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工作:运动风格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沈宏非)

时尚界传来的消息说,运动风格(Sport chic)依然是2004秋冬时装的主旋律。Karl Lagerfeld为Chanel设计了一个包括网球、高尔夫球以及慢跑夹克、棉质连帽外套外加大大只旅行袋的运动系列,Alexander McQueen最近则在接受一个网络访谈时表示,今年最想做的事就是为男高音卡雷拉斯和帕瓦罗蒂设计服装:让前者穿牛仔裤和牛仔靴,给后者穿上美式足球运动员穿的“重点”保护罩。

一向与时尚界同声同气的娱乐界为此说提供的一个有力证据,是《杀死比尔》里一身李小龙式黄色紧身运动装的乌玛·瑟曼。这种风格,《Vogue》称之曰kick-ass style。

尽管我对时尚资讯一向言听计从,乌玛,瑟曼更是我的偶像,但是对于这件事情,我们中国人实在大可猛kick其ass——在我国,随着思想上的政治运动越搞越少,服装上的运动风格倒是愈演愈烈。运动装或者运动风格的服装,其实已大面积地流行了将近20年,甚至流行到审美疲劳之程度。

思想工作:运动风格0

在我国,运动服是广大中小学生(包括部分幼儿园)的校服,虽然在质地、款式或颜色上各地各校略有差异,但是在中国习惯性穿着运动装者,仅以中小学生计,总人数至少约有2.3亿。从公开的报道中,不难发现中小学生对于校服的评价多没有什么好话,总之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作为旁观者,的确很难把这些穿着运动装满地乱跑的孩子们叫做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也不太叫得出口,若称其为新新人类,恐怕双方都会脸红。但是在事实上,必须承认运动装就是中国新新人类的制服。诚然,说它难看,也只是相对于亚洲地区的日本或香港特区的校服而言,不过难看也有难看的好处,例如它可能会产生预防援交的作用。

运动装成为校服,原因不明。参照巴特在《流行体系》中的符号学原理,运动装的“意象服装”部分主要有拉链以及通常出现在边沿部分的那两道滚边,其余则乏善可陈;至于“书写服装”,至少应该包括干练、活泼、好动,而且易动。但是学生在校除了上体育课及参加校运会以外,绝大部分时间毕竟以学为主,以静制动。别说是张牙舞爪的大动,课堂上就连小动作也向列禁忌之首。所以,在运动装成为中式的校服以后,其“书写服装”的语汇亦因此而大为丰富:耐脏、抗磨损、动静皆宜、冬暖夏凉、男女不分——至为关键的是,校服是一种的特定的服装,杜拉认为:“(特定服装)那不是漂亮不漂亮的问题,那是不确切的。对特定的服装的考求,在于形式与内容,自以为显示出来的与期求显示的、自以为是那样与期望以所穿衣物通过暗示方式呈现出来的这两方面的一致。”故而,中国式校服事实上还暗示着一项含蓄意指,即“身着此种校服者全体都处于一种‘竞赛状态’之中”。

不过,相对于以下情景,我宁愿看到中小学生在校服上继续他们的运动风格——我指的那种情景,就是在很长一个时期里身着全套运动装出赛的中国围棋手——事实上,在这个时期里他们一直被称为“围棋运动员”。那种情景,令人一直担心“中国围棋运动员”随时会从椅子上跳将起来给对手一记狠狠的左勾拳,体现出真正“运动风格”的胜负手。除了性的困惑,“穿着运动装的围棋运动员”可能就是我在整个青春期的另一大烦恼了。最终能让我在思想上得到解脱的惟一理据,就是中国棋手当时归国家体委领导。当然,回首往事,不得不承认中国围棋的“运动”时代恰恰就是以聂卫平为首的中国“围棋运动员”们棋风最生猛,战绩最辉煌的年代。

“围棋运动员”们后来扔掉的运动装,继承人除了中小学生之外,还包括通常以运动装或运动风格服装为工作服的从事异性按摩活动的按摩女郎。运动装的“书写”发展到这一步,语汇的边界再一次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即以“体育运动”以及“健康”的意指来消解异性按摩行为中不健康的能指:一,按摩是一种有助于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运动,尤其是泰式,徒手擒拿肉搏的特点尤为彰;二,性别因运动装而得以混淆,使“异性按摩”的非法性得以下降,并且有助于在该种犯罪感比较强烈的场合制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风气;三,如果以上皆非,则此事的最终解释只有一个:便于在公安赶到时迅速逃逸。

在前述网络访谈中,McQueen还大放厥词说:“时尚界与演艺圈其实性质雷同,除了非常多变,我对两者持有一样的看法,就是肤浅。”就“运动风格”在时尚界、演艺圈以及中国的流行,我愿意较为客观地说,雷同是雷同,但是绝不肤浅。或曰,既肤浅,又深刻;既简便,又复杂;既轻逸,又沉重;既阳光,又月光;既运动,又反动;既kick ass,又kiss ass;不仅耐磨,而且很耐捉摸,尤其当那件运动装的背后印上了SPORTS的时候。 风格运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