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Napster 2.0和新一代的“变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尚进)
自由音乐交换软件Napster曾经依靠P2P传输技术,以及那部著名的千年数字版权协议的力所不及,在2000年成功地用自由交换MP3音乐,狠狠打击了整个唱片业,曾几何时,其用户达到了约5000万之众。以至后来五大唱片公司联合控告Napster侵犯版权,迫于强大商业压力,Napster在2001年底关了门,甚至在2002年9月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草草地被Roxio公司低价收购。而对于全球音乐自由下载支持者,以及抱定终身反商业的数字牛仔而言,Napster的精神意义远远大于P2P技术本身对商业社会所带来的冲击。
新东家查尔斯·戈罗格已将Napster2.0新版本彻底商业化了(法新/AFP)
而Roxio在今年10月令Napster复活,一下子引起了全球关注,很多人希望再看到网络自由精神的代表者的兴风作浪,但是Napster的新东家Roxio公司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戈罗格(Chris Gorog)却令所有人失望,甚至发布当晚有人在留言板中说:“当时我们真应该带上鸡蛋,就如同加州竞选时砸向阿诺的那种鸡蛋。”因为被戈罗格命名为Napster2.0的新版本已经彻底被商业化了,新软件将对下载每首歌曲收取99美分的费用,下载每张专辑则收费9.95美元,或者选择“吃到饱”(all-you-can-eat)的包月订费9.95美元。曾经在2001年初就职于Napster的肖恩埋怨道:“Napster2.0已经不是Napster了,Roxio公司居然厚颜无耻地要利用Napster的大名收费,真不知道肖恩·范宁能容忍Napster被商业如此的强奸。”实际上,肖恩-范宁也老大不高兴,毕竟他和他舅舅一手创办的Napster曾经被视为70年代伍德斯托克精神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延续,但是2002年的经济状况已经逼得Napster连粥都喝不饱了。而苹果电脑在4月28日推出的iTunes则为Napster这类P2P技术开创了一个商业模式的先例,同样99美分下载一首歌,短短5个月时间,苹果已经赚得盆满钵盈,这令收购Napster的Roxio春心荡漾。《连线》杂志特别开辟社论分析说:“Roxio的戈罗格当初收购Napster,就是看中了其强大的品牌和人气效应,因为Napster在年轻人中太有名了,甚至互联网仍旧实行管制的沙特阿拉伯年轻人也知道Napster那个头戴耳机的小绿人形象。”
但是抱定反商业精神的大卫·瑞兹(David Ritz)第一个跳出来怒吼道:“Napster不是iTunes,Roxio不是苹果电脑,而查尔斯·戈罗格更不是史蒂夫·乔布斯。”因为在那些铁杆的Napster迷心中Napster就应该是免费的,Napster就是自由交换的代名词。实际上,在Napster被迫关闭的一年多时间里,更多的免费音乐网站迅速崛起取而代之。但是唱片工业则始终在寻找能够被其所控制的技术方法来操盘,戈罗格在接受采访时甚至还要贬低一下苹果的iTunes:“如果我是苹果电脑,我会讨厌与Napster竞争。Napster的音乐更多、服务更为广泛。而谈到网上音乐,Napster的品牌才最具号召力。”为此Roxio甚至要拿出2000万美元为商业化了的Napster2.0作宣传,但是真正的P2P技术者们早已经不玩交换音乐了。
就在Napster被迫关门的那段时间里,一款名为BitTorrent的P2P新软件试图悄悄开创新的交换时代,BitTorrent被缩写为BT,国内爱好者们饶有趣味地将其译为“变态”的汉语拼音开头。不过这种新的P2P技术却也很“变态”,它不同于以往的传输技术,并不需要开设服务器,更不会因为同时下载的人数限制而影响速度,反而是同时下载的人越多速度越快。BT就像一个秘密合作组织,每一个下载者身兼两职,既下载又为别人上传,迅速成为宽带用户之间交流电影和歌曲的最佳途径。《骇客帝国2》在戛纳电影节闭幕式首映之后,仅仅21个小时就被放到了BT上来。知名的国产共享软件“网络蚂蚁”的开发者洪以容说:“BT已经成为比盗版DVD发行速度更快的模式,虽然画面效果未必最好,但是BT的传输之快和分布之广,绝对是传输技术中空前的。”好莱坞的DVD发行商MDC的布奇诺斯基评论说:“Napster可以依靠五大唱片公司的商业行为来进行研制,而BT则似乎更难以遏制,因为它不需要后台服务者,谁也没法抓以物易物的地下交换行为。”但是BT无法控制的问题也已经形成了危害,目前国内BT下载中很多内容都是色情片。BT中文版的汉化者张廷(译音)说:”尽管BT开创了P2P反商业的新高潮,但是我更怀念早年间Napster上那种干净的内容,以及人与人之间亲如兄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