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冯明昌74亿骗贷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程义峰)
知情人介绍,冯明昌小时候家境特别差,在家里三个小孩中,他排位最后。从小父亲就因病去世,三兄弟靠母亲和亲戚的接济长大。“这种经历使冯明昌养成了要强的性格,他能够在逆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冯明昌最先做生意就是在集贸市场上卖鱼,沙头镇的张海宁今年已经50多岁了。他介绍说,十几年前他跟冯明昌一起卖过鱼,当时大家都是从鱼塘里收购,然后在市场上贩卖赚取差价,冯明昌的鱼总是最先卖完。因为他虽然平常很沉默,但一旦做起生意却能说会道。而在一伙卖鱼的同伴中,冯明昌是最先承包了镇里的鱼塘,最先找镇政府贷款。“他当时经商的能力已经得到大家认可,镇里知道他会经营好,所以很愿意借钱给他。”当时所谓贷款,也只有几千元而已。有了这笔贷款,冯明昌尝到了有钱的好处,他的生意做大后,先后买下了其他几个鱼塘。
他经营鱼塘的时候,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改革开放之风最先刮到了离港澳很近的南海沙头镇。南海得风气之先,逐渐发展成为珠三角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县级市,全县有数千家大小不一的民营企业,其经济发展模式曾被专家学者称为“南海模式”。加上南海人口超过百万,经济总量和人气都很旺,在广东地市政区改革中几乎和佛山成平等之势。
虽然在沙头镇土生土长,因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20多岁的冯明昌成了沙头镇最早的一批商人。在经营几年鱼塘后,他于1990年成立了华光板材装饰厂,1993年5月,在沙头镇政府帮助下,华光厂与香港广安公司合资成立华光板材实业公司,法人代表及董事长是沙头镇的干部,冯明昌任总经理。到1996年,华光公司职工已经过万,产值达20亿元,号称“亚洲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基地”。
1997年后,华光公司的股权历经3次大变更,而股权走向,要么是冯明昌自己的公司,要么是冯妻卢碧茹及亲戚的公司。2001年之后的华光公司,实际上已成为冯明昌的家庭联合企业。
冯的巨额银行贷款,除依托华光公司之外,更多通过一系列新成立的公司来实现。从2000年至2002年,冯明昌以不同方式成立了至少7家公司或工厂。如在2000年9月至12月,短短3个月内,先后有3家外商独资企业在南海市沙头镇工业区注册成立。这3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全是冯明昌,其外方企业也全是一家--香港德华国际有限公司。
冯明昌的经商神话被越吹越玄乎,他被政府承认的最高点,是去年初广东省民营企业会议上,被评为“广东40位最佳民营企业家”。这时候,冯明昌头上的“光环”达到令人眩目的程度,从广州回到南海后,他请了很多当地官员及朋友吃饭,一时间志得意满。但仅半年之后,即2003年8月,光环就暗淡下来——冯明昌被有关部门审查,随之牵出银行及政府的100多名官员。
记者在离佛山市50公里的南海区沙头镇实地调查时发现,很多人对冯明昌的印象极好。在冯明昌老家南海区沙头镇,一位政府干部甚至对记者说:“冯明昌在外面的名声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对沙头镇是有很大贡献的,沙头镇人都感激他。”
这位干部所说的“贡献”,一是冯明昌的企业作为一个省内知名的民营企业,给沙头镇带来了不菲的税收。另外,据记者了解,冯明昌在获得大量银行贷款后,共拿出4000余万元投资公益事业,不仅建起了规模庞大的华光公园,还在华光中学、沙头医院、沙头马路等建设项目上慷慨解囊。
冯明昌的华光公司在最红火的时候,有一万多名工人同时开工。该公司来自湖北罗田的技工组长张浦对记者说:“冯明昌三兄弟都在做板材生意,但他的两个哥哥办的企业都只有100多人,规模和生产项目上都小了很多。”
在沙头镇防洪堤上,冒着正午近40摄氏度的高温,记者看到了冯明昌花巨资修建的从马来西亚运来木材加工的码头,另一边是星星点点的鱼塘。冯明昌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从一个渔民转变成与南洋人做生意的大商人。骗贷案经国家审计署及各大媒体爆出后,冯明昌甚至被称为“广东赖昌星”,“华光案”也被称作广东的“远华案”。
记者在沙头镇委招待所看到,这里的餐厅及客房十分豪华,一位服务员称这里是四星级的装修,餐厅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名菜佳肴,而客房包括5000元的豪华套房。长期以来,这里是冯明昌接待各路朋友的场所。
提起冯明昌,招待所一位湖北籍打工妹说:“他们家三兄弟经常来,冯明昌是来得最多的。”据她回忆,冯明昌每次吃饭来得很晚,中午一般14点才来,而晚上来吃饭是21点左右,而且每次吃的时间很长。和他在一起的经常是一大帮人,除了政府干部,更多的是商人打扮。另一方面,他在公开场合出现的时候越来越少,根本不接受媒体采访。“现在想起来,也许是他不想让自己和自己的企业太暴露,毕竟猫腻太多了。”《佛山日报》一位曾多次约请采访冯明昌而未果的记者说。
而在冯明昌当选“广东40位最佳民营企业家”后,他的好运气也走到了尽头。由于受到怀疑,银行不再为他贷款,导致资金链断裂,职工工资难以发放,导致了几千人罢工。在沙头镇做运输生意的张伟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华光公司门口有一座桥,当时罢工的人把厂门围得水泄不通,冯明昌的车出不去,就叫来30多个保安开路,结果引发冲突,双方打起来了,最后公安局也来了人。”
骗贷案直接导致华光厂上万职工失业。由于板材在建筑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听到华光厂倒闭的消息后,深圳、香港等地的厂家都来沙头镇招工,先后来了好几十辆招工的客车,一个车装40多个人,华光厂的职工就这样流失了。而记者看到,冯明昌所建的码头目前已经废弃,据介绍,“以前码头非常繁忙,沙头镇马路上跑的货车有一半都是华光厂的”。
冯明昌骗局以及官商之链
据介绍,1998年后,国内多家银行开始与冯明昌的华光公司往来,当年仅某大银行就向华光放贷几千万元。而1999年华光的借贷规模陡然变大。冯明昌决定要买下马来西亚一处10万公顷的山林10年的采伐权,组建直升机运输队和远洋运输船队,规模迅速膨胀。在银行和政府官员的帮助下,冯又获得某大银行的5亿元贷款。
冯明昌之所以能取得数额如此巨大的贷款,以至引发大案,与南海撤市并入佛山市之前个别政府官员的作为有关。南海某官员表示:“起初,华光厂到处贷款,各银行反应不一,但在个别政府官员的作用下,华光厂取得了这笔贷款,也实现了初步扩张。”
真实情况是,马来西亚山林的成交价格仅为2100万美元,购买的采伐面积也仅为6.4万公顷。参与此次贷款签约的,也不是华光公司,而是另一家同属冯明昌的企业粤华板材厂。但经过这次运作,冯明昌在建筑板材业内以及整个佛山声名鹊起。
知情人称,南海市于2003年1月初正式挂牌完成撤市建区工作,但在改组财政、金融检查交接中发现,南海多家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金融窟窿,不少银行、信用机构有巨额贷款逾期收不回,而这些巨资的贷款人都是“华光”。
从1990年到1997年的工商登记资料看,华光厂及后来的华光公司虽一直在稳步扩张,但其盈利却不甚可观:1995年和1996年,华光公司微微负盈利,其中1995年亏损近20万,1996年亏损上百万;1997年始,公司转亏为盈,但每年净利润余额仅维持在数十万元,最高点也仅为1998年的48万余元。
冯明昌找银行贷款也并非总是那么顺利,在银行依法依规办事的情况下,他就很难成功骗贷。2001年4月,冯明昌以粤华厂名义向广发行提出贷款要求,抵押物是进口木材原料和成品板材及3亿元的定期存款。此项申请得到了广发行总行的批准,核准授信额度为5亿元。但在办理贷款抵押手续时发现了华光的三个问题:一是贷款主体和经营主体并不一致。冯以粤华厂的名义提出贷款要求,但贷款却准备用于华光公司,其抵押资产也属于华光公司。二是所报材料不实。广发行调查发现,冯提交的资料中,谎报粤华厂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而信贷人员在粤华厂营业执照上看到的注册资本却只有230万元。三是抵押物不实。用作抵押的成品板材竟是用空着的纸皮箱伪装的。最后,广发行没有发放这笔巨额贷款。
但银行业仍然是各种骗案中最大的受害者,种种迹象显示,冯明昌的发展与南海、沙头镇几级政府官员有着密切关系。冯明昌的最初扩张和原始积累,沙头镇有关官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华光帝国”迅速扩张的同时,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兴业控股有限公司逐渐浮出水面。中国兴业大股东原为南海籍港人邓六根,1995年过渡给原南海市财政局某领导全权控股的企业。
一些地方官员无疑成了不法商人骗贷的重要工具。在中央专案组展开收网行动的前夕,被认为是华光骗贷案主角之一的前南海市常务副市长梁福钊在一个工作日没有上班,他偷偷出境,经香港特区外逃至柬埔寨,然后消失,成为一个典型的外逃官员。据称梁福钊是广东南海土生土长的干部,与冯明昌的经历比较相似,不同的是,一个从政一个从商。梁从一个普通农民往上走,1975年入党后两个月即任中共南海平洲公社夏西大队副书记,正式成为干部。梁福钊的文化程度不高,仅在广东电视大学佛山分校读过2年大专。1992年12月始任南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近10年。2003年,佛山市行政改组,南海改市为区,梁福钊也调佛山市禅城区任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后又升任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