丰华”的紫菜汤,“新太阳”的煎饼八宝饭(“家家利”等均为快洁食品公司)……于雅惠的晚宴该这么介绍。朋友们也没什么反感,都很习惯,只在最后提出要吃“瑞达”三鲜水饺——“‘口福’的太腻,一煮就烂。”

4:00房子里又只剩于雅惠。她的晚宴历经1小时30分钟,圆满成功。她的厨房除了一些包装袋干干净净的,菜根叶蒂一点都没有。空气里有种淡淡的气味,不是爆葱,不是炸辣椒,倒像塑料袋和防腐剂的味儿……

于雅惠还是满意的,除了习惯了的仓促感之外,她没有什么怀疑——生活无可追忆,都市平民之家长大的她除了忘不了母亲因繁重琐碎的家务的喋喋抱怨外,并没有天赋去体味剖鱼择菜的乐趣或是刀俎鱼肉间的和谐。她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人生有着更为重要的目的。快捷、方便既然是时尚的也便是她对日常生活品质的信仰和追求。

“我喜欢方便食品,它划算,快,简单。”记者在10月6日下午在北辰购物中心询问的几位老顾客的回答显然是对“新生活”抱有“不加思索”的信赖。

方便食品渐成新宠。据北京金绿威贸易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李大陆先生讲,该公司在北辰每天的净菜售量达50多个品种1000多斤;“丰华”的销售小姐估算该厂的半成品菜每日卖出300至500盒。从全国的统计数字来看:1995年速冻食品的年产量已达240万吨(人均2公斤)150个品种,近年的年增长率在25%以上,专家估计到2000年我国速冻食品产量达800万至1000万吨。方便面市场虽无统计,但“康师傅”方便面去年的销售额超过5亿元。另外,据新华社的一些报道,罐头行业正在重整旗鼓。

“方便快捷,食用简单,易于烹饪,”据说这是世界饮食发展的三大潮流。西方一般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速冻食品20至60公斤,美国有2700个品类的速冻食品,年人均消费罐头90公斤,国际市场的罐头贸易量约5000万吨……

方便食品淡入饭桌的进程,也就是工业操作的触角插手日常生活的旗帜,厨房文化没落的开始。从1795年法国人尼古拉·阿波尔做出第一盒罐头的冷落到40年后在欧美饭桌上大行其道,从1835年第一个罐头厂建立到本世纪50年代异军突起以低温保质保鲜的速冻食品,方便食品在工业技术的催发下渐渐将速冻类食品(包括肉类、蔬菜、主食等)、微波炉食品、调料(如袋装鱼香肉丝调料)和原料(如小包装净菜、净米)“收购”至麾下,时至今日,已占领工业文明盛世的欧美饭桌2/3的席位。

“更快些,更方便些。”今天的方便食品在效率时代的督促声中变得更殷勤也更腻味了。袋装方便面不叫方便,碗呢筷呢?盖泡3分钟也“没劲”,热水呢?3分钟谁等?于是有了日本的投币售面机,有了方便面厂家揪出社会心理学家的“3分钟辩护”:3分钟经实验表明是最佳心理等待期。短于此,则甚易不珍惜,多于此,则容易引起焦躁。

日本人的急功近利是出了名的,但一向讴歌懒散的意大利人今朝也当方便不让。煎煮咖啡豆已是19世纪以前的碎影,即冲即饮的速溶咖啡也落伍了,人们爱上了晃上40秒即可热饮的密封塑料袋装新咖啡。

想想雍容散淡的“咖啡时间”成了含着吸管手捧塑料袋的卡通形态,美食家们忍不住要发言了:“人们只是一味地追求刺激和结果,并不在意过程中的乐趣。”脱离了春华秋实夏长冬藏的农耕文化背景,扑面而来的是只展示结果的现代工业文明,是机器,是冰柜和微波炉,是“人们打嗝里食品添加剂的味道”。

法国美食评论家麦克·派特则对快餐方便食品排挤下的传统美食的衰落“感到恐怖”,他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不识时务的见解,他说:“应该有个法律抵制这些,人们应当花一定时间在厨房里,为自己和家人准备可口的美食。”

比派特还怀旧的有日本老人。他们嚷嚷着要回归“妈妈的味道”,以抒情的形式回忆着当年充满鱼和青蒜味的菜市,昏黄的小厨房,母亲切葱剥豆时晶亮的眼睛、躬起的背影,“有着永远不变固定味道”的简朴的晚餐……

但是对于现代节奏中生活久了的人,往往认为“农家乐”的饭菜只有在回忆的时候是美味的,琐碎艰辛的日子只有是别人的时候才算乐趣,现代生活哺育了现代人的思维,人们真的想要“妈妈的晚餐”吗?

“方便食品任重道远,前途无量”,中国美食营养委员会前秘书长、现任《中国美食》杂志主编郭运辉先生的乐观基于经济发展前景的宏观考虑,也关乎个人体验。

“做饭很烦,食品添加剂无害。”人们对方便食品的猜疑似乎因“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消除而淡去,因为毕竟没有什么“统一”(一种畅销方便面的牌子)不了的,甚至口味。 烹饪技巧方便面速冻食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