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即将离开灰色地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郇丽)

几年前,孟鹏(化名)第一次接触“私募基金”,拿出了自己30万元的储蓄存款,还有同学的20万元赞助,50万元人民币是当时最基本的资金吸收额度。按照合同,承诺回报率17%,但吸收的资金会有一年的封闭期。

孟鹏介绍,当年30万元储蓄存款,他基本倾囊而出,而为了凑够50万元的基本额度,也不得不拽同学入伙。不过,两年在“灰色地带”的试探性投资,孟鹏赚够了后两年EMBA学费。

嫌贫爱富也并非国内“私募基金”才有的特点。孟鹏介绍,在美国,对“私募基金”的个人投资者也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拥有500万美元以上的证券资产,而且最近两年的平均收入最少在100万美元以上。而对于机构投资者,必须拥有2500万美元以上的资产才有资格。投资“私募基金”实际上是“富人的游戏”,只有富人才能承受这种特殊的风险。

这么多年来,在国内“私募基金”经理眼中“穷人钱少事多”。所以,从吸收资金方面来看,国内的“私募基金”最喜欢国有资金,国有资金比较好说话,往往约定的回报率一般都不高,有时只比银行同期利率高一些,甚至让出资人能交代过去就行了。

孟鹏说,国内的“私募基金”,基本上通过订立私下契约而形成,完全是一种脆弱的契约委托代理关系。

其实,这种“私下契约”是“私募基金”的又一大特点。美国的“私募基金”在设立过程中,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特定的投资者也只有通过送上门的买卖契约文件或投资咨询会、个别面谈来了解和投资于“私募基金”。而投资者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在签署《合伙人协议》时,一般都有律师参与全过程。

不过,国内的“私募基金”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而来源于民间借贷的“私募基金”,多年来均以理财工作室、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的名义存在。看上去在组成形式上与受托理财、集资投资相似。

孟鹏说:“‘私募基金’利息相对较高,这是其能够长期地下生存的主要原因。”而为了支付高额利息,“私募基金”是绝对逐利的,“私募基金”绝对不会闲着不动。

“私募基金”的流动就像游击战,在股票、债券、期货和外汇、黄金多个市场之间,当任何一个市场出现了价值低估的投资品种,资金就会迅速向那个洼地流动。孟鹏如此描述。

孟鹏举例说,在8月18日的大幅下跌的行情中,有的“私募基金”在短短半天里就清仓了近两亿市值的股票,“纷纷抛售”正说明“私募基金”的躁动。

孟鹏说:“这也是因为,公募基金的理念不一样,做‘私募’的人多认为自己是天才,市场赚一倍,我就要赚5倍。”因此,在海外“私募基金”设立之初,管理人的实力是吸引客户的招牌。

事实上,“私募基金”的盈利能力也远远高于“公募基金”,而且,在过去10年中有8年“私募基金”中的对冲基金的回报率超过了美国股票市场上共同基金的平均投资回报率。因为,“公募基金”追求的是和大盘差不多的结果,而“私募基金”追求的是超额利润。

孟鹏说,当然,从投资构成来讲,“私募基金”也通过组合投资控制风险,“私募基金”明白,用来冒险的那部分资金,一旦投入对冲基金,可能带来暴利也可能是颗粒无收。

据孟鹏介绍,国内“私募基金”往往拿80%的资金给券商委托理财收取8.5%的利息,然后把超出客户预期收益的利息贴现出来进入高风险市场,比如期货市场。所以,国内“期货私募基金”比“股票私募基金”的总体资金量要大得多。

一个规模大概有7000万〜8000万元左右的“期货私募基金”,给客户的保底为17%,超过17%的收益一般归私募基金所有,“期货私募基金”可能几个小时就可以挣40%〜50%,或者用17%以外的收益再去博。

孟鹏认为,国内“私募基金”依附于期货市场,主要是因为国内金融工具不完善甚至不存在,难以如海外“私募基金”一样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风险,许多“私募基金”还不得不依靠在证券市场上“坐庄”或“跟庄”获取收益。

孟鹏表示,“私募基金”绝非面对大众的投资理财工具,应该是服务于机构和富人的工具,这样定位的原因就在于私募基金本身的高收益就显示出其高风险,投资者必须有足够的承受信托投资失败的能力。

从美国“私募基金”投资者来看,如果想成为“私募基金”的合伙人,个人投资者的积累将不仅仅是资产。

孟鹏说,个人财务资源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已经赚到手的钱,我们称为“资产”,譬如股权投资、创业、房子出租等现有的生息资产。还应该有预期可以赚到的钱,这需要自我教育的投资,而且是很长远的投资,它将决定你一生的生活质量。近六七年,孟鹏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平均近10万元。■

多年来,证券投资基金被冠以投资价值理念的桂冠,而私募基金则戴着“投机”的帽子,往往被视为市场操作上的“庄”。

现在,专家辩解说,其实每一个券商的资产管理都是“私募基金”,“私募基金”也应该是合法的。对于“私募基金”来说,既有中集集团的绩优股的挖掘,也有超跌反弹的投机的品种,以及权证或者是转债,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私募基金”的能力比较强。

不过,“私募基金”的视野远远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从2003年开始,国内“私募基金”就开始尝试跨市、跨品种的准套利模式。譬如,私募基金可能会在某一时间认为,可以在“杨柳青”小版票和“如意”个性邮票上实现快进快出,也会迅速看到境内外黄金交易之间的价差,国际金价低于内地金价时,就是明显的套利空间。

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国内“私募基金”就要走到阳光下,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风险依旧。 灰色地带私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