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端庄和惊悚之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朱步冲)
如果追逐白兔的爱丽斯发现自己进入的不是梦幻仙境,而是吸血鬼德库拉位于特兰斯瓦尼亚的阴森城堡,结果会怎样?在Old school朋克、Hip—Hop、Guru等一波波穿着风格在过去的十年中轮流主导了从东京到纽约的街头风尚后,另一种完全与棒球、滑板、水手服、牛仔、超短裙等“现代时装元素”毫不相关的服饰风格兴起了,它使从原宿到布朗克斯区的街头仿佛落入了一场永不落幕的万圣节狂欢:14至18岁的高校女生穿着华丽的丝绒长裙,或起褶蓬裙,缀满蕾丝花边的紧身胸衣从她们系满绸带和纽扣的灯笼袖上衣中绽放出来,并罩以宽大的斗篷和高筒长靴。与这些格林童话式的装束相搭配的是浓重的泪滴式黑色眼影与苍白的歌舞伎式粉底。这种将黑暗颓废,神秘的歌特风格和清纯童稚的少女装束古怪地结合在一起的“歌特—洛丽塔”风尚已经从日本动漫和Cosplay的小圈子里蔓延开来。3月,率先开办纽约第一家“歌特—洛丽塔”风格服饰店“暗黑之潮”的老板娘丁格尔·兰姆灵机一动,推出了自己的网络站点www.cosplaylab.com,指望借助网络给自己的小店增加一点销售量,没想到它每天的浏览访问量超过了一万人,兰姆也从一个日本服装二道贩子一跃成为美国本土Cosplay的教母级人物,类似马尔科姆·麦克拉伦之于英国朋克。在她的精心组织下,全美第一届Cosplay时装节与展示大会将在6月3日于纽约举行,已经有超过10万名爱好者报名参加。
如果要追溯“歌特—洛丽塔”风尚的源头,大概最先想起的就是70年代末在欧洲兴起的后朋克与黑暗金属音乐。包括“苏克西女妖与怪兽”,与伊安寇蒂斯的“快乐小分队”(Joy division)在内的叛逆青年们重新拣起了18世纪浪漫主义艺术神秘与放纵的传统,从玛利·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因》以及布拉姆斯托克尔的《吸血鬼德库拉》中汲取歌词和灵感,并把音乐与柏林包豪斯艺术学校注重表达形式与现代材料的主张结合起来,最终演变为以大卫鲍伊为代表的华丽摇滚以及艾利斯库柏的戏剧重金属。这股注重乐队本身形象与舞台表演效果的风潮刮到日本,就诞生了独特的视觉系摇滚。将怪诞的舞台穿着风格普及到街头的先驱,就是著名的日本视觉系乐队Malice Mizer。当1998年,视觉系先驱X-japan解散后,Malice Mizer遂成为了日本视觉系摇滚的旗杆。与许多日本前卫音乐人一样,Malice Mizer的吉他手Mana也在1999年推出了自己的服装品牌Moi-même-Moitié,使得广大的视觉系拥趸和Cosplay爱好者不必完全依靠昂贵费时的DIY来获得必须的行头打扮。自从2000年开始,日本的时尚杂志Kera开始制作这种歌特—洛丽塔风格的副刊,包括漫画游戏人物服饰的制作方法与风格指南。“在经历了90年代的经济大地震后,虚无主义与充满宿命的观点成为了日本流行文化的主基调。”《纽约客》专栏作家瑞贝卡·米德说。2005年,日本国内最受期待的动画作品就是动画怪杰新房昭之的《柯塞特肖像》,以豪华阴森的油画风格描写了一位在古董店打工的高中生与被禁锢在“诅咒之杯”中的贵族公主灵魂发生邂逅的故事。“任何对于日本独特的女性视觉缺乏认识的人都不会了解到这种独特的性感。”本名利川裕美的日本摄影师Hiromix说,“日本男性都具有一种洛丽塔情结,认为独立与成熟的女性是对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的一种威胁,希望他们永远保持在一个天真的状态。”
话虽如此,一向嗅觉敏锐的时尚工业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新搞头,英国女设计师赞德·拉罗兹和日本新锐设计团体Groovisons一道,宣布将把维多利亚时代华丽复古风格作为今年春夏成衣的主打,把发布会弄得和科波拉电影里吸血鬼复活的场面一样。模特们穿着大号的泡泡纱洋娃娃装,伴随着肃穆的风琴音乐走来走去,似乎又一种新的性感标准诞生了。
那么,隐藏在这些装束背后的精神何在?似乎只是对于现实问题的逃避与自我归属感:“厚重的巧克力或者歌特式化妆,洋娃娃式的百褶蓬裙,装扮成神话故事中的悲伤天使或者邪恶精灵,与父母住在一起,只做兼职工作,都明白无误地表达着一个概念——拒绝长大。”贝纳通公司的广告总监奥里维埃洛·托斯卡尼说,“缤纷颜色的背后是新一代对于家庭与社会的抵制,那里也许有难处的父母、背叛的朋友和无穷的压力。他们究竟是生活在一个完全虚构的粉红色世界,还是草草将全部衣服胡乱穿起用以吸引旁人的注目?仅靠言语本身似乎很难清楚表达当你盯着这些玩具般少年时的感受。除了他们自己,谁也不能完全读懂这些层叠厚重的色彩背后的多重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