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一生,还要伴你儿子一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伴你一生,还要伴你儿子一生0

位于昌平县小汤山镇阿苏卫村英氏影视公司的门上挂着个牌子——“中国情景喜剧之家”,这个家里有两个情景喜剧同时在拍摄,一个是《当大卫遇到丽丽》,另一个叫《快乐电信街》,英达就在这两个剧组之间穿梭。从1993年至今,他已经拍了2000多集情景喜剧。几天前的“中国肥皂剧研讨会”上,英达宣布:他将从“情景喜剧之父”变成“肥皂剧之母”,理由是,他正在筹拍的《伴你一生》将是国内第一部肥皂剧。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的看法却不同,虽然和英达是铁哥们儿,他还是说:“英达这个肯定不是第一部,以前播出的630剧场的《幸福街》和李少红的《天地真情》都是肥皂剧。”英达听了“嘿嘿”一笑,“什么叫造势?就是话要说得大,只要不是彻底吹牛胡说就行,苗棣只是顺嘴提了这么一句,我个人认为那两个不能算主流肥皂剧。我这第一个还没开始呢,中国怎么会有肥皂剧?”在他看来,《天地真情》应该算长寿剧,因为它是有头有尾的,肥皂剧的结构是开放式,如果不是因为收视率太差,就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它可以一直演下去。像最长的肥皂剧,英国的《指路明灯》从1952年开始播出,它的演员在现实中的生老病死,屏幕上都有体现,观众和演员都是随着剧集长大。《伴你一生》的编剧萧峰为了澄清这个观念,举了韩国剧《人鱼小姐》为例,“《人鱼小姐》的一集差不多是一天,长度也有二三百集,但它并不是肥皂剧,因为它的主人公的恋爱是进展的,这在肥皂剧中是不允许的。恋爱完了就是结婚,那还有什么演的,肥皂剧中的主人公应该像《编辑部故事》中的戈玲、李冬宝,感情是永远无法向前发展的。再说了,你觉得二三百集挺长了吧,可肥皂剧起步就是一千集,《指路明灯》有一万七千多集呢。”

英达告诉记者:“这其实是个技术上的秘密,肥皂剧等于三部连续剧,它要有三条线并行,一个接一个,《幸福街》倒真是肥皂剧,它照搬英国的《加冕街》,不过有点食洋不化,中国观众接受不了,原因是它是短剧,只有20分钟,作为情景喜剧时间是够了,可是肥皂剧情节复杂,要钩住观众必须有40分钟的长度。”《伴你一生》完全没有喜剧色彩,没有现场观众和罐装笑声,它更接近于《渴望》和《苦儿历险记》那种内容,人情、伦理,完全是为妇女准备的“催泪弹”。《幸福街》和《天地真情》收视上的失利并非如此简单,苗棣说这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他说:“最主要还是成本低,没有人肯花大钱拍,电视台也不愿出高价买,鸡生蛋,蛋生鸡。《六人行》的制作费每集700万美元,我们才花多少钱?所以永远处在边缘状态。”肥皂剧和情景喜剧一直在“垃圾时间”播出,即“新闻联播”之前。国外的肥皂剧多在白天,给家庭主妇看,晚上18点半这段恰恰是家庭主妇做饭、接孩子最忙的时间。至于肥皂剧的姐妹——情景喜剧,虽然《东北一家人》也进入了晚21点半的黄金档,苗棣还是说:“情景喜剧算是在中国落地生根了,却没有得到健康发展。”

英达的目标是很宏伟的,他计划不仅要“伴你一生”,还要“伴你儿子一生,伴你孙子一生”,他希望自己的肥皂剧也能像流水账一样无休无止。这部戏组织了12个编剧,萧峰的职责实际上是协调这个编剧组,每两人分为一组,一次交五集的稿子,这样才能保证剧本源源不断。

苗棣是最早引进“情景喜剧”和“肥皂剧”概念的学者,他当然愿意看到英达的实践成功,可现实是困难重重。英达也说:一个剧种能否成功,影响因素太多,就像一首歌能否流行,不是歌手和作曲所能决定。举个例子,《我爱我家》首播时,有几个省台将它评为最差电视剧,当时英达非常沮丧,重播时才获得巨大成功。可是时间过去了十几年,学者和观众都认为没有一部后来者超越了《我爱我家》,这是为什么呢?苗棣分析说:“《我爱我家》是草创期,很多人没反应过来。这使得它对生活有较深的潜入,虽然它是善意的讽刺,可讽刺得比较深。但是后来的戏就不能再这样写了,喜剧越来越没有力量。”

伴你一生,还要伴你儿子一生1( 韩剧《人鱼小姐》剧照 )

但是从另一方面,苗棣也认为,肥皂剧是非常适合中国观众的。英达就把看电视的观众主体叫作“工作外人群”,即学生和下岗、退休人员,“无论蓝领还是白领,只要是上班族,就很少看电视剧。”所以,冗长的肥皂剧正是为“工作外人群”准备的。■

英达:情景喜剧比历史大戏聪明

伴你一生,还要伴你儿子一生2( 韩剧《人鱼小姐》剧照 )

三联生活周刊:十几年前,你曾说,希望电视台的每个时段都有情景喜剧在播,你们公司墙上贴的节目表也说明,现在确实每个台都有你们的电视剧播出,是不是你的目标已经实现了?

英达:情景喜剧没出来时,在发布会上我是说过这种豪言壮语。后来我不断说这话:任何一个时间打开电视,起码有一个频道,在播情景喜剧。当时并未实现,现在可以说几乎实现了,只是我没想到每个戏都是我们的,我希望百花齐放,别人的戏都可以播嘛!

伴你一生,还要伴你儿子一生3( 《六人行》剧照 )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别人不加入这行?全是你的公司或是你培养出来的人?

英达:这行不那么容易,在此之前,一度有很多不是我们这里出来的人,凭兴趣拍情景喜剧,喜剧都有这特点,需要经验,不是一高兴就能拍好。我希望这儿是个短训班,让他们脚先湿了再游泳。

伴你一生,还要伴你儿子一生4( 英达 )

三联生活周刊:但是你培养的人可能会与你竞争?

英达:不可能,市场非常广阔,不是我开块地,他在对面开块地就是竞争,而且只有竞争才能出好作品,如果我一枝独秀,我就会放松。再说了,现阶段谁能和我竞争?我起步时比较幸运,没有竞争对手,没有更大的脑袋压着我,现在年轻人被要求一出手就得比英达强,或者起码一样,如果你说,新手上路,请多关照。明告诉你,没人关照你。

三联生活周刊:大家都认为,这12年来,《我爱我家》成了情景喜剧无法超越的标杆。

英达:反正不是别人的作品,不然我早站出来反驳了。内心深处我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现在情景喜剧的综合水平早就超越《我爱我家》了。说句实在话,是否超越,谁比我更有资格作出判断?我是这方面第一专家,如果我不拍戏了,游走在各奖项之间,装出元老的样子,绝对是最权威的。《我爱我家》是情景喜剧第一次播出,观众对它有初恋般的喜爱,不是其他爱人比拟得了,不能把老百姓和所谓专家当成评判专家,我比他们都专家。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后来的戏比《我爱我家》有哪些进步?

英达:《我爱我家》使用的是最经典保险的家长里短,现在则是各式各样故事。比如《快乐电信街》,年代跨度有20年,从1983年到现在,《我爱我家》发生在一年之内,看不出年代和季节变化,而这个戏写行业,有好几个工作环境。还有《重返青春》写敬老院,全老年阵容,国外的情景喜剧都没敢这么做。有一部《地下交通战》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用的黑白片,是中国版《虎口脱险》,我敢夸口说每一部都有创新点,不是简单重复。

三联生活周刊:你发明了个词叫“文学师”,他和编剧有什么不同?

英达:邹静之写剧本一个人写一部,可我们不行,我们是流水线作业,文学师是总的编剧。

三联生活周刊:有个资料说,《六人行》的编剧会准备10倍于播出的笑料,你们的编剧能做到吗?

英达:你要相信我说的这个话,刚才谈到造势,你所知道的资料,一定是造势,不可能是记者了解到的。美国记者没机会和《六人行》导演坐在一起,像我们这样聊。我们材料都用尽了,不可能像《六个行》,好东西都淤出来。但我保证我这一锅都是干货,让观众吃饱。其他多数情景喜剧一般只有半锅,甚至不到,稀汤寡水。想做到人家那样,九锅扔了,我们做不到。喜剧在中国非常困难,大家都喜欢,可让你掏一个子儿千难万难;笑谁我都哈哈,笑我跟你急,谁都不伤哪有可能,喜剧总得挤兑讽刺,所有政审对喜剧都非常严厉。《六人行》大量都是段子,我们能用么?我写出来比他还好呢。两个运动员一个拴绳一个不拴,旁边人说我跑不快,我说把绳去了行么,他说去不了。废话,去不了你说什么?文艺评论和媒体也是为虎作伥,站着说话不腰疼,已经被人打倒在地,浑身淌血,他还过来踹一脚。归了包堆一句话,你给我《六人行》那么多钱,我做得比它还好。可能你说,人的创作不是和钱直接挂钩,写个笑话要多少钱?对不起,就是直接挂钩。只要我们能保持春晚小品的水平,那不得了,可那些15分钟的小品憋了一年,人家一年就写这一个,我们能给作者多少钱?只好让他们多出快出,靠多写保证收入。美国编剧一年只写一两集,一集百万美元,他能不挖空心思往好里写?我们如果给百万人民币,我先养50个编剧,保证超过《六人行》。

三联生活周刊:你这些年只做这一个剧种,为什么不去做些有历史感的、厚重的戏呢?

英达:那种历史大戏相对比较弱智,不需要导演有太多才能,说这话可能会得罪很多人,日后我去拍也是自刮耳光。可那种片子很少看到导演讲戏。比如说武戏,古代人打仗,马队冲到一块干嘛呢,开始跳舞,两人拿棍锵锵打,你要骑马干什么呢?站好了对打不就完了?古装戏导演从没想这问题:古代打仗根本不是这样,冷兵器时代,马队往一块冲,目的是使自己的马获得撞击之前的初速度,这一刹那有一半马和人翻下去,马没有刹车,跑起来起码60迈,能说刹住就刹住吗?这些导演都没学过物理学。 还要儿子爱情电视剧天地真情人鱼小姐剧情电视剧伴你一生我爱我家中国电视剧娱乐八卦英达喜剧片家庭电视剧韩剧一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