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杂志与城市生活
作者:娜斯每星期二傍晚,曼哈顿市中心8街6号地铁车站附近的那家报亭总要排起一队长龙,号称是曼哈顿生活标准时间之一。排队的人都是十万火急要找房子的——他们是在等最新一期的周报《村声》(Village Voice),买上以后直翻到租房广告栏,恨不得马上圈出目标,在公共电话亭把电话打将起来。《村声》报社就在附近,所以这家报亭是近水楼台最新一期报纸的最先发售者。如果你不慌不忙等到第二天早上《村声》全部上市后再查租房广告,房子们是绝对早无影无踪了。
“村”自然是指的格林威治村。不论是租房广告还是反潮流文化.《村声》已经为纽约客提供服务了41年。它诞生的时候,格林威治村还是个“垮掉派”们可以逍遥的便宜地方,反潮流的大本营。当时的诺曼·梅勒或阿伦·金斯伯格之类都在《村声》上小试锋芒——诺曼·梅勒还是它的投资者之一。这以后更是风潮云涌的60年代,《村声》反映曼哈顿市区文化精神,新潮观念,在野政治,非主流艺术,再加上租房打工广告男女约会启事之类,说是小报,小的是开本,页数却是100多页。
这份著名的小报最近宣布了一则令某些纽约客不知如何反应的消息:从4月份开始,在纽约市内它要变成免费报纸了(本是每期1.25元,曼哈顿以外其它地方仍要按此价付钱)——读者可以在街头报箱、餐馆、书店、音响店等处取阅。这自然是因为报纸销售量近年来一直下降,报社为了扩大读者群而作出的不得已之举。美国的报纸杂志很大部分消费要靠广告维持,读者群越大,吸引的广告费才越高,所以《村声》改免费了,报社估计可使它的阅读量从去年9月统计的近12万份涨到20万份,这样反而可以维持广告客户。一般来说,像任何商品促销一样,报纸经常是在创办期免费赠阅,让一批读者看了上瘾,欲罢不能时再改为收费。《村声》正好反向的运作引起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是顺应免费资讯媒体越来越多的趋势,有人则说是大势不妙的兆头。其实这两年《村声》一直在编辑人员和栏目上作调整,可是稳定读者群更下降了。至于读者群减少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因为它的核心读者,四五十岁的“婴儿潮”一代都成家立业搬往郊区去,却把他们的“精神”报纸随之留在城里了。自《村声》诞生一年后一直在上面发表漫画的Jules pfeiffer先生在被问及感想时认为,近几年《村声》失去许多30或40多岁的读者是因为它涵盖了曼哈顿生活中太狭隘的一面,而且价格太高了——的确,最开始的《村声》一期5分钱。
详细的纽约文化和娱乐生活指南本来也是《村声》的独家领地,而这也于80年代中期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先是1元一份的《观察者》(The Observer),接着是不要钱的《纽约新闻》(New York Press),去年又有了专门的杂志《Time Out New York》,还不要提分区分片的各种免费小报,什么《上西区》,什么《曼哈顿精神》,还有文学小报,有时在书店门口可以取一堆。等地铁坐地铁时正好打发时间。这种地方免费小报在各地都很兴旺,说明有其需求。
我对于《村声》的命运不会有什么见解可言。关于它的消息,倒是引起我关于报纸杂志的一些寻常印象和想法。
侧重于纽约文化的《纽约》周刊
对于很多纽约客来说,新的一天似乎是从读《纽约时报》开始的,养成习惯,走到哪儿都离不了。一次有个朋友到外州出差,早上买不到《纽约时报》,对他来说快跟到了火星差不多。《纽约时报》当然已不止是纽约的美国第一贵族大报了,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后者不在纽约,前者用我的一位英文老师的话说,是“太保守,实在看不下去——虽然它的文字其实是所有报纸里最好的,因为他们有最高的稿费,最多的经费让记者做研究。”《纽约时报》这类严肃报纸的质量,从它的版面即可看出。除了周日版,没有彩色,而且长文章很多,专栏版也不会有广告。而浅显的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头版就是彩页,文章报道也简短,可以看出报纸的风格和读者的层次。《纽约时报》每天几十页,有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市内新闻;商业版体育版政论版专栏版文化版招工启事栏大小广告;除这些固定栏目外,又有几天各有侧重副刊——星期二科学星期三饮食星期四居住装潢星期五艺术文化。美国星期天的报纸都是重磅炮弹,可以用来垫着当枕头睡觉的,《纽约时报》更不例外。周日版除以上提及的栏目之外,会有加厚的文化版、旅游版、城市风貌版、一周回顾、自成一体的小开本《纽约时报书评》、电视节目表、更多的招工住房广告,外加一本彩色周刊,上面又有封面专题报道和固定的评论、散文、衣食住等专栏。一到星期六晚上,这厚厚的一堆就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让人可以买回去星期天早上懒洋洋地读个够。
《纽约时报》每到周日,外加一本彩色周刊
光是一份星期天的报纸,已经是一本厚厚的杂志,星期天简直读不完。可是过了星期天,时事性的杂志又出了,历史悠久的《时代》、《新闻周刊》,报道国内外大事经济文化消息,一般人总得选其一看。稍微知识分子一点呢,又要看《纽约客》。完全限于纽约市内的一些话题吧,又有《纽约》周刊,再有上面说的《村声》之类比较同人性或反潮流的东西,小市民则有《纽约邮报》和《每日新闻》两大小报。至于根据每人兴趣分门别类旁门左道的各种专题杂志自然多不胜数了。文人有了《巴黎评论》,摇滚乐迷有《滚石》,电影爱好者是《首映》,家庭妇女有《时人》,艺术家有《艺术消息》,讲究品味的女人可能要翻翻《Harper’s bazaar》,男人的时装杂志则是《GQ》,非洲裔美国人有《Ebony》,亚洲裔美国人有《A》和《Transplantic》……
对于一个双语读者,还得有英语之外的选择。就说中文,有《世界日报》、《侨报》、《星岛日报》、以《世界日报》发行量最大,且在纽约的代销点极多,和英语报纸一样容易买到,而《星岛日报》的对象则是广东话读者东南亚华人。近年来东西两岸大陆新移民办的各种低价或免费的华文小报也越来越多,虽然广告太多,内容水准不齐,但也是一种有意思的存在。
报纸杂志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透过它们,读者看城内城外,天下风光收眼底。对于远方的人,故乡的报纸杂志会令其恍若置身其中。比如我有机会去图书馆,喜欢翻翻《读书》什么的,这有点像离开纽约可是离不开《纽约日报》了。一份报纸或杂志能跟着人远游,应该是很值得骄傲的成就吧。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城中人,无论是老住户还是新来客,报纸杂志又可以是引导者,让他更容易地了解身边的生活。生长在北京的我,一向很难以新来者的眼光看家乡的城市,做了几年异乡异客之后,终于有了点他人的角度,觉得北京的报纸杂志们对于城市生活的信息传达缺乏系统,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人,大报太正又不知在哪儿买,小报分门别类,各成一体,太乱没有便利读者的纵览。为了知道一些城中大事小事,我又得买《为您服务》又得买《文摘》又得买这周末那晚报,至于专门的杂志更找不到。相比起来,美国人讲理性专业,什么都一套一套的。大而乱的纽约,活动太多,从《纽约时报》,《村声》到免费小报,都有电影,戏剧,画展,饭馆,酒吧,乐队,体育等等,从精神到物质活动的分区分类ABCD专页介绍。《纽约客》《纽约》这种侧重本城文化的周刊上面十来页的小字体目录更详尽,而且对各种活动都有固定的批评,使人可以有选择地参考。即使是简介,也很讲究。像六七十年代的《纽约客》影评人鲍玲·凯尔(Pauline Kael)多年的影评文章很有名,她写的电影简介每条只有几行到二十行,但见解独到,时有惊人语,颇受赞赏,最后成百上千地积出了厚厚一本书。
在美国读《纽约客》常常代表着一种身份
头版正文之外,小栏目的品质其实也很能反映报纸杂志的水准。我爱看《纽约客》杂志开头的《城中话题》栏,六七则文字,捡城中发生的一些事情闲描淡写,有点中国水墨的笔意,机智却又冲淡。而《纽约客》的最后一页则是篇幽默文章,让人掩卷之时,可以微微一笑。《纽约时报》周日版的副刊杂志每期后面则有篇短短的《时尚》,关于衣服打扮流行风之类的闲话,观察嘲讽,聪明不俗。
美国的报纸杂志广告充斥。而中国自有了广告一说,不知为何电视广告一上来就很发达,报纸杂志却相对清净。我最怕的倒是电视上的广告,因为太强迫,太有操纵性,破坏节目,破坏情绪,总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相比之下我觉得报纸上的广告还算情有可原,除了携带时累一点,起码读者有阅读的主动权在手,再不高兴把它们撕掉也罢。而且,事实上读者很多时候是需要报纸上的广告的,比如找房子买电脑到哪儿吃饭又到哪儿买便宜机票……随时随地买份报纸看就好了。有了广告,可以多些经费资助深入报道,有利降低价格,对读者倒有些好处。美国很多杂志订费比零售能便宜60%到80%,比如订一份《时代》学生价每期才59分钱,价格实在很低,对促进阅读当然是好事。至于广告的登法,想法和准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到了喧宾夺主之地步就很可怕。我见一般报纸的首页,各栏头版,专栏版都不登广告似乎是一致的。华文的《世界日报》头版就有广告,专栏版也有广告,令人觉得似乎对这样一份大报来说很不对头。至于杂志的广告,就更复杂一些。很多杂志的广告太多,弄得文章都迷失在广告插页里了,让人反感已不消说,尤其一些时髦消遣杂志还要推销香水,读者开卷就是浓香袭来,头昏脑胀苦不堪言,有些人还直过敏。经过这些人的运动,现在香气有了封住一说,谁想闻的再揭开,这是对读者应有的起码尊重吧。发行量越大的刊物自然广告费越高,因此广告反而可以少而精,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时代》这样的刊物,广告从类型到版面都有一定之规,尚可让人容忍。至于《纽约客》,在梯娜·布朗接手主编后广告越来越多,成为老读者不满的原因之一。的确,如《纽约客》这样知性的杂志,应找其它办法,广告实在不宜多。
八面来风,众声喧哗,是城市的活力所在。我在中部的时候,只有在学校图书馆才看到《村声》之类的报纸,现在居然可以随处拿起来翻翻了,我觉得对这种改变读者们恐怕不大会有什么意见,如果它能因此找到新的原动力而继续生存下去当然更好。随着各种资讯媒体的发展,报纸杂志也面临着挑战。但我觉得人们在面临报纸杂志时有选择的自由,携带方便,比较电视要使读者有主动权得多,所以自有它们蓬勃存在的道理。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多层次的引人人胜的声音,报章杂志是它自由的纸上舞台。 纽约时报世界日报英文杂志纽约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