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改革,谁的实惠?
作者:程磊(文 / 程磊)
车险改革的最终受益人是消费者
从2003年元月1日开始,机动车保险费率政策放开,车险条款费率由11家经营车险产品的保险公司自己制定再报保监会审批,车险市场结束了20多年的费率条款单一的局面。
“车险费率和条款由政府统一规定的做法,最大的弊病是造成各家保险公司产品雷同和价格相同,使一些公司利用高手续费和退费的方式进行竞争。”中国保监会政策法规部袁力主任指出,“费率放开的最大目的是促进保险公司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和提高服务质量。”
车险费率放开,作为监管部门及消费者更愿意看到的是“百家争鸣”,各大财险公司早在半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为保险费率的放开做准备。最近几天,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等公司制定的车险条款费率已获保监会审核。在全国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上占据了74.3%市场份额的人保则率先增加了车身划痕损失险、特约救助险等附加险种,在价格体系上,根据不同客户不同风险程度核收保费。其他保险公司制定的方案也各不相同。如太平洋产险公司的“神行车保”系列产品在费率架构方面,设计的行驶区域、无赔款奖励、一次缴费优惠等50多个浮动项目,消费者只要拥有一项能降低、减弱车辆事故发生概率与强度的优势,都可享受对应的价格优惠。华泰财产保险公司承保的车辆将按机关单位用车、企业用车、私人用车和营业用车四大类来收费,无赔款续保客户按年限可享受10%至30%的无赔款优惠。
目前全国共有11家保险公司可以经营汽车保险业务,其中,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和平安保险三家公司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他几家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还不足10%。一则数据表明:5至10年后,中国市场每年会新增机动车400万辆以上,如果以平均每辆车5000元的保费来计算的话,每年就会有200亿元人民币的保费收入。
在保险费率没有放开以前,竞争重点集中在车险代理商的身上。因为在车险代理商的手中掌握着80%以上的客户资源。从车险中拿高额的返点,已成为经销商的主要收入之一。而各保险公司为了让经销商推销自己的保单,争相提高返点比例。中介费用在不断往上涨,而费率在往下调,这种“剪刀差”对保险公司是致命伤。新车险政策实行后,没有改变的就是几乎所有新车险和半数以上的旧车险的主要销售渠道还是依赖于中间代理商。对此,人民大学保险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洪涛认为:“新政策实行以后,代理商的‘前途’取决于他们手上客户资源的优劣比例。保险公司的利润取决于出险比率,出险比率越低,利润就越高。所以,拥有优质客户的代理商将来是各大保险公司积极争取的对象。”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车险部总经理贾海茂认为:“按现在的改革方案,保险公司不可能再给中介高额的返点。新的政策实行以后,随着保险条款日益复杂,我们对代理商的要求越来越高。代理商已经不能跟以前一样单纯地搞一些短期行为,如果一味想要高手续费,那么保险公司就会推出退出机制了。代理商应该更多的考虑自己、保险公司及投保人的利益。把注意力转向服务,来赢得收入。”
但张洪涛还是建议等车险费率放开政策实行一段时间后再买车,因为她认为,一段时间后,汽车保费可能会逐渐降低。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可以用来支撑其判断:新车险放开政策2002年在广州试点实行了大半年,车险市场保险公司与保险代理两大阵营的对垒不断升级,广州市7家财险公司先后大幅度下调车险费率,最大降幅高达60%。
贾海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反复强调:“改革和降低费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新车险政策所能让投保人得到的实惠,准确来说是体现在车险个性化产品的推出和理赔等服务提升上的。比如,有不良驾驶记录的保险费率就要高于驾驶记录良好的客户。以前通用一个理赔标准和固定的费率,这对从来都不出险的客户就不公平。这次推出的个性化服务,其中有一条是:所保车辆一年不出险可优惠保费的10%,第二年不出险可优惠20%,最高优惠到30%。当然,如果5年都不出险,也会考虑优惠更多。再比如,取得了两年优惠,第三年出险了,那就往回推,再上保险时减少10%优惠,依此类推。当然,一年出险一次很正常;如果出险两次,第二年就要提高保费的5%;如果一年内出三次险,就要提高10%。对多次出险的高风险客户,还有增大免赔额度等其他制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