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VS媒体:谁最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夏雨)

事情源于2004年1月8日发表在著名学术杂志《自然》上的一篇论文,题目为“全球变暖将导致物种灭绝加剧”。很快,相关的新闻报道出现在全球各大媒体上。论文的领衔作者是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环境学家汤姆斯博士,他近年来在保护生物学领域建树颇丰。

2004年4月22日,作为其主要科研竞争对手的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的科学家,在《自然》通信栏目中发出了他们的声音:有关科学结论的简单化和夸大化报道,严重损害了环境学家的职业信誉,从而授反环境主义者(anti-environmentalist)以口实。“‘狼来了’的假情报对物种保护工作是多么危险!”牛津的杰伯森博士等人在标题中这样写道。

在通信栏目中,杰伯森博士等人委婉地批评对方说,有信誉的学术期刊应该谨慎地与大众媒体打交道,相关科学家和学术机构有责任澄清不实之词。

利兹方面并不示弱。他们的合作伙伴、美国华盛顿应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菲利浦等人7月8日同样在《自然》通信栏目中发表文章回应说,“有关物种危机的报道不必苛求精确!”

相对于杰伯森博士等人严厉批驳英国媒体,菲利浦等人则为美国媒体大唱赞歌。“正是有了媒体的热情报道,我们估计,大约有4000多万美国人了解到1月8日那篇学术论文的结论,提高了环保意识。尽管有个别媒体出现了误读现象,但相比之下,也是值得的。

牛津的环境学家们在经历了近半年的准备和大量调研之后,于2004年12月中旬,他们组织了与媒体记者的直接辩论会,以期有一个理性的解决办法。

受邀的记者来自牛津大学全球新闻媒体研讨班,隶属的新闻机构可谓遍布全球;英国BBC资深科学记者束可曼、《新科学家》杂志前专栏作家路德也特意从伦敦赶来助阵。

在辩论中,杰伯森博士等人强调,科学是严肃的,任何的偏颇都可能被人利用,从而损害科学家的职业形象;和媒体打交道要小心再小心,媒体记者应该多学习和加强修养。具体到环境科学,他认为,一旦发布这些过于夸张的信息,除了有利于民间环保组织募集资金、为一些政客提供政治素材外,对科学研究毫无帮助,最后只会导致科学在公众中的形象遭到损害。

这些“上课式”的口吻,令在场的媒体记者感到不满。“你们多少年来都在做一个题目,结论永远是含糊不清。作为记者,我们如何向公众解释你们的工作?”“科学研究总被描述得那么重要和神圣,这些纳税人的钱,你们用的很有效率么?谁来监督科学家群体的工作?”

很快,一场学术讨论会演变为彼此的嘲讽,科学的严密逻辑性和媒体的大众传播性在理念上发生了直接冲突。最终,全球新闻媒体研讨班的项目主管卡文特先生不得不出来平息双方的怒火:“大家不要误会,这只是一场游戏而已!”■ VS科学家最蠢媒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