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点等一回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5月30日上证指数创新低1043.27点,6月1日创新低1035.70点,6月2日创新低1008.75点,沪指在短短四个交易日内连破1999年5月低点1047.83点、1998年8月低点1043.02点、1997年9月低点1025.13点。6月3日,久违了8年的1000点整数心理关口又危在旦夕。
1000点究竟有什么意义?第一,这是整数关口,并且可能是我们一生中经历过的,十进位数量级里仅有的一个关口,可谓“千点等一回”——100点出现在市场开市,指数初定时,没有意义,而万点似乎遥不可及。第二,1000点曾经是市场的分水岭,8年后的重访尤其有着久别重逢的意义。第三,千点论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市场的潜台词,跌入1100点的时候就有人说千点论终于到来了,但那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千点,只有“000”出现,才算数。
果然,6月3日,千点出现了,当天下午开市,上证指数最低跌到了1000.58点,随后被一股抄底力量拉起。一千点的罕见“天象”终于被心态不一的观测者观察到。于是问题出现了,是谁在保卫千点?是政府背景的平准基金还是投资基金?是券商还是游资还是散户?1000点究竟有没有保护的意义?
回答这些问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在市场盘跌的5月,基金所投资的核心资产遭受了历史上少见的暴跌,仅5月第一周基金核心资产100指数下跌6.64%,市值损失106亿,之所以如此大跌,说明基金已经放弃对核心资产的“护盘”,开始了抛售,说基金弹尽粮绝一点都不过分。至于散户或机构,在这千点重现的时刻,早有人做出统计,8年来,7000多万股民向证券市场投入资金8981亿元,交纳印花税计1686亿元,可换来的却是流通市值从5377亿升高到8913亿。如此计算下来,8年来投资者总共7100亿元付诸东流,正好平均每个股民损失万元。这还没有算上交易费用的损失,投资股票的时间成本,没有算上其间一次大行情庄家渔利,普通投资者的损失。
此时此刻,这7000万股民恐怕只有等解套的分,而没有抄底赚钱的意志和冲动了。但8年来,股市外围的环境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年前居民存款余额不足5亿元,现在将近12亿元,8年前的房地产和书画价格只是现在的零头。炒房团和炒煤团只要拿出他们一贯的逐利特性,如此低廉的市场就能有一个转机。可现在,一个个整数关口破了,一个个记录在案的低点重现了,机会却还是遥遥无期。按理说,股票均价已经达到了4.31元,市盈率低到了19倍,更有甚者,沪深300的平均市场盈率只有15倍,即使靠股息红利,投资回报也超过存款了。可这个时候,又有人把市场看空到了700点,仿佛价值再折去1/3才有转机。
明明有便宜货而无人敢捡,一个千疮百孔的证券机制的危害何甚于斯。新股询价发行的两只股票上市即跌破发行价,这比去年的破发恐怕还更可怕了,因为那时的破发还是计划体制下的破发,现在,连市场双方商定的价格再拿到市场上都没有接盘了,再接下来,哪还有承销商有勇气进场。市场最本质的功能融资功能就这样丧失了。这个分上,市场算不算得上是被推倒了?如果算,市场还只推出了4只全流通试点,剩下的还有1300多家。如果不算是,从去年9月停发新股到现在,市场的确没有多少融资,一个全流通第二批试点名单传言都能把指数按下几十点,功能健全的市场显然不能这个样子。
解决股权分置的试点刚开始,深沪股市已经下跌了20%,悲观的看法,这等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随着一批批解决方案推出,不管方案以何等的面目出现,最终都难改大扩容的事实,只要市场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资金来承接未来的减持盘,主动瘦身就成了市场惟一的选择。但也有人认为,只有对价合理,也就是非流通股对社会公众补偿合理,就可以使市场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上。中信证券就认为,如果以A股作为一个公司的话,对价比例在10送4.3~6.7股可以在1100点左右保持稳定,如果是10送3,市场在1056点左右会企稳。
果然如此么?股市从建立到现在,留下的问题终于到了大爆发的程度,无论解决不解决股权问题,都没有了向上的空间。几经权衡论战,管理层才下决心,对市场投资主体进行一次较彻底的洗牌,达到树立新的市场机制,形成新的投资理念。如果不信,只要看看5月30日,证监会、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还有6月3日证监会明确表示的,目前包括IPO和再融资在内的融资行为暂停,言下之意,集中精力做好股权分置。管理层这次是下了决心,一定在低点位低成本的情况下还投资者一个清白的机制。至于有多低,恐怕已经不是管理层想考虑的了。 股票千点一回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