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基建基金的“准税收”命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晓霖)
日前,在财政部公布的正在执行和最近取消的全国政府性收费项目中,民航基础建设基金被取消。而且,停征期还将追溯至2004年1月1日。这是财政部第一次关于取消民航基础建设基金的正式表态。
该消息甫一传出,各界人士叫好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投资银行荷兰国际集团(ING)就估计,停缴建设基金后,估计东航2004年盈利将比原先预测多出111%至8.26亿元人民币,南航则比原先预测多出77%至13.75亿元人民币。国内航空股也因此应声而涨。
但时至今日,还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山东航空公司的政宣部部长王者沛告诉记者:“目前尚未接到有关停止征收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具体通知。”而民航总局规划发展财务司资金处处长喻洪志对本刊记者解释:“准备取而代之的航线有偿使用的具体规定尚未出台。目前正处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民航总局三方共同调研阶段。”
老资金暂时不缴,新方案未出台,自去年5月1日起免征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得以延续至今年上半年,陡然间缩减了一块巨大的成本支出。
到了必须取消的时候
所谓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是财政部委托民航总局向航空公司征收的,专项用于机场、航路和空管制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基金。自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行。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冯飞博士介绍,从1993年开始实行截至2001年底,这项按航空企业国内客运收入5%、国际收入2%征收的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共约征收了260亿元左右。
这笔巨额资金充分填充了国家机场建设资金的空缺。据悉,10年来,以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和机场建设费为资本金,全国共完成81个机场的新建、扩建和改造,实现了部分航线和空域雷达管制,改善了机场的通信、导航等设施。
但这项基金在全力支持中国机场建设的同时,也成为了压在各航空公司肩头的负担。南方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志卿就说,2002年,南航向基础建设基金缴纳了7.98亿元人民币,占其营运收入的约3%。而颜志卿的老对手东航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也向该基金贡献了4.31亿元人民币,占其收入的约4.4%,而公司当年的净利润也仅有区区1.33亿元。
安邦集团首席分析员陈功分析说,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减免是有道理的,首先是有的公司没有收,有的公司则作为优惠政策,由当地政府代缴,如海南航空公司。
陈功的分析在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那里也得到了证实,李金华曾介绍说,2002年,审计调查民航建设资金和机场建设费,查出各航空公司累计欠缴民航建设基金43.06亿元,占应缴额的56%。
同样的政策,有的执行有的不执行,这确实是个问题。山西民航管理局局长李战志就对记者说:“航空公司拒缴基金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机场成本很高,而最初为了保证航空公司收益,机场在费用收取方面,已经对航空公司倾斜了。譬如说:一个直机柜台,从1992年开始就是每月2000元一直沿用至今。而我的机场所提供的服务,单从人员来讲,6个人24小时轮流值班,单工资每月就远高于这个数。”
而陈功认为,取消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还有另外两个考虑,一个是航空公司的业绩普遍不好,取消收费有一种普惠的意思在里面。另一个是机场经营与航空公司有分开的趋势,各赚各的钱,各走各的路,机场的未来方向是建立专门的投资和运营机构,负责机场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让航空公司出钱,道理也不充分。
拟订中的新方案
针对各方围绕民航基础建设基金存废所引发的争论,记者查阅了有关文件发现,在最早的国务院(2002)6号文件中就有规定,民航基础建设基金本该在2003年年底取消,并代之以航线有偿使用。另外,按照规定,同属于政府性基金的机场建设费,也将在2005年底取消。
民航总局有关人员也向记者明确表示,在三大集团组成后,与民航总局脱钩,机场也将划给各地方政府管理,再征收这笔款项已没有必要,不过要撤消也不太可能,应该是改变使用的形式。民航局一直考虑采用国际惯用的费用收取办法,譬如取代为航路费或机票税等形式。
另据透露,航路费由航空公司使用空域、导航等各项民航资源的频率、数量来制定。征收航线资源使用费,即不同航线税率不一,航线盈利的状况将决定税率多少。虽然,目前还不知道具体收费标准,但可以肯定总体收费水平将有较大幅度下降,总的税率水平将会低于民航基建基金。这样,航空公司上缴的费用肯定要比每年几个亿的基金少。
至于拟订中的新收费方案至今也没有推出,国家民航总局规划司副司长刘万明对记者解释说:这不是民航一家能决定的问题。由于航线使用费的制定会牵扯到众多相关部门,其具体征收方法还没有定论。记者还进一步了解到,目前,民航总局正在会同有关专家研究,改变基金征收办法,预计新的民航基金征收方案将在今年下半年出台。
“但不管怎么说,取消民航基础建设基金,对航空公司应该是个利好消息,虽然它不会因此而大幅‘减负’。在取消民航基建基金后,民航总局可能会提高相关机场收费和航路费,但提高幅度不会超过民航基建基金取消的数额,因此对航空公司总体来说仍然有利。”中信证券研究咨询部于军博士对记者称。
陈功则对此评价说,设立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目的主要是支持民航产业的发展,具有“准税收”的性质。随着财税改革进程加深,这种政府性基金项目肯定都会逐渐取消,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具有法律、法规意味的税收项目。
取消民航基础建设基金,对航空公司是利好消息
变革之痛
国务院颁布的“6号文件”确定了机场与民航总局产权脱离,移交地方政府的方案。民航基础建设基金的取消,也是机场属地化改革的必然结果。而机场属地化改革则来自这样一个逻辑:谁受益,谁掏钱——既然地方是机场的最大受益者,那么,它就应该掏最多的钱,承担最多的责任。
但一直以来,国内的机场建设实行的是由民航总局和地方政府共同买单的“AA制”。据民航总局规划发展财务司副司长谭星禄向记者介绍:“目前中国民航单在机场建设方面的投资高达1000多亿元,即平均每年的投资规模都在100亿元左右,总局和地方政府各占1/3,其余的1/3则多来自国债资金、原国家计委指定的商业银行贷款等。而其中民航总局的资金,就主要来自民航基础建设基金和机场建设费两大块。”所以,更确切地说,内地机场建设其实是由航空公司、民航旅客及地方政府共同买单。
正是由于这种别人出钱、自己签单的“AA制”,造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热衷于盲目争取项目大干快上,超前建设豪华机场的热浪,导致许多机场建成之后,使用效率极其低下。譬如,国家投资近30亿元建设的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由于建设规模过度超前,目前旅客量和货邮量只达到设计规模的1/3左右,航站楼和机场生活区大量闲置,运营5年累计亏损已达11亿元。
而据估算,国内中小型机场的实际利用率可能只有10%~20%,有30%~50%的利用率就已经不错了。而这些地方机场当年投资过剩留下的“后遗症”,要花很多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消化。于军博士分析认为,在民航基础建设基金取消之后,地方政府盲目建设机场的状况可能会好转一些。
市场化将意味着机场资产拥有不再是单一的国有,资本投入就一定要收益。但国内机场80%亏损的事实,使下放的机场成为地方政府手中一块烫手的山芋。山西民航管理局局长李战志对记者诉苦道:“机场下放,营运是很困难的,谈到挣钱就更难,机场属于基础设施建设,航路、空管设备、机场跑道都要钱,是个典型的投入大、收益小、回报慢的行当,好不容易快挣钱了又该重新投入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国家的机场运营机制是不合理的,其中价格不合理是机场大面积亏损的根由。”
李战志的说法代表了来自机场运营第一线的声音,换个角度理解,其实也自有他的道理。业内人士认为,民航总局目前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机场体制改革;在欠发达地区,机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民航总局仍要对其进行补贴。但由于经费问题,以机场属地化为核心的机场体制改革已被迫延期。民航基础建设基金是地方机场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如果一旦开始免征,总局将通过何种形式获得资金,对其此后所有工作都会产生影响。
对此,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也明确表示,民航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新的政府性基金征管办法,保留一个长期稳定的民航基础设施基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