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市场的中国体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闻心)
莫惠兰天生瘦小,“国氏全营养素”却暗示是吃了它才如此苗条
十一届亚运会使北京城市建设上了一个台阶:除了组委会帐面上的“盈余”外,还建成了一批现代体育设施、饭店、写字楼、公寓、立交桥……,一场大型体育赛事,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如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早已成为代表过去年代的政治口号。在各种赛事中,政治气氛已明显淡化,商业气氛日益浓烈。
商人的眼光早已瞄准体育界。天华公司因最早和多次举办国际商业足球赛而名声大噪,借体育比赛赚钱和树立企业形象在商界已屡见不鲜。同时,中国体育明星也成了广告明星。近两年,我们已多次从减肥茶、运动饮料的广告中一睹运动员的风采。实际上,球星渴望富有,球队谋求发展,这一切都取决于有钱还是没钱。
体育与商业关系日益紧密,在足球运动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国际足联有一句话:“我是在推销一种称为足球的产品。”如今全球一年各种足球国际赛事收入已达200亿美元。
足球是一种产品,体育是一种产业,这种观点在中国体育界高层次达到共识,中国体育正在走向产业化,这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准备,使体育界面对许多现象束手无策。由于机制原因,体育产业中还存在一系列不规则行为。按一位行家的话说,我们搞的体育产业,也就只能算是“一些人在体育中的经济行为”而已。
商业足球呼唤“大手笔”
众所周知,足球改革是体育产业化进程的第一步。谈到体育经济不能不谈到足球。也就在两年间,商业足球已经成为利润颇为可观的行业。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俱乐部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商业运作机制呢?
一位曾经想投资足球的企业老总说:“如今投资足球并不划算,俱乐部本身没有形成良好造血机制,投入远远大于产出,是个无底洞。俱乐部目前还只会花钱,不会赚钱。”一位资深体育记者由此进一步指出:“如今许多赞助商都在考虑退出足球市场,长此以往,明年就有可能使俱乐部财源捉襟见肘。”
据悉,去年进入足球市场的企业大多赚了钱,可俱乐部却并未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
从投入看,厦门成立足球俱乐部,41家企业搞股份制,一次性资金到位3000万元,投入巨大,可该俱乐部是否能自食其力呢,目前难以断言。
从投资的支出看,各俱乐部主要支出是聘请教练和运动员,广州松日俱乐部成立后第一大项支出就是花100万马克聘请德国教练。而后赴欧洲请到2名保加利亚和3名南斯拉夫球员,花费不菲。
应当说,球队成绩好,索取回报自然高,球员球技高,要价自然也高,花大钱请好队员本无可厚非,可事实是,高薪并未使足球水平上升,身价涨可艺不涨。
足球商业化的本意是想通过经济杠杆使之良性循环。可这一目的目前似乎并未达到,它的直接产物就是使众多球员待价而沽,一夜之间身价倍增。国安队主教练金志扬说:球员的高薪乃是俱乐部投入与市场脱节的产物。
投资都花在球员上,俱乐部本身用于经营的资金必然匮乏。一个俱乐部的良性运行的因素除了要有好球员、出好成绩外,还必须建立完备的经营机制,运用经济头脑,才能财源滚滚,在欧洲,俱乐部都有一套独立操作的经营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置往往比球队本身更庞大。
随博卡青年足球队来华的马拉多纳
因而,“运营为本”应成为足球市场的主导意识,而目前俱乐部的现状实堪忧虑,它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和门票,其他领域开发远远不够,而这两个财源也岌岌可危。
四川全兴队票价猛涨使上万球迷伤心不已。今年甲A联赛,全兴俱乐部以500万元代价聘请一批球员,为捞回血本,将门票由原来的15元提高到35元,上涨130%。四川球迷在去年始终保持着全国最高上座率,4万座席场场爆满,全兴此举最终导致了球迷的集体“愤怒”。
广告收益在北京国安队也曾掀起波澜。甲A联赛时,国安队将主场从先农坛迁至工体,本来期望回报更高,可最终却只得到16块广告牌,不仅没有达到期望值,主场迁移又花去一笔费用。
创收只局限于门票和广告,是因为人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一流的经营人才是关系到俱乐部生存的决定性人员,而非球星。实际上,商业运行过程应贯穿俱乐部运行始终,而比赛只是其中一环。
衍生商品亟待开发
今年夏天,满大街跑的都是身穿球队队服的男孩子。商家瞄准这一市场,大发“球衣财”。
6月25日,大连万达队与美国AST 电脑公司签约,从此万达球员的衣服都印上了“AST”字样。日本RYOBI本是一家不为人详知的电机公司,随着与国安队的“联姻”,京城大街的小伙子都成了BYOBI 公司的义务宣传员。
如今,北京的商厦已出现国安专柜,球星肖像、甲A光盘已走向消费者。中国体育市场的衍生品正逐渐发掘出来。
体育衍生品指的是与体育有关的商品,它包括鞋帽、服装、餐饮、日用百货等。在门票、广告这两项收入被开发殆尽时,衍生商品的发展尤为重要。
据了解,许多城市都已出现专门经营足球衍生品的商店,北京这样的商店已有四、五家,有的不仅仅卖球衣、彩旗、小喇叭,还负责出售球票、会员卡,还有的商家辟出球迷茶座,专供赛前赛后球迷侃球。
可以说,对衍生品的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与国外相比,我国这一市场不仅规模小,而且不成系列,品种单调,没有规模效益。目前只有中国足协一家公司在开发俱乐部产品,衍生品市场繁荣与否,取决于投入的大小,也取决于人们对球市的热情有多大。
进入’96赛季,人们对于球星与比赛的不满导致球市由热转冷。足球若没有新突破,新面貌,火爆程度自然与日俱减,足球衍生品市场必然受到影响。关键问题是,足球市场并未真正走向繁荣、活跃,这是足球商品开发商最为担忧的。
由此引发的是大量衍生品开发仍是空白。据说,球星肖像、光盘销路旺盛,徐根宝的自传已发行8万册,颇为可观。由此看来,只要找准机会,还有相当市场潜力可挖。
商业比赛开采过量
谈到体育和商业就必然谈到近两年的商业比赛。由于足球商业比赛一次比一次火爆,商家都迫不及待在此一掷千金。而体育界人士却对此十分忧虑,商业比赛频繁是球市繁荣的体现,但它决非主流,否则商业比赛终将被打入冷宫。
比利时安德莱赫在华两场比赛使承办商蒙受巨大损失,施拉普纳率领的德国战车因种种原因未能引起人们兴趣,门票只卖出几十张。
球赛趋冷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看球看星。从古力特、罗马里奥到马拉多纳,该来的都来过了,更待何人?没有“星”就没有上座率。其二,看欧美球队技艺的新鲜劲已经过去,剩下的就是关心输赢结果了,可商业比赛的输赢无关痛痒。商业比赛“退烧”可以预见。
足球热引出一场足球投资热,承办商业比赛是典型的投资行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仅仅出现足球热,其他体育项目也在蓬勃发展,投资商应开阔思路,将眼光放长远。
还有许多项目吸引人们注意力,像篮球、网球、拳击、棒球、台球、高尔夫等等都极具商业开发价值。从国际上看,这些项目也是开发得较为成功的。
足球商业比赛火爆得益于足球改革先行一步。而其他项目的改革和初步成效却似乎被商家忽视了,实际上,任何一个项目都不是一开始就为众人所迷恋,它的发展在于投资者对市场的培育和引导。
应当注意到,近几年网球、羽毛球、台球、高尔夫球等项目越来越为人所热衷。体育项目多样化能满足不同人士、阶层的不同爱好,并不是所有人都只为足球痴迷,这一点并未引起商家足够重视。
坦率地说,热衷于搞足球商业比赛的投资者大都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最初投资商业比赛的公司,有许多是从前大搞港台歌星演出的,只不过后来不炒歌星炒球星了。短期行为冷了比赛也误了生意,包括足球在内的许多项目都需要稳定的长期投资。事实上长期投入比短期炒作风险小得多。
中国体育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以足球为突破口的选择也十分明智。但在具体操作上却存在一系列不规则行为。人们认可体育发展方向,却对实施的途径众说纷纭。
球队职业化、比赛商业化、相关行业产业化最终都要体现在是政府行为还是市场行为,是市场规则还是红头文件,是企业化管理还是政府机构式管理。
体育是游戏。但它有规则,否则就会走进两个极端:要么在旧体制里伸手向国家要钱,要么掉进钱眼抛弃体育原则和目标。一位行家指出;体育无法拒绝财富,体育可以创造财富。但它的终极目标是光大奥林匹克精神,而不是为了利润。 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