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懒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于萍)
普鲁斯特
设计师马歇尔·麦克鲁
一个懒人和他的一本书
汤姆·霍金森(Tom Hodgkinson)以自己的新书挑战本杰明·富兰克林,他质问着:“你知道1757年你说的那句‘早睡早起让人健康、富裕又聪明’害了多少人?”霍金森是英国《懒人》(Idler)杂志的编辑,他将富兰克林这个有过无数关于时间与财富名言的总统当成了靶子,他风趣地向人们证明所谓“时间创造财富”、“12点前就睡的人是卑鄙的”都是扯淡。他的这本新书,就是今年8月11日在英国出版的《如何成为懒人》。
最让人怀念的懒惰时光,大概是儿时的赖床经历。冬天的凌晨,天依旧像熔化了的铅块,可总有什么让你的眼睛打起激灵:闹钟,家人的喊叫,窗外的车马。可越这样,越觉得所有温暖都藏在被窝里。可这种慵懒那么短暂,传说中的神灵,成功了的大人物,或者身边严厉的长者,都不能容忍你在早晨肆意赖着。这种在享受与挣扎间摇摆的心情,在《如何成为懒人》中被霍金森·霍金森称为“多么悲哀”。在书中他描述自己持续到20多岁的挣扎的清晨:“像个现场录音,头一首歌总是恼人的闹钟,它当当当地迫使我醒来。之后我认识到自己只有几秒跟枕头亲近的时间,不然闹钟会高声叫着:‘一,二,三,四……’一首叫《洛克卫海滩》的破歌随即高声响起,一直持续到我起来为止。”把霍金森从被窝里拽出来的不仅是闹钟,他在书中列举出一系列元凶。比如童话中会偷走懒小孩灵魂的魔鬼,诸如富兰克林之流成功人士对勤劳的鼓吹,甚至随便什么杂志都在宣扬早睡早起的健康功效……而所有这些的根源,在他看来都来自《圣经》。他引述了《旧约·箴言篇》第六章的一段:“游手好闲的人呀,学学蚂蚁吧。她们没有领路人,没有工头,也没有统治者,却能在夏天辛勤收集,秋天享用收获。”霍金森说,“真怀疑我们宗教创始人的智商,竟然拿蚂蚁作为我们人生模式的榜样。她们的日子是典型的蚁后无所事事,工蚁忙忙碌碌,贵族剥削严重的社会。”
霍金森笔下另一个悠闲时刻,是儿时的生病,“童年的小病真是捞回闲暇时光的好事儿”。它的美妙在于,小病给一个无助的小孩提供了一个任性的机会——不用上学,逃避功课、惩罚、无处不在的规矩,可以整天窝在床上,还有人照顾。当然,小病对成年人来说也是美妙的。“那是逃离责任与重压的惟一合理由头,你终于可以不理会那些让生活复杂不堪的无聊事,比如费心搭配衣服。你完全可以乱穿一气。生病简直让你变成了大爷,爱干什么干什么:捣鼓你的集邮本;长时间凝视窗外;想着还在受罪的同事暗自窃笑……可以说这种肉体的小灾难反而放松了心灵。”他还翻出尼采的一句话作为辅证:“没有大碍的病痛让我更强壮。”
在霍金森眼中,能充分证明生病利于心智的例子,是著名的大病号普鲁斯特。普鲁斯特被认为因为长期卧床不起而患有忧郁症,但霍金森反驳说:“如果不是因为有那么多时间躺在床上,他怎么写出《追忆似水年华》?如果我们没有生病的闲暇,也看不完他的这本巨著。如果普鲁斯特整天忙着在文明社会往上爬,那将是文学多大的损失。”
在霍金森笔下,性爱也是懒人们喜爱的独特方式。明星大卫·盖瑞克(David Garrick)曾经这样形容人生两大乐事:“第一是性爱;第二是醉酒。但很遗憾,我们不能同时共享二者,醉酒总是让人无力做爱。”可霍金森却将醉醺醺的性爱定义为“懒人的性爱”——懒洋洋的,带着醉意,有点凌乱。霍金森如此描述他的感受:“男人总被认为迫不及待地想要发泄,女人也对此颇多抱怨,可对我来说,那手忙脚乱的过程结束时,所有一切都过去了,剩下的只有失落。”霍金森笔下的懒人性爱,是一种率性,有情感的,渴望交流的身体愉悦。甚至可以省略机械的过程,只要俩人倚着大大的天鹅绒抱枕,抽抽烟,喝点酒,尽情依偎。
但现代人却离“懒人的性爱”越来越远。性爱经常是一种体力活,一种表演,甚至竞争。为什么会这样?霍金森说:“都怪那些性爱宝典、性技巧杂志,它们给我们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让我们变成爱的奴隶。我们拼命学习,卖力表现,一旦表现不符合要求,就感觉又沮丧又没用。”在霍金森眼里,麦当娜是个反面典型,“她简直把性爱当成了有氧运动,一切都按部就班,恨不得弄个严格的时间表”。
让现代人喘不过气的繁重工作,自然是《如何成为懒人》的批驳对象。霍金森认为人们之所以受累于工作,是因为贪婪。“伊甸园里,工作就是诅咒。因为对禁果的欲望,亚当和夏娃失掉了无忧无虑的天堂,掉进辛劳与痛苦的人间。如果没有欲望,就无须工作。”他还怀念起工业革命前那个“懒惰”的社会:“一个纺织工,他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工作,也可以在任何时候停止。他不必因为他人的利益耽误自己去樱桃园喝茶,或者去观看一场绞刑。这种自给自足的劳作才是天赋予人类的工作韵律。”
作家杰佛瑞·伯纳德(Jeffrey Bernard)曾讥讽过“人生来劳作论”:“如果工作真是浪漫又迷人,为什么公爵大人们不自己挖他们的大花园?”虽然这种批驳非常过瘾,但现在已不是工业革命前。由工作建立起的秩序与权威,是社会与制度所不容许动摇的根基。霍金森也认识到这一点,他在《如何成为懒人》的最后批判了这个劳碌的社会,却因无力改变而显出无奈。“懒人控制不了整个社会,却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霍金森用这样的话给了我们启示。
是什么让你懒不起来?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另一本书:《鼓吹劳碌的文化就这样毁了你的生活》。作者玛德琳·伯丁(Madeleine Bunting)并不像个懒人,她的书梳理出几个让人们整日劳碌的原因,这些正是烦扰懒人内心的芜杂。
在玛德琳看来,工业革命前让人们劳碌不止的根源有两个:一是对上帝的信仰;一是怕被饿死。汤姆·霍金森也在《如何成为懒人》中讥讽过《圣经》,但贯穿整个基督教的教义,上帝就是个手拿皮鞭的大工头。以卫理工会派教为例,他们鼓吹“上帝命令人们工作”,“礼拜日的休息是为了更努力的工作”。用行话说,“逃避工作,那只有闪着邪恶之光的地狱等着你”。而那时对饥饿的恐惧,则是更实在的让人们甘愿钻进工厂这个大研磨机的动力。不过现在,信仰已经渐渐失去光芒,被饿死也不是容易的事。可操劳的人群一点没有减少,究竟是什么让人们这么“沉醉”于忙碌?
玛德琳总结说:“一种新的信仰迷惑了人们,那就是‘集体迷信’。”集体迷信的本质,是种“激励”人们甘作劳力的技法,这几乎是所有大公司的法宝。按照玛德琳的解释,大公司用诸如“公司荣誉”或“团队精神”的概念灌输一种思想:公司像教堂一样,对生活意义深远。这种意义往往以口号的形式出现,比如英国零售业巨头ASDA就宣扬:“ASDA大家庭的每一员都是快乐又幸运的”,电讯公司Orange则让员工们相信:“Orange帮我们实现了自身价值”。在许多优秀员工眼中,公司已经成为另一个上帝。但公司为你做了什么?用玛德琳的话回答:“它们跟上帝一样,其实什么也没做。”
另一种叫“狂热消费”的社会冲动让人们在工作之余也不得清闲。蜂拥而至的各种产品、娱乐,把人们对物质的本能渴求刺激到不理智的地步。你惟恐不知道最新鲜的玩意,惟恐用不上人家都有的高级货色。选择貌似繁多,其实钱全落进了少数大家伙的口袋。玛德琳的感慨说:“唉,我们把钱和自由全扔给了别人。”
但如果打破工作秩序,消灭物质欲求,我们又怎么生活?玛德琳给出了这样的模式:“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物质需求意味着轻松的工作;轻松的工作意味着我们有更多自由‘为所欲为’。”这种逻辑很难让所有人信服。但她前面条列清晰的论证,是那么合情合理,这或许能帮助渴望成为懒人的人们打点人生,去芜存菁。
生活对懒人亦有安排
懒人的概念并不确定,但脉络却渐渐清晰:随性忘却时光,较少的欲望,从容应对一切……简单的归纳,懒人的生活态度就是遵从内心,用缓慢这种表现形式,为被快节奏伤害了的自己和生活疗伤。
设计师马歇尔·麦克鲁(Marshall Mcluhan)曾说:“艺术是经验的翻译者。”懒人们需要慢生活,于是“慢设计”(Slow Design)诞生。这种迎合懒人的时尚像懒人一样散漫无序,它在建筑类别上由瑞士设计师阿特利·彼特(Atelier Peter Zumthor)倡导并开始创立煞有介事的“门派”,却不像功能主义,或现代主义那样有清晰的设计流派。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描述,慢设计就是怀旧缓慢写作的经典道具——1969年的情人便携打字机,就是艾里克(Eric Magnussen)设计的毫无锋利感的慢腾腾的餐具;或者就是“随意格调”参透每个细节的无印良品。再以另一个设计为例,Eero Aarnio手中著名的Pony小马椅。这个先知先觉的慢生活设计师如此形容对于Pony的设计理念:“一张椅子就是一张椅子,一张椅子,一张椅子……但一个座位不需要必须是椅子。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只要它的工程学构造正确。座位便可以如Pony这样小而柔软,它可以给你‘骑着’或者侧着坐。”在某种意义上,Aarnio已经看破椅子设计的本质,因为需要,所以设计。慢设计就是这样的调调,它为懒人准备,一切只为对生活有益。
为懒人考虑的,还有“国际慢餐协会”。他们的宣言是:“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我们要以慢慢吃为开始,反抗快节奏的生活。”他们抵制单一与机械的快餐文化,倡导用味蕾慢慢寻找美味,蕴涵其中的生活方式,也为懒人量身定做:Meal(精致的美食);Menu(华美的菜单);Music(迷人的音乐);Manner(优雅的礼仪);Mood(高雅的气氛);Meeting(愉快的会面)。如果不够,8月的意大利也是懒人的天堂。在山中小镇尚波吕克,那里有一年一度的“懒人大会”。在那里懒人可以得到方便堆雪人的推雪槽子,世界上最舒服的吊床……;还有讲座,论调是“运动都是为了别人”、“千万别主动请缨”等能懒则懒的高招,当然,考虑到懒人的脾气,它们不会超过半小时。
资讯
“懒人”语录
1.普鲁斯特赖在床上说:“病榻上独自的虚弱,让我们有机会认知与学习,有机会思考这个世界的许多过程。一个倒头就睡,醒来就干活的人,永远没有这种机会,永远不会创造,就连让他分析一下他那良好的睡眠,也够戗。”
2.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男主人公自白对绿子“何尝不想分开其双腿进入那温暖的缝隙”,原因不在于发泄,而是“对活生生的感触的渴望”。
3.佛洛伊德说:“懒散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有自由去做任何事。”
4.意大利“懒人大会”的组织者、喜剧演员兼作家吉安尼·范托尼说:“懒散不是什么丑事,而是智慧的象征。懒人用智慧寻找捷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同时懒散也是在有限时光中寻觅到长寿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