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时代的无深度聆听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朱步冲 尚进)
( MP3的流行,让原来蓬勃的汽车音响黯然失色 )
30年前,威廉·巴勒斯在《爆炸的车票》中说:“媒体所干的是什么呢,无非是把各种丑陋的声音在你耳边翻来覆去地播放,它需要在播出这些歇斯底里声音后收到观众更歇斯底里的反应。”今天,如果我们把这段预言中的“媒体”切换到iPod或者任何一款数字音乐播放器,那么它倒也不算过时。1997年,亚利桑那州的18岁少年贾斯汀·弗兰克尔将一款粗糙的MP3播放软件“AMP MP3”添加了一个windows界面,由此创造出了日后风靡一时的winamp时,他绝对没有想到这个玩意儿会让美国在线给自己心甘情愿地开出1亿美元的支票,更不要提将从此改变一代青少年的意识形态了。借助对便携音乐播放方式对70年代后音乐影响的探讨,《滚石》杂志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预测,在他们看来,80年代的迪斯科舞曲,90年代初期的各类金属音乐,以及90年代后期的说唱乐的汹涌,都是各类便携音乐播放器泛滥造成的。因为不论Walkman还是轿车内的音响,都需要在嘈杂的环境内播放音乐,迪斯科、重金属、说唱这些注重节奏的音乐形式正强调的是在各种嘈杂环境中实现个人的聆听。与今日的数字音乐播放器相对应的音乐方式则是电子乐与各式各样DIY的Mixtape,彻底实现了录制与播放、剪辑手段的统一。在当代流行音乐大牌中,iPod发烧一族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包括电子乐大拿Moby、U2主唱博诺,到说唱高手User。
“iPod已经从一台音乐播放器变成了一个宠物、文化符号或身份的象征。”《时代》周刊在8月一篇名为《iPod之国》的报道中惊呼,59岁的密歇根大学运动机能学教授维克多·卡奇说,“当我在课堂休息时从兜里掏出这个烟盒大小的白色玩意儿时,所有的学生脸上都带着一个‘我们原来是同类’式的笑容”。不仅如此,数字随身听和网络音乐下载完全颠覆了以往音乐对于我们的意义,它的出现,使得人们改变了为一首心仪的热门主打歌而必须购买整张CD的局面,iPod的“shuffle”随机播放功能更宣布了传统音乐专辑死板的播放顺序的终结,这种“拼贴”与“混放”的音乐构成了“iPod式生存”的基本特征。“它为何对青少年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滚石》杂志专栏作家大卫·科什纳自述道,“在购买了这个小玩意儿后,我竭力想体验一下所谓的iPod生存方式,重新把自己变成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子。虽然索尼MD与winamp等新玩意儿都没有改变过我听CD的习惯,然而iPod的shuffle功能确实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好像这个白色盒子里有一个来自小人国的DJ,那些曾经在你的电脑播放列表中沉睡了几个世纪的老歌像突然造访的故交一样不断地跳出来,Beck的《啤酒罐》顺理成章地从我的血腥情人节的《无爱》最后几个音节后出现,而要听到滚石乐队的《怜悯魔鬼》,也不用先耐心听完专辑CD中排在它之前那首又慢又折磨人的《摇动布鲁斯》。”
iPod是否会影响我们对于音乐的认知?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文化与传媒学专家迈克尔·布尔博士,在研究了600名iPod使用者后,企图发现他们的行为模式、情绪与音乐选择上的变化。试验结果是令人担心的,在迷恋上iPod后,这些试验对象聆听的音乐种类更为庞杂,头戴耳机的时间延长到平均每天4到5个小时,然而他们的神经对于这些音乐形态的辨识却在下降,“这种长时间、庞杂地收听使得音乐变成了纯粹的背景声音。”乐评人加文·爱德华兹说,“譬如那些伟大的概念专辑,如平克·佛罗依德的《月缺》或大门的《美国祈祷者》,都会被无情地分割成毫无意义的片段或者单曲,最终培养出一批无深度的听众和同样浅薄的音乐写手。”
如果说单亲家庭,滥用药物是伍德斯托克一代的创伤,那么受损的听力恐怕就是iPod一代摆脱不了的麻烦。普度大学临床听力学研究专家罗伯特·诺瓦克说,现在美国大约有28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症,它早就已经开始侵袭那些30至40岁的第一代随身听用户。另有520万患者是整天戴着那些连接着不同种类媒体播放器的耳机,并将音量开到最大的数码一代青年,即便他们短暂地从这个通往自闭嘈杂音乐世界的通道中抽身而出,另外一些听力杀手,比如轰鸣的家庭影院和环境噪音立刻会取而代之。如果说重金属是随身听与功放联合制造的听力杀手,说唱金属和数码硬核就是MP3与电子合成器催生的怪物。30年前,led zepplin将演唱会的功放输出功率增加到近万瓦,而1972年出生于西柏林的Alec Empire则组织了数码硬核的先驱“Atari Teenage Riot”,以融合Techno、punk、hardcore和jungle节奏的电子乐配合狂暴的碎拍,尖锐的撕裂般的人声再一次挑战每个耳机族听力的极限。“高保真数码音源,hi-fi耳机,以及电子合成器带来的不是听觉上的享受,而是对耳蜗毛细胞的摧毁。”诺瓦克说,“耳蜗对于外部声音的失真处理恰恰保护了我们的听觉,这是千百万年来自然演化的精妙设计。”
对这些从播放器中发出的噪音感到深恶痛绝的不仅是家长或老师,还包括那些企图从中分一杯羹的噪音销售者。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数码音乐就与网络侵权密不可分。然而利益与打击成本已经使好莱坞和全球七大唱片公司在祭出“版权保护”这一陈旧武器的同时,不得不考虑采取“招安”的措施。根据《华尔街日报》的预计,如果全球唱片工业的交易方式全部改为网络在线支付,每年的利润就将翻一番,达到300亿美元。3月8日,维京唱片公司的老板理查德·布朗森宣布将于今年夏天在全欧洲开通数码音乐的在线服务。一个月后,乔布斯本人喜洋洋地亲自致电亚利桑那州的一位高中生,恭喜他成为在iTune上购买第1亿首歌曲的幸运客户。而曾经是过街老鼠的网络音乐下载先驱Napster也宣布和瑞典移动通信巨人爱立信达成协议,将从明年开始为移动通信用户提供音乐下载服务。
( Napster在今年年初推出了便携式月费制服务,即“Napster to go”下载软件
)
有了这些光辉榜样,其他一些打着地下招牌的网络站点也坐不住了,在线提供黑客软件和P2P下载网站的Overpeer公司,最近摇身一变成了环球电影公司旗下的合作伙伴,其首席执行官马克·摩根斯坦说他的公司已经获得了将近8000首歌曲,以及上百部电影的授权。他们只为在线用户提供电影片花,游戏DEMO或者歌曲的音乐片断。另一家P2P下载网站BayTSP也于近日宣布“漂白”,要求每个注册用户提供自己固定的E-mail地址与IP,并按每月下载量缴费。著名美国调查公司NPD在去年9月的一份报告中说,在线P2P音像下载并非是一只蚕食片场和发行公司利润的猛兽,虽然2004年好莱坞已经装模作样地向美国最高法院提起了诉讼,但DVD等音像租赁与销售业的赢利增长了大约3%。这一切似乎预示着,我们必定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码噪音的世界里,一如噪音制造大师Alec Empire所论断的那样:“噪音是一种基调,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噪音,只有死亡是安静的。”■ 深度聆听噪音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