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妇会:谁来关怀?谁来承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刘天时
题图摄影:陈晓伟
9月16日,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在北京通过了《行动纲领》和《北京宣言》。《纲领》和《宣言》因贯穿“平等、发展、和平”的主题而被誉为“妇女取得权利、政府承诺和行动的蓝图”。其中《纲领》列举了有关贫穷、教育、保健、经济决策等12个被认为阻碍妇女解放的领域。这些领域的问题是——
贫困。1985年1993年,全球在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由原来的10亿已增至12亿,绝对人数上升20%。每天约有8亿人食不裹腹,34000名儿童死于饥饿。12亿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在权利失落与贫困相互强化的矛盾中,目前问题不在于妇女有没有为挣面包付出的能力(资料表明,世界上一半粮食由妇女生产,每年妇女未获报酬的劳动价值110亿美元),而在于就业挑剔、失业危险、未能实现同工同酬,未能平等地使用经济资源等等。
教育。目前世界9.6亿文盲中2/3妇女。尽管初级教育中男女入学率基相当,但高辍学率和科技领域学员的凤毛麟角又将妇女教育拖入低谷。《纲领》认为;作为基本人权的教育权应包涵在男女平权之范畴。各国政府有道义和法律上的责任投资于女童教育和妇女职业培训。
参政和决策权。目前妇女在国会等立法机构中的平均席位是10%,在内阁政府机构中的比例只有6%,100多个国家的议会里没有女性。这与《内罗毕战略》向往的“妇女对政治决策风格和内容有30%可见度影响”的临界值有霄壤之距。《纲领》认为,妇女解放不可能在“施予与被施予”层面上得到实现。妇女要求的权利不是男性惜香怜玉的柔情,“妇女进入权力厅”,“妇女进入主流社会”应成男女平权的关键话语。
性暴力。据资料,在美国每8秒钟有一位妇女受到肉体伤害,每6分钟就有一位被强暴。全球1/4的女性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纲领》要求政府不再以习俗、传统、宗教为借口,逃避谴责和惩罚的义务,为妇女提供比避难所、救济金更安全的保护伞;采取措施修正男女社会文化关系模式。
对波黑妇女眼泪的补偿方式,只有停战
和平。战争使根本没有参与导致冲突决策的妇女失去亲人和家园,成为现代战争“新式武器”系统强奸的牺牲品:妇女和她们的依附者占世界难民的75%;波黑战争中有2万妇女遭强暴;内战使卢旺达一半的妇女为她们天堂中的丈夫哭泣。对布隆迪、中东、波黑妇女眼泪的补偿方式只有一个:停战。《纲领》要求制定有关《在军事冲突中保护妇女儿童》的国际公约,用置备枪支和弹药的钱,为伤心的母亲、受辱的妻子、无家可归的孩子购买粮食、药品和书籍。
与《纲领》对妇女的各种权益作细致关怀对比,《宣言》在责任机制、资金来源方面的诚恳表态,成为名符其实的政府诺言。
以人为中心的持续发展是这次北京世妇会的理想,这次世妇会留给我们的话题是:男女平等在全球已基本形成共识的前提下,为什么要求政府的承诺还会是全世界近200个国家1万7千名代表关注的中心? 世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