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兴中产阶级需要全能银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谢衡)
德瑞克
最近,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 GROUP)副董事长德瑞克博士(Dr.H.U.Doerig)带着他的新书《全能银行——未来的银行类型》来到中国,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推销“全能银行”概念的外国银行家。
虽然对于全球银行业的变革,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但德瑞克博士认为,全能银行以其多元化的收入渠道,对系统风险的有效分散,能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新型的全能银行起码会在世界范围内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统一起来,这种做法的最大优势就是客户资源共享。但这种共享是否会影响各自业务的独立性,比如商业银行将自己的客户介绍给投资银行,希望投资银行能将其包装上市,投资银行为留住客户,却没有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
德瑞克: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结合,一定伴随有利益冲突,需要全能银行建立合适的结合框架和长远的结合文化,也需要有内部分立的规则。有一点不容质疑,那就是一定要有合规监管和长远的发展战略。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全能银行的模式是否也适合目前中国的金融业?
德瑞克;全能银行对目前中国的金融业还不适用,全能银行需要专业的人员,配套的立法,以及相对成熟的市场。全能银行最大的长处在于资源多元化而风险分散。在中国,我们看到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收入80%甚至90%来自贷款利息收入。未来这种单一收入来源的情况会发生改变,金融服务费的收入应该成为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旦主要收入来源发生改变,银行结构也会随之改变。但我认为全能银行的概念适合中国,沿海发达城市的一些银行已经具备了全能银行的特点。
三联生活周刊:但现在中国金融业是实行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不允许混业经营。
德瑞克:我完全理解现在中国对金融分业经营的立法。但回顾中国过去十几年市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中国金融业的变化。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需要更多元、更复杂的金融服务。从银行自身来看,如果只从事货币的存贷款业务,风险就会比同时也从事其他金融服务要大得多。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如何监管才能有效降低或化解金融市场潜在的风险?
德瑞克:目前中国是分业监管的模式,但我们看到全世界范围内,各种金融监管活动有统一趋势,即在大的监管架构下对各专业领域进行监管。因为银行、证券和保险在产品、市场以及组织架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全球金融领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在监管部门下专设一个机构负责对特大银行的监管。比如在瑞士,就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监管瑞士最大的两家金融集团——瑞士银行集团(UBS AG)和瑞士信贷集团。在美国也是如此,在美联储下面专设一个机构,监管花旗银行、JP摩根大通等大型银行。我认为中国也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则,在监管部门下设立一个专门监管几家大型银行的机构,以保证市场有效运行并控制金融系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