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亨忆事

作者:娜斯

(文 / 娜斯)

大亨忆事0

90年代末的股市经济造就了一批富人

大亨忆事1

美国暴发富豪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大卫·洛克菲勒在80余岁出了本回忆录

最近,《纽约时报周刊》上有篇文章在讨论美国90年代以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趋于严重的问题。的确,置身上世纪90年代末,似乎经历了美国历史上又一个暴发时代。19世纪末,石油、铁路的开发,资本主义上升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暴发与贫富极端不均的时代。随后就危机四起,经济大萧条,但经罗斯福民主党的“新政”出台,加之“二战”美国的胜利,造就了美国战后几十年中产阶级社会的基石。美国以自己民主和中产阶级占大多数的社会形态为骄傲,认为极富与极穷都是社会少数,是像印度或拉美或中东那样国家的事。但是,《纽约时报周刊》文章指出,近年来,美国的财富分布比例正在极度向富人倾斜,尤其公司CEO与一般员工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读此文章,让人感到美国似乎正面临一个内外矛盾四伏的时刻。布什与戈尔总统选票风波,华尔街丑闻四起,中东恐怖分子率先挑战,似乎再次证明,权力与财富的失调,永远会引起社会危机。但美国的资本主义机制似乎又一次化解着这些危机,这时候,历史就会引起人们又一次的兴趣。

在美国尤其是东西海岸旅游,旅游手册上常有一项:参观豪宅。这些豪宅都是20世纪初暴发时代的遗留物,由富豪家族捐给公家做博物馆或旅游景点,因为他们或者没时间或者没财力维持那些豪宅。这些豪宅往往让生活在今天也算富裕时代的我们大掉下巴,因为那样一种奢侈似乎是只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一切不规范化时才有的现象。经济萧条和“二战”之后,美国也不是没有富人阶层,但是像上世纪初的那种极端暴发没有了,美国经历了一个经济生活相对安定平稳协调的时代,人们的激情都围绕着社会事件,比如黑人问题、性解放、女权运动等等。

20世纪末则产生了美国一代新富豪,从比尔·盖茨这样的高科技天才,到巴菲特这样的股市大亨。在上述背景时刻,美国上一代暴发富豪之家最有名的名字之一洛克菲勒家的第三代、80余岁的大卫·洛克菲勒出了本回忆录(Memoirs)。美国从来没有贵族,洛克菲勒和肯尼迪家族就可算是最接近贵族的权贵之家,因为两者都是先经暴发,然后积极参与美国公共生活,横亘几代。肯尼迪家族以从政著名,第二代出了一位总统和两个政治家的弟弟,第三代成员中悲剧环生,但还是美国公众生活中引人注目的名字,不消除再冒出一位总统候选人的可能。洛克菲勒家族则以暴发之后行慈善事业著名,老洛克菲勒的大儿子没干别的,专管怎么把老子的钱捐出去,现在出书的大卫·洛克菲勒则是第三代,老洛克菲勒的孙子。实际上,他的大哥也像肯尼迪一样参政,位至纽约州长及福特时代的副总统,大卫·洛克菲勒则是最最继承老洛克菲勒衣钵的一个,他没有从政没有专管捐钱,而是规规矩矩读书并且进了大通银行做银行家,后为大通董事长。

两个最有名的家族,却是日月一样不同的色调。肯尼迪家族让人感兴趣,是他们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以及他们多姿多彩的性格引来的神话。他们是天主教爱尔兰后裔,在肯尼迪当选总统时代表美国的多元化的兴起。洛克菲勒家族则是典型的盎格鲁-萨克逊,人称wasp的新英格兰蓝血,资本主义加新教伦理的样本案例。一方面,他们是资本主义竞争中的弄潮儿,贪婪在这一体制中是美德;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新教伦理的信徒,崇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有高度的道德意识。不是所有新教富豪都像洛克菲勒那样为新教道德的伦理所困扰,当然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在诸如卡内基、范登波特之类的名字中更有名。老洛克菲勒自己在石油业中赚钱,黑的地方绝对不少,但是新教徒的一面又让他在此之后四处捐钱,并且四处宣扬自己美德。庞大的财产对洛克菲勒家族的很多后代都成了一种压力,让人才知道原来不靠自己努力继承巨款可以是一种道德负担。如前文所说,老洛克菲勒的大儿子一辈子就是管发钱,洛克菲勒家族在上世纪60年代成长的第四代更是在时代风云中多数有左倾历史,其中的二女儿还曾经追随过卡斯特罗,参加过美国工人民主党,做过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在这样的上蹿下跳之后才接受了自己是一个洛克菲勒的事实,不再“与自己的家庭彻底决裂”。这些都是现时代的中国人难以理解的吧,因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第三代,第四代”,也没有清教徒。

大亨忆事2

美国一代新富豪——巴菲特和比尔·盖茨

老洛克菲勒有个遗训,就是洛克菲勒后代不能出自传,向外人透露自己的不管是家美还是家丑,这也是其新教徒低调美德之一吧。可是谁也没想到,是最有老洛克菲勒赚钱基因的大卫·洛克菲勒破了这个被恪受了一个世纪的遗训,在自己的晚年出了本回忆录。这样一本回忆录,当然你不能期待它多姿多彩,它谨慎,克制,不露生色,从牙缝里说话,蛛丝马迹都得你自己去找——可是它折射了美国本来最最主流的盎格鲁-萨克逊上等阶层上世纪的一些历史,洛克菲勒的回忆录几乎像是为这个阶级所作的一首挽歌,因为它正离我们渐行渐远。wasp本属美国的统治阶层,华盛顿华尔街本来都是他们的天下,所以一直是美国其他阶级挑战的对象,尤其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爱尔兰裔天主教的肯尼迪当选总统,黑人的平权运动,女权运动等等,wasp已经没有那么主导的势力。它自己也在随社会变化而变化。比如现任总统布什的家世就来自这样一个背景,其父老布什属于新英格兰的wasp 殷实人家。但是小布什却在德克萨斯州成长,所以他的西部牛仔风格俨然是家族血统的变异。他的哥哥Jeb布什则流向了佛罗里达州,娶的是南美裔西班牙血统的太太,所以布什家族的wasp血液已经像美国其他族裔一样在融化了。洛克菲勒家第四代,更是用我们的话说“与自己的阶级决裂”,做嬉皮的、跟卡斯特罗交朋友的都有。所以,洛克菲勒这位正宗的美国昨日的蓝血之子的回忆录,因为其恐龙式的存在而令人感兴趣。

美国清教徒的道德骄傲感是让人对他们佩服也反感的地方,因为他们未必能达到他们以为他们持有的道德高度,但是他们爱以此标准来教训人,所以反感者就会说他们道貌岸然。大卫·洛克菲勒这一代有五兄弟,大卫是最小的一个,而大哥奈尔森就是后来位至副总统的那一个,可以想见大哥是家中的明星,也是小弟崇拜的对象。但是,奈尔森后来并没有实现他的总统梦,而且跟自己的老婆离婚原来是要娶家族好友的老婆,最后发心脏病去世时又是丑闻:在另外一个女人的床上。这一切大卫·洛克菲勒是能少说就少说,最后一件事根本没提,当然他暗示对这位大哥也由崇拜而至光环尽失。有书评家说,如果让科波拉或马丁·西塞科斯来导(二者都是以拍黑手党家族著名的导演),没准可以是部好电影,可是有足够的理由理解他们为什么不会来拍这部电影——板着面孔没法出戏。把清教徒富豪和意大利黑手党富豪的名字联系起来,这肯定要让大卫·洛克菲勒七窍生烟,但是批评家的意思当然是说他们都是人。只是清教徒老觉得自己是上帝宠儿比谁表现都好,所以惹人反感,平心而论其实他们做好事的时候也不少。

这一切当然也是美国人在大千世界中角色的某种侧写。大卫·洛克菲勒这本回忆录的动机不明——肯定不是为钱,这是不消说的,一切收益捐给基金会。洛克菲勒说是他的亲朋好友提议,他也觉得把历史写下来有意义,就口述了这么本书。他好像在反思自己生而拥有权力和财富,是否一生作为因应了这一挑战,而且他最后发现问心无愧。因为他规规矩矩读了书,而且是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在“二战”参军做情报官,他加入大通银行,从基层管理人员做起,最后为董事长,并致力国际化经济,提倡“建设性交往”。在家族慈善事业上他也没有缺席,他是纽约若干文化机构的赞助人并参与下城发展规划。在私生活上他也不像他的大哥,而是建立了模范家庭,对自己反叛家庭的60年代子女也没有特别的怨气。他平心静气地得出结论说自己做得不错,是洛克菲勒家后代中最出色的,给“富不过三代”做了一个反证,为自己的阶级成员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虽然这句话肯定不是他自己直接说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