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新的生利机会:温室气体排放指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马丽萍)

国际贸易新的生利机会:温室气体排放指标0

10月22日,俄罗斯国会下议院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10月22日,俄罗斯国会下议院(杜马)以334票同意、73票反对、2票弃权的压倒性结果,批准了《京都议定书》,这意味着第一个具法律约束力,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条约生效已成定局。对此,等候多年的欧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高兴。

随着《京都议定书》成为国际法,一个二氧化碳受限的全球经济也即将成为现实。各国之间可以购买排放指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成为可交易商品的市场迅速扩大。据估计,到2007年,全球排放量指标的交易将达到150亿欧元,而预期在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中,俄罗斯将从议定书相关的指标交易中赚取至少100亿欧元。

为此,记者专访了代表中国参加《京都议定书》国际谈判的高风,他任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俄罗斯杜马批准《京都议定书》在世界范围内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高风:《京都议定书》是全球149个国家在1997年开会制定的,规定主要工业国应该在议定书生效后8年内,将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等6种废气的排放量降低到比1990年时的水平还低5.2%。议定书要具有国际法规效力,必须由55%的签约国认可,而且认可国家的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总和必须占已开发国家排放量的55%。

在俄罗斯通过之前,有122个国家已经认可,符合第一个条件。但是美国政府在2001年3月单方面退出,借口是气候变化问题在科学上具有不确定性,担心限制使用化石燃料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并强调《京都议定书》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减排义务。美国是温室气体的头号排放大国,他们的排放量占发达国家1990年排放总量的36%,俄罗斯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17%。美国宣布不批准后,欧盟不惜以让俄罗斯进入WTO 来作为交换条件。因为,俄罗斯的态度就是该条约是否生效的惟一条件。

国际贸易新的生利机会:温室气体排放指标1

2001年7月23日,波恩会议就《京都议定书》妥协方案达成一致,约1500名环保人士抬着一艘“生命之舟”在波恩市中心游行,上面写着各种要求保护环境的文字和图案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议定书对俄罗斯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

高风:俄罗斯内部的意见不是非常统一,处于经济发展阶段,议定书对俄罗斯的经济会有所损害。但是来自欧盟和发展中国家的压力非常大,俄罗斯不得不牺牲经济代价,谋求政治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您能具体谈一下,这个条约创造出的新商品——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指标的交易状况吗?

高风:这个商品以前是没有的,是议定书创造了这个商品。为达到限排目标,各参与公约的工业化国家都被分配到了一定数量的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配额。到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间,欧盟国家应减少8%,美国应减少7%,日本6%,俄罗斯0%,澳大利亚还可以增加排放8%,冰岛增加10%。

各个国家根据需求和供给,相互可以买卖排放指标。国家间贸易多了一个新品种,很多人也开始吃这碗饭,这个市场会逐渐扩大。

三联生活周刊:像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受减排指标的限制,这也是美国退出条约的借口之一。那么《京都议定书》对中国会有什么经济影响?

高风: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是有限的。但是,中国是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放量的供应国,存在着大量低成本的温室气体,也就是说我们离世界标准差得太远了。议定书奉行“成本有效”原则,就是说你花一定的钱,就要减少尽可能多的温室效应气体,而并不管你排放减少是发生在哪里。

具体说,在欧洲和美国,减少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可能在上百美元以上,在日本会更高,因为日本的能源利用率非常高。可把这个事情挪到中国和印度去做,就非常便宜了,可能只要20美元。发达国家出钱,出技术帮助中国或其他发展中国家减少排放量,指标的账最后是算在发达国家头上,算发达国家做的贡献。

以前,我们利用政治压力,推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现在,这种新的商品,则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完成了这个事情,非常创新。

三联生活周刊:有估计说,俄罗斯将从有关指标的交易中,赚取100亿欧元,您怎么评估这个数字?

高风:这是一个预测。俄罗斯,还有其他东欧国家有一个“热空气”问题。在制定议定书的时候,没有区分减少的量是否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还是其他原因。1990年的时候,华约集团还存在,可制定完之后,整个东欧集团的经济开始衰退。按规定俄罗斯减排指标是0,就是说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但事实上,经济衰退造成俄罗斯的排放量减少了35%以上,乌克兰减少了50%以上。这是非常大的量。它不是通过“节能”产生的,被称作是“热空气”。为了表示对议定书保护环境的根本宗旨的支持,欧洲、日本和加拿大表示他们不会购买“热空气”。

俄罗斯长期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据说与此有关,是想把这些指标卖个好价钱。欧盟给出的价格非常之低,俄罗斯认为这个价格应该是欧盟给出的100多倍以上。低价也表明了欧盟不会购买这些“热空气”,就是说这部分不是由节能造成的指标有可能废了。但是,表态和行动是两回事情,发达国家最终会不会买,还需要观察。

三联生活周刊:排放指标买卖的国际市场现在形成了吗?

高风:这个市场已经形成。特别是在欧盟内部,他们通过一个指令,把欧洲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分解到各企业,比如说BP。企业和国家可以在欧盟内部交易指标。从2005年,市场正式启动。不过,没有美国参加,这个市场还是很小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这个设计的根本目的,不是给人们创造多少生利的机会,而是为了保护环境,推动合作。目前,国内减排量的交易还没有形成,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俄罗斯杜马的决定,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