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的《半生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小资的《半生缘》0( 话剧《半生缘》剧照 )

《半生缘》的宣传语上是“作为一个小资必须看的话剧”,张爱玲、刘若英、张艾嘉、“无印良品”的戏服,这部话剧不仅有超强的两岸三地阵容,也有小资的铁标签,包括导演林奕华和胡恩威,在香港和北京的戏剧爱好者心中,也是标准的小资代言人。一贯先锋的孟京辉形容起这部话剧也变得缠绵悱恻,他说:“刘若英的表演迷人、美丽,有一瞬间,当我睡觉前,她非常飘忽地浮现在我的脑海,这个戏有进入内心的诗意的美感。”

林奕华对“小资”这个标签很有兴味,他认为,小资其实是一种执著,像《半生缘》在香港坚持用国语版,无论别人怎么说粤语版更好卖票;他仍坚持等刘若英的档期,“因为香港明星都不看书”。不得不承认,刘若英的加入促使相当多人走进剧院,使导演可以不用担心票房,把心思都用在“还原原著”上。

林奕华和胡恩威虽然是香港人,却都是张爱玲迷。当年许鞍华拍电影《半生缘》时,请《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编剧林奕华提意见,他直白地表示不喜欢这部电影。胡恩威也说:“那是一部恐怖片。葛优演的祝鸿才出场时,手里捏着一只鸟,灯在脸上打着阴影;而梅艳芳眼睛很黑,着意打扮成抽了很多年烟的女人;吴倩莲是乌云密布有阴霾的。每个人都是表现主义的,很典型是外国人眼中的上海。”在话剧版中,这过往的印象都要被推翻,刘若英的曼桢是轻盈幸福的,曼璐打扮得更像一个握有实权的行政人员,祝鸿才则是标准的上海男人。

林奕华相信自己的《半生缘》更接近于真实的张爱玲的精神世界。从看到这本书的第一天,他就被张爱玲朴素的文字所吸引,“她的精华不是情节,而是文字”。这些文字在电影、电视剧中被消解,曼桢、世钧成了琼瑶笔下的主角,大悲大喜,“张爱玲是高于生活的,可电视剧还原了生活,变成了最通俗不过的故事”。于是话剧中不再出现变幻的场景,刘若英和男主角廖凡一直坐在一个放满6000册书的大书架前,他们最常做的事是念书中的文字,“这部戏是没有剧本的,所有台词都来自于原书”,林奕华说,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张爱玲最精华的部分。现在台湾公共电视台拍摄了一系列名著,比如前年非常轰动的《孽子》,这种戏剧粗看起来细水长流,非常平淡,但可以引起观众重新阅读原小说的兴趣,林奕华希望自己的话剧也能收到同样效果。

在话剧中,爱情悲剧也不仅是由环境造成,曼桢和世钧的性格注定了结果,林奕华说:“过去爱情电影总是把两人失败归于环境,环境考验了你的性格。想得到好一点的爱情,必须要有自己的要求,欣赏和体谅别人。曼桢有当时社会对女性思想的规范,这是她做人的盲点,她喜欢的男人没有强到把她从这个思想框架里带出来。看到我们的戏,有人会说,原来曼桢是有成长的,而世钧没有,这才导致了他们最后不能在一起。”

小资的《半生缘》1( 小资的《半生缘》 )

张爱玲热这些年历久不衰,就像近期的简·奥斯汀热一样,她们似乎写的不过是闺阁的飞短流长,但她们对人生的体味并没有因时间流逝而过时。从小父母离异的林奕华从张爱玲的书中就得到了相同的人生体验。他总结说:“张爱玲有两点是正统作家所不具备的。一是她对性的描写,她的性不是写在表面,很含蓄,有很多隐喻,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怎样压抑性。在生活中性其实很重要,可我们的文学很少表现这一点,张的文字关于性的描写有很大研究空间,从她的书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怎么处理性。第二点是她笔下的女性,张爱玲的风行和《欲望都市》、《涩女郎》有关系,她是走在时代前头的独立女性,她写女性的困境、女性的求存,直到今天还会引起共鸣。”■ 半生小资产阶级张爱玲半生缘刘若英林奕华话剧小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