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的可口可乐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刘君梅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30岁的雕塑家范英海一头“扎”进他的工作室。他要参加一项特殊的雕塑比赛。
早在1992年,这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系的年轻教师便以作品《石破天惊》在中国首届石雕大赛中获奖。之后,在从北京到海南三亚的许多城市里,矗立起他的30多件城市雕塑。21米高的不锈钢雕塑《翔》立在北京西三旗,创了华北地区城市雕塑“最高大”的记录。
这一回,他决定在一只“可口可乐”瓶子上试试身手。
世界范围内的“可口可乐瓶雕塑大赛”
这个以可口可乐弧形瓶子外形为依托的雕塑比赛之所以吸引范英海,是因为它将商业运作和文化艺术巧妙结合。比赛的主办者是全世界最大的饮料公司“可口可乐”。今年夏,奥运百年盛会将在它的家门口亚特兰大举行,而且,这种与奥运结缘68年的饮料也将迎来它的110岁生日。奥运会期间的“民间艺术展览会”是可口可乐公司独特的庆祝方式。当然,主角和焦点不是那种著名的碳酸饮料,而是盛菲律宾的入选瓶雕它的玻璃瓶子。
主办者的号召撩拔人心:最终在亚特兰大参展的将是近百个代表本国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的作品。所有可口可乐消费国家有机会把各自的民间艺术手工艺绝活展现在可乐瓶上,能让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抛开文化差异走到一起,这也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精神。
经历几代演变的可口可乐瓶
艺术家和公众的热情被调动起来,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这项活动。中国的民间艺术家和社会各界人士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1995年12月征集活动开始,范英海寄出了他的作品(设计图):由3个可口可乐瓶和两个易拉罐组成的“火箭”:瓶子底座为长城,升腾的火箭气流形成五环,上面刻着中国古代、现代的运动项目,“火箭”双翼是五星红旗和奥运会会旗。
就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来自中国13个省市的艺术家寄出了数百幅参赛作品。艺术家们努力将“最中国”的题材以及民间工艺与大赛规定的可乐瓶形相结合,不乏构思新奇、艺术水准高的作品。
主办者认为:“使人一眼就能认出所代表国家的,通常是独一无二的。”但显然,中国的评委和公众被太多的“独一无二”难住了。
1996年2月,专家们选出了难分高下的“十佳”作品。范英海的作品入选。北京焦振强的作品将中国古代的酒具“青铜爵”同可乐瓶形巧妙结合,构思精巧,艺术语言简洁。同时入选的还有中央工艺美院学生田常青的“京剧脸谱”、该校李先飞的“泥子堆子”、西安孙晓方的“兵马俑”、上海李伟的“红鞭炮”。
究竟谁能“蟾宫折挂”还要参考大众的意见。大众选了田常青的“京剧脸谱”为“中国瓶”(平面设计)。
范英海受命完成“中国瓶”的雕塑。作为著名的“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昌教授的弟子,范先生很符合主办者的要求——“瓶子应由一位扎根于该国民间传统的艺术家创作。”
通常,这只高2米多的瓶子应用两三个月完成。而给范英海的时间只有20天。这期间,他完成了从二维平面设计到三维立体作品的再创造。生、旦、净、末、丑脸谱的安置、图案与可口可乐瓶子特征(形状、沟槽、隆起)的关系。范英海做了很多小稿。最初泥塑时,他每天从早工作至次日凌晨,睡在工作室的沙发上。
最终完成的雕塑采用玻璃钢制成,我国的国粹京剧脸谱以浮雕形式出现在巨大的可口可乐瓶上,油漆重彩勾画。原设计没有底座,4月15日,当这个巨大的色彩斑澜的可乐瓶子“飞”往亚特兰大时,人们看到:它坐在了长城的怀抱。
作为一个可口可乐消费者,范英海以前并未特别留意那只弧形玻璃瓶子,但作为艺术家几个月来他和这个瓶子朝夕相处,忽然发现了它的精彩。
20世纪最著名的瓶子
“无论是它的线条还是它的体、量都有美感。我们身边很多视而不见的东西其实挺美的,”雕塑家范英海说。
这是可口可乐瓶诞生过程的写照,也是它给人的启示。
1915年,这只瓶子的设计者亚历山大·塞缪尔森和伊尔·迪安在大英百科全书1913年版上看到了一幅关于可可豆的绘画,由此突发了灵感——一只区别于其他直线瓶子的曲线瓶子诞生了。它实现了“可口可乐”人最初在田纳西州第一家可口可乐工厂里的梦想:人们在黑暗中摸到就知道他所摸到的那种饮料就是可口可乐;即使瓶子破碎了,人们一眼就看出那是什么东西。
可乐瓶在过去的岁月里经历了几代变化,被传下来连同美丽的传说:据说瓶子下部收紧的改动缘于设计者的一次约会,灵感源是他女友的鱼形褶裙……
可口可乐瓶成功了。
雕塑家范美海正在制作最后入选的中国瓶
1950年,在它35岁时,它作为第一种消费品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10年后,它被公司视为弥足珍贵的宝贝因而注册了商标,成为第一个获得专利的瓶子。
今天,作为全球销量最高的汽水,可口可乐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叫的次数超过68500万次。人们称呼这种碳酸饮料的语言超过80种。但那只弧形瓶子却成为世界通用的“流行语言”。在不同的城市,人们能看到一模一样的巨大的氖气“可口可乐瓶”,它是“饮料霸主”可口可乐的标志,它耸立在纽约的时代广场、东京的银座、伦敦的匹卡迪利广场,甚至莫斯科的普希金广场。
在世界许多城市的高档饭店、餐饮场所,比如北京饭店,一些颇有品味的人士专门点那种192毫升的古典弧形瓶装的可口可乐。似乎,对这只瓶子的欣赏把玩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享受,是对“可口可乐”消费的一部分。
今年,这只瓶子80多岁了。在与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合拍的“易拉罐”包装上,可口可乐公司也印上了那只弧形瓶的图案。到2000年,所有的可口可乐瓶或罐的包装都将采用同弧形瓶相似的外观。
为了让人们感受那无所不在的弧线,可口可乐公司还推出过这样的活动:把可乐瓶子的形状放到我们周围的景物里去,海报上出现了电脑制作的可乐瓶形比萨斜塔、艾菲尔铁塔、山间飞瀑、航天飞机拉出的弧线、中国桂林象鼻山的山洞……
这的确是20世纪最著名的瓶子。它的意义已超过了装那种著名的汽水。它是这个世纪最被认为的标识,同时,它也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