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哥说话理不偏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很多台湾音乐人在几年前纷纷来到内地,也或多或少地做了一些事情。很多台湾音乐跑回内地来寻求发展,内地、香港、台湾流行音乐的格局也该发生实质变化。那么,到底现在整个华语歌坛处在什么状态上?它该何去何从,内地流行音乐又是什么样的?为此,记者采访了李宗盛先生。李先生曾被媒体誉为“华语音乐教父”,熟悉他的人都叫他李大哥。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这几年华语歌坛的变化,原来内地比较弱,这几年有上升趋势,香港、台湾地区有衰落迹象。华语音乐的标志滚石唱片出现的一些问题,意味着一种新格局出现,您怎么看?

李大哥说话理不偏0

李宗盛  

李宗盛:我对内地音乐正在开始了解,所以我不确定我的观察就是对的。我并不认为港台衰落、内地上升三者之间有相互联系,并不是因为港台弱了,内地就向上了。我并不认为内地音乐制作的水平跟听众层次因为港台的弱而向上。内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社会气氛比较松弛,流行音乐必须架构在一个有明显消费、比较小资的、媒体活动空间比较大的前提上,这样的环境中才比较容易存活。内地在这方面这几年是比较明显的,但在制作上并不能说整个内地就超过了台湾或香港。港台的弱是在经济面和社会面上的,跟文化的关系不大。到目前为止,你随便取样台湾出的10张唱片,10张内地出的唱片,比较一下制作,台湾仍保持着相当明显的优势。内地当然有个案,很不错,整体来讲我认为还有一段距离。

三联生活周刊:台湾、香港流行音乐的衰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前听到最多的是盗版和网络交换破坏了这个行业,是不是还有别的深层原因?

李宗盛:我是干制作的,所以只能从制作的层面去看。最开始,制作人最受尊重,20年以后,制作人在一张专辑中的角色变得非常卑微。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台湾过去10年出版的唱片,你把唱片封面打开,会得到很充分的证据——整个流行音乐的外移非常严重。一张唱片大概只有20%、30%是在台湾完成的,从乐手、编曲、词曲创作者的名字就能看出这些人都跟台湾无关。可以这么解释,整个流行音乐的制造基础已经扩大了,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状况?台湾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人在写歌,也很少有人愿意天天练琴,编曲就剩那么两三个,对做A&R(艺人与曲目部门)的人来讲,就是采买,一笔预算。马来西亚可能比台湾地区便宜,而且比台湾还好,所以整个产业外流得非常厉害。台湾到今天已经不是华语流行歌曲生产地了,已经慢慢变成一个舞台,就是台湾变香港化了,那么台湾有没有收益呢?并没有。所以,台湾、香港、内地三者之间的角色正在变化,香港比较难的是它现在不是音乐中心,也未必就是一个音乐舞台。以前在红勘办一个演唱会很了不起,现在是在首体办一个才了不起。

三联生活周刊:内地是否会出现您刚才说的“外移”情况?

李宗盛:我觉得以比例来讲,不会那么大。内地还有它的审美观,这是我对内地最大的信心和感兴趣的地方。无论如何都需要一个过程,内地现在正在经历定自己标准的时期,以前都是以外面的为标准。我认为内地会有自己的一套,不会永远跟在港台后面,这是一个过渡期。以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不管是五大公司还是台湾公司的决策层,都已经调到内地来。甚至有的艺人,很明显地不把港台市场当成第一位,在台湾,可能花15天做宣传,但是在内地可能就会花上一个月的时间。

三联生活周刊:我从2002年就注意到了,很多港台音乐人来内地,好像没有在内地找到一个发展的点,是不是你们有些水土不服?或者音乐理念上与内地这边有什么冲突?

李宗盛:我不知道内地是怎么看我们这些人,内地人对我们期望很正常,其实对我而言,我只想换个地方住一住,我该完成的事已经完成了。它可能有个人生涯的规划,对罗大佑来讲,可能有这方面的困难。整个机制还都没有完成,虽然一片好景,但还是在过程当中,任何一个来北京的人都是保守和谨慎的。我来北京就是过日子、多认识些人、了解一下状况,在北京是生活的经验。我觉得整个架构没有完成,所以连五大公司审美都没有品位,什么挣钱他们就做什么,刀郎一火,环球不就来了吗?没有任何一家海外公司是在内地赚钱的。但他们又不可能不来,内地的水太深了,你也摸不透是怎么回事。

三联生活周刊:纵观整个华语地区的流行音乐,你认为内地是否会成为流行音乐的中心呢?

李宗盛:以市场规模看,现在已经是了。可是现在内地引起巨大经济效益的案子大概只有10%,内地是一个市场,但是不是制作的中心,我认为不会这么快。

李大哥说话理不偏1

陶喆  

李大哥说话理不偏2

周杰伦  

三联生活周刊:内地和海外比,流行音乐还存在哪些问题?

李宗盛:机制还不够完善,这是最主要的问题。从创作上面讲,我不知道怎么说,可能是那种感觉还不够。从根本上说,大家可能都太急了。大家看到一片荣景,这个行业的门槛又很低,力量又无穷大。文化产业所能引起的冲击是很大的,有太多的产业跨平台进入到这个产业。我接触的年轻的“小朋友”,都比较急功近利。你说他对音乐没热诚吧,也不是,他总想有个目的。但是很多人看得到,却做不到,又不肯学。以前资讯不发达,学得比较慢,情有可原。现在资讯这么发达,这么久了,我也没有看到内地大步追上谁。在这时候有没有静下心来把基础东西做好,这是我最担心的。2008年,全世界的人都看中国,我们能拿出什么样的流行音乐?是把王力宏拿上去吗?把陶喆拿上去吗?把周杰伦拿上去吗?人家都有了,做得比我们厉害。你拿二胡上去吗?你拿什么上去能代表我们的流行音乐?我一想到就冒汗。中国十几亿人,也不过出来两个唱R&B的,女子十二乐坊可能还可以,但是她们不被自己人接受,那时候她们红不红还不知道。国家应该注意流行音乐这一块,你看,一部韩剧,横扫全中国,后面带来的手机、冰箱、汽车上百亿的市场,很多中国人认为韩国的东西牛,这种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全亚洲什么时候都听中国人的歌呢?这是我为什么来内地的原因。在流行音乐制定美学标准的10年间,当它获利发展成一个井井有条、合理行业的过渡阶段中,我不希望由韩国人、日本人、欧美人来给中国认定标准,说这个好那个不好,一定要由我们自己人来定,我们有自己的审美观和文化背景。

三联生活周刊:内地将来有一天是否会变得像港台地区那样越来越商业,让音乐本质上的东西没了?

李宗盛:没办法,基本上流行音乐最一针见血,躲都躲不掉地反映一个地区现象的东西,台湾有段时间流行音乐空洞、无病呻吟,男欢女爱,事后回头再看,那时候的歌舞升平和物欲横流是一致的,歌曲就是反映那时期的社会形态。内地要出什么发人深省、登高一呼的摇滚,你说摇滚现在有什么好愤怒?都吃得饱饱的,当初的那种苦闷都没有了。过去有些人可能扛着革命的旗帜,可是摇滚得一塌糊涂,烂透了。你把鼓给我打到点子上,一个都不行,都是精神,实质上一塌糊涂。这时候是一个大转移的阶段,如果这时候流行歌呈现的是浮华,没办法。

三联生活周刊:在过去一年中你是否听到让你兴奋的声音?

李宗盛: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流行这一块,R&B是主流,R&B是一个反复的制作工艺,比如你听陶喆的R&B,跟周杰伦是两回事,陶喆里面的构图、线条、层次,它是立体的。周杰伦不是这样,他就一个线条出来。从这个标准来讲,胡彦斌是不错的,他在唱和作方面都没有偷工减料,工法还是蛮细的,我没有说他唱得好不好听,我只是说他制作,想象制作这样的音乐有什么样的能力,基本上这个人都过关。

三联生活周刊:有人说,中国有两样东西不适合走向世界,一个是电影,一个是足球,那么流行音乐呢?

李宗盛:我不这样看。我觉得中国流行音乐不必对世界有什么影响,因为这边就是你的世界,有十几亿人,一定要先有音乐对这边人有影响,再想世界。我们不必去在乎日本人、法国人是不是喜欢我们,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先完成,如果在中国起来,他们一定会看到。如果我在中国是一个超级的大腕,制作水准是世界级的话,他们会来找我,所以我不会想先得到西方人的认同。

三联生活周刊:您的新专辑什么时候出版?

李宗盛:正在做,它是我新的心情,对音乐的新的见解,它是非常“我”的音乐。过去我是一个唱片从业人员,职业作曲家、作词家,在我的角色上,应该必然要完成的任务,让歌星红,让歌卖钱。在我下面要做的专辑中,我比较在乎我自己是什么感受,专辑已经做了一半了,明年发行。

三联生活周刊:能谈谈您年底演出现在是种什么心情吗?

李宗盛:我明天就去马来西亚排练,我挺紧张的,因为我没有过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虽然紧张,但我很雀跃。总的来讲,我认为歌要经过时间洗礼,激情也必须经过时间考验。我把这场演唱会当成朋友相聚,时隔20年,你还来看我,你现在还爱我;相隔20年,看来你是真爱我的,真爱这些歌的。我把这20年当成一个检验和沉淀,所以我紧张、在意,有大部分是来自这方面。我们要碰面了,我站在你面前要把歌唱一遍,那种感动、期待和恐惧是造成我紧张的一个原因。我从来没做过个唱,所以才紧张。之所以选择和周华健合作,是因为相互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另外他有很丰富的舞台经验,他比较奔放,我比较闷。

李大哥说话理不偏3

李宗盛和周华健年底在北京举行一场“二人转”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