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
作者:曾焱(文 / 曾焱)
到6月为止,世界最大的专业钟表拍卖公司安帝古伦(Antiquorum)完成了2005年上半年有代表性的三地常规拍卖:2月20日在香港,5月15日在日内瓦,还有6月15日刚刚结束的纽约“名家收藏之腕表、怀表和时钟”。在这样顶级的全球性拍卖会上,人们自然能看到来自各国的珍藏以及最后令人瞠目结舌的成交额和创纪录高价,像2月份香港拍卖会上,最高成交是一款1992年百达翡丽5013腕表,282.5万港币,而5月日内瓦拍卖会依旧引领全球钟表市场,成交额高达1200多万美元,创下三项世界纪录,个中翘楚仍是百达翡丽,2497腕表成交价119.7万美元……但是对于中国内地的钟表爱好者来说,这样的收藏级别是可望而难即的。
内地钟表拍卖的试探
钟表拍卖兴起的年头并不算长。国际市场,安帝古伦1974年成立,著名的克里斯蒂拍卖公司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拍钟表,日内瓦为第一站,后来又多了伦敦、纽约。香港的钟表拍卖集中在克里斯蒂(Christies)和索斯比(Sothebys)两大家,但以前始终和珠宝放在一起拍,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安帝古伦和索斯比开专场后,才逐渐培育了全球性的买家群体。
在中国内地,目前设有钟表专场的只有嘉德拍卖公司一家。2004年12月,嘉德首次尝试在四季拍卖会中间增设钟表相机专题,和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并列,当时征集到200多件拍品。2005年的专场则在6月11日结束。和国际市场、香港地区市场相比,小心试探的内地钟表拍卖无论从规模、拍品档次还是成交额上,都还无法并论,但这种等差也带来了参与空间,嘉德两届钟表拍卖,最高成交价18.7万元人民币,普通价格在1万~3万元,还有估价一两千元的拍品,这样的价位和内地收入水平还没有形成书画市场那种巨大的反差,不至于让人望而生畏。嘉德钟表相机部的负责人梁为民和雷鸣介绍,对钟表拍卖感兴趣的人,基本为两类:收藏,或者投资。上拍的品种一般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古董钟表,而能够称得上古董的,至少应该有50~100年的存世时间,并且有某个时期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二是奢侈表,即那些按照高档珠宝首饰理念来设计制作的限量之作;三是时尚表,主要是一些受到买家追捧的品牌手表。收藏者偏爱古董钟表,尤其是怀表,而投资的人对市场动态更敏感一些,没有恒定的领域。在梁为民看来,一地钟表拍卖的水准高低,和它的社交档次及欣赏氛围大有关系,当人淘换到一块好表,却难以找到一个群体和他分享关于这块表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块表未来的市场打动力就会大打折扣,“喜欢了,懂得欣赏了,然后参加到拍卖中来,这样的市场才会真正有人气,一味强调投资回报是不长久的”。
如何在一场拍卖会上 找到好东西?
有人习惯于用拍卖图录上提供的评估价格来左右判断。高的就是好的?一般来说如此,但低价中未必无金可淘。评估可能是基于专家经验,也可能是建立在物主委托的基础上。但仅仅是一个估计,它可能高于或者低于实际价值,所以对每一款钟表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张先生居法国多年,在鉴赏钟表和研究钟表历史方面很有心得,安帝古伦公司曾专邀他作为嘉宾出席在日内瓦的大型拍卖会,他传授给记者的经验是:第一,参加拍卖前尽可能仔细研读图录说明,查询可能被别人忽略的背景资料,买有出处之物。第二,买自己喜欢的。他特意找出一本嘉德2005年钟表相机拍卖图录,讲解了几个藏在众多拍品里的“好东西”:
1.1794拍品:法国Julien Le Roy 20K金壳开面芝麻链怀表(估价7万~10万人民币)
一块表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支撑:设计—工艺—材料。图录说明里不能忽略的关键词是“Julien LeRoy”,这是该怀表的制作者,17世纪末和18世纪上叶法国甚至欧洲最出色的钟表大师,也是法王路易十五的御用钟表匠。LeRoy最重要的发明是打簧表,极大地推进了钟表的准确性。这块表约制于1742年,是大师生前成熟期产品,白色珐琅盘,K金路易十五指针,三点位上链匙孔,鎏金全夹板,蓝钢平面游丝,尤其是后盖的精美珐琅画,以神话人物“Zephyr and Fora”为题材,结合了雕刻珐琅和微绘珐琅两大技术,光是画的艺术代表性已经十分难得。
2.1935拍品:瑞士Van Cleef Arpels 18K金壳三针世界时手表(成交价6.6万人民币,含佣金)
这块腕表的“出身”是价格关键。Van Cleef Arpels首先是作为世界珠宝顶级品牌出现,是上流社会和明星最推崇的奢侈品,尤其是它的设计水平,几乎无人抗衡。以珠宝而手表,它在设计和工艺上的优势毫无疑问地得到公认,惯性上就以奢侈表面目出现。
3.1881拍品:瑞士Jaeger-Le Coultre 14K金壳二针胸针表(估价9800~11000人民币)
积家品牌,生产序号、壳号和机芯号齐全,而能将首饰设计和怀表设计不着痕迹地融合起来,比较罕见。表为17钻,但上面所镶的五颗蓝宝石、两颗红宝石和一颗钻石,给它的材料部分加了分。更主要的是,一看就非常喜欢。■
中国市场表
2004年中国地区钟表拍卖,克里斯蒂、索斯比和安帝古伦三大拍卖行的好成绩一起加热了香港市场,而古董表第一次在更爱追捧时尚表的香港显现了整体上的潜力。在该年度的成交前十名中,佳士得一块“如意镶嵌镀金表”拿下了第三的位置,成交价为263万多港币。从图录介绍看,该表大约制于1770年,在传统中国如意造型中嵌入镀金表,如意上面以红宝石和珍珠作为装饰。虽然该表没有厂家记录,但还是以中西文化的完美交融而冲上高位,突破了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和宝玑这几大顶级名表在中国地区拍场上对前十的“垄断”。
这块“如意镶嵌镀金表”就是收藏界常说的“中国市场表”。现在的顶级名表基本将高端市场放在欧美,但一两百年前,世界表业的奢侈品中心却曾经是在中国。嘉德四季拍卖钟表部专家和记者聊到中国钟表收藏的历史,说起早在清乾隆时期已是中国人玩表的鼎盛期,西方各国像英、法、德、瑞士,最好的钟表都是为中国而制,并因此而成就了世界古董表收藏的这一重要门类——Chinese Market Watch。
中国和钟表结缘,要归功于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他1601年进入北京,携带的各种西洋礼物里面,只有两只小自鸣钟得到了中国皇帝的青睐,成为西方文化进入皇宫的敲门砖。到了18世纪,在中国宫廷中有名有姓为皇帝服务的西洋钟表匠前后有两个:一是来自瑞士的林济格,他受耶稣会的派遣,以钟表匠身份在1707年到达北京,领导皇宫里的钟表作坊,直到33年后死在北京。在他之后,第二个为宫廷服务的知名钟表匠还是瑞士人,名叫查理·亨利·小彼埃尔。大约是从18世纪下半期开始,由于清朝宫廷对钟表表现出来的强烈兴趣和高购买力,越来越多的西方钟表厂商开始刻意迎合中国人的喜好,专门为中国市场特制产品,最初的销售对象是皇亲贵族,到后来才扩展到商贾百姓。在这一系列专门提供给中国市场的钟表里,数量较为庞大的是一种珍珠镶边、珐琅表壳的怀表,俗称“大八件”。这种怀表华丽而具装饰性,精美的珐琅彩绘画和手工雕刻花纹的鎏金机芯是标志性特征,外观上则多采用银壳或黄金、铜镀金壳,表壳色彩艳丽,主调为大红、宝蓝、粉红或大清皇帝专用的明黄,图案主要是西洋仕女,田园风光,七彩百花和鸽子。那个时期,欧洲至少有50个以上的大品牌做过“中国市场表”,像Ilbery、Just&Son(这士)、Bovet(播威)、Dimier(点耶)、Juvet(有威)、Courvoisier Freres(高华士)……包括江诗丹顿(Vacheron Constantin),从1820年开始,19世纪为中国市场一共制过十来只怀表。百年下来,无数珍品在中国汇聚,又在以后百年间流散到世界各地的藏家手中。
北京一位钟表收藏和研究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古董表只要存世完好,在拍卖场上都身价不薄。2004年6月他应邀到香港参加安帝古伦的春季专题拍卖会,亲见一款Just&Son公司制于1840年的“中国市场表”拍到40万港元。据他描述,该表为18K黄金表壳,白色珐琅表盘,表外檐部分及表柄处施剔刻珐琅工艺,表壳背面的珐琅微绘不但精美,难得的是题材并非“大八件”类常见的西洋风光或百花鸽子,而是逼真呈现了当时广州黄埔港的原貌风景:远处黄埔石塔衬在云霞之上,画面正中一艘木帆船正涨帆向前,绘工精妙到连上面的人物形态都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