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率·Chance
作者:鲁伊(文 / 鲁伊)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怪癖接龙游戏,要求参与者列出自己的5个怪癖,然后再传给熟人。仔细想想,一见英文论文里的“Chance”,便总是不自觉地将其翻作有些拗口的“几率”而非“机会”、“风险”、“可能性”,大概也可以算是我的职业怪癖之一。或许是因为,下意识里,总觉得“几率”这个词,显得更专业,透着一份科学兮兮的劲儿。
对量子力学有点儿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几率概念是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在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或伽利略、牛顿的世界里,是没有几率存在的位置的。一切该发生的必然发生,有便是有,没有便是没有。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薛定谔搞出个不死不活的猫,当初都是为了嘲笑几率用于科学的不科学,结果没想到,不过50多年,几率便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占据了科学研究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医学界。吸烟者患肺癌的几率比不吸烟者为高,体形肥胖者比消瘦者更易患上心脏病,经常加夜班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几率是普通人的3倍⋯⋯此等句式几乎成了相关报道的惯用标题,让人偶尔生出恶作剧的想法,如果像一种小学生造句考试常见的题型那样,规定不许在文字中出现Chance、Risk、Probability、Possibility一类的词,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半的文章,都无从下笔。
明天的降水概率是70%,每日服用某种剂量的维生素,可以将患上某种疾病的危险减少40%,人的心理真是奇怪,这样不确定的叙述在今天的知识分子听来,可信度却比“十足真金”、“药到病除”这些老套的包票高得多。化妆品公司或许是最懂得如何利用这种心理的人,所以,翻开任何一本时尚杂志,你都不难看到这样的广告:“经实验室证明,使用×××一个月后,百分之××的试验者肤质有了明显改善,皱纹减少百分之××”——那么的认真、谨慎、科学、有说服力。当然,前提是你没看过英国广告监测委员会(ASA)今年5月公布的一份报告。那份报告说,受限制于实验人数、持续时间、人群年龄结构、实验手段等可人力操控的因素,这些有关化妆品的实验结果多数存在夸大事实的情况,可信程度甚为有限。
如果只有奸商们会玩这一套,倒也罢了。最近,一个希腊科学家在《PloS医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吓人一跳:《为什么大多数公开发表的研究结果都是错的》。任职于约阿尼纳大学医学院卫生与流行病学系的约翰·约阿尼迪斯(John P.A. Ioannidis)在这篇文章中居然说,50%以上的学术论文,包括我们平常信之不疑的《科学》、《自然》、《柳叶刀》上的文章,从统计学和概率论的角度来看,都可能是错误的。约阿尼迪斯列举了一大堆理由,比如实验方法设计有问题,最终数据的准确很难保障;一个领域太狭窄,此前的研究太少,如果后来的研究参照前人结果,可能把错误也继承过来;一个领域太热门,不同的竞争者为了数字上好看,会放大偶然性的作用,云云。这篇文章最有趣之处在于,既然它本身也是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按照它的结论,是不是也有50%的几率是错的呢?这样绕下去,倒真成了“矛”“盾”之辩了。
每个人都喜欢清清楚楚的结论,明明白白的方向,问题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通常,一篇论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数据,结论,推论。比如,“在这次调查中,10%在成都生活10年以上的被调查者患有胃病,而在北京生活10年以上的被调查者人群中,患胃病者仅有5%”,这是数据。“成都的胃病发病率比北京高”是结论,“经常吃辛辣食物会增加患胃病的几率”,则是推论。一个受过逻辑学基本训练的人应当都看得出来,即使最早的统计数据没有问题,从数据到结论再到推论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存疑之处。男女比例,遗传因素,其他饮食习惯,任何一点,都足以动摇结论的正确性,而最后的推论,亦不乏偏见的影响。只是,我们都太习惯相信这些“科学味道”十足的推论,不愿面对那许多的不确定性。这也难怪。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说,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人接受带有科学数据和名词的荒谬说法的几率,是小学生的1.5倍。■ 几率Chance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