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变成“愤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老于)
《俗世奇人》剧照
很难想冯骥才当初一定是怀着什么明确目的写了那18个人,《俗世奇人》更像作者兴致来时寥寥几笔白描出来的能被称为人物的市井中人,趣味大于训诫的意思。他也在书里说了,“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此戏有两个悬念,一是导演王向明如何安放原著中18个各不相关的奇人,二是导演如何处理原著主旨和自己的需要之间的不同。后一个悬念跟王向明上部戏《霸王别姬》有关,莫言当初交给他一个扎实的、悲壮的剧本,后来被改造成一点也不悲壮、激起阵阵笑声的话剧。莫言因此说这是导演的作品,言下之意跟他没有什么关系。结果冯骥才在演出后说了同样的话。
一开始真没有听清楚舞台上的人在说什么,演员们把天津话说得太快了。但也能知道他们在背清末民初中国发生的大事。头一个出场的故事是原书里没有的孔二爷画直线,第二个是杨巴说假话得赏银一百两,贺道台家八哥“死鸟”说真话闯祸,最后是“蓝眼”买假画。三个故事,王向明把原著里的各色人等都打散了加到各个故事里。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里用三页篇幅讲了“酒婆”的故事,这酒婆从来不赊账,每回一碗“炮打灯”,撂下碗画天书一样走了,但到了十字路口“噔”就醒了。后来老板娘有了喜,良心发作不再往酒里掺水,结果酒婆到马路口没有醒过来,撞死了。王向明把“喝了假酒没事,喝了真的却死了”当中的真和假当作“戏眼”,让酒婆贯穿整出戏,成了真假判官。他和编剧选那三个故事也全在真假上做文章。
仨故事放在小剧场,有点挤,这应该是一出进大剧院才能耍得开的话剧。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王向明又为自己选了一把椅子,没有坐到原作的椅子里。熟悉王向明的一个铁杆话剧迷说,他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在接受采访时也对记者说,话剧的社会批判意识要比电影电视更强。他没有让这些奇人怎么去表现个人出奇之处,而是把他们变成了“愤中”,痛批生活中那些假东西,用市井文化对抗过于精英的文化。海归派已经在张广天的话剧里被讽刺过,王向明也没有放过他们。他开玩笑地说现在有点诚惶诚恐,不敢见冯先生,但他不认为自己与原著的差距是错,两者之间没有是非问题。
冯骥才一直在从事民间艺术保护,当被问及他所做的事情与现在社会有什么关系时,他说这两者之间更重要的是精神关系。现在商业文化,流行文化大量涌入,文化传统受到空前冲击,而且中国人很长时间跟自己的文化传统断绝,有中断和瓦解的可能。他现在想做的是保住剩下的、有可能被灭顶的民间传统文化,因为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特征都体现在这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