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之火的《狂欢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于)
舞蹈
2001年10月26日的《纽约时报》中曾评论说:“澳之火舞蹈团在现代舞蹈团中是独一无二的。”而英国的《卫报》1997年就说过这样的话。实际上,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中,我们已经见识了这个让澳大利亚人如此自信的、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舞蹈团。在舞蹈团艺术指导斯蒂芬·佩奇指导下,澳之火舞蹈团的演员们和1000多名来自澳大利亚各地的原住民表演了名为《觉醒》的舞蹈,斯蒂芬·佩奇和澳之火舞蹈团也开始为全世界观众所熟悉。斯蒂芬·佩奇说《觉醒》像一场盛大的狂欢节。而舞蹈团第一次受到注目,是因为他们和澳大利亚芭蕾舞团合作演出了改编自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祭》。
在介绍澳之火的各种材料里,最常见的一句话是:它是澳大利亚舞蹈团体中最古老的同时也是最年轻的一个。其中古老指它的文化背景。澳之火的名称bangarra是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语言,其意为″燃起火焰″。舞蹈团的标志既象征了燃烧的火焰,也代表着torres海峡岛武士的头饰和当地猎人使用的长矛矛尖。由此可以看出,澳之火的文化背景是澳大利亚4万多年的原住民文化。但舞蹈团并不是不走样地复制,而是力争建立起原住民文化和现代舞蹈之间,以及传统精神和现代社会态度之间的联系。演员在舞台上并不穿传统服装,或者穿牛仔裤,或穿短裙。这是他们得以和任何国家观众交流的重要基础。年轻固然指的是舞蹈团于1989年才成立,同时也指现代形式。澳之火的经营方式也极为现代,他们有自己指定的航空公司。
除了文化背景与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有密切联系外,舞蹈团成员也全部来自原住民。舞蹈团的文化顾问djakapurra munyarryun,就是在悉尼奥运会上牵着小姑娘维基的手的那个人,出生于1973年的munyarryun是部落成员。在部落的日常生活中,原住民文化和传统仪式乃是他生活中的天然成分。而且他自幼就显示出舞蹈天分。但在1991年被斯蒂芬·佩奇邀请至澳之火舞蹈团时,munyarryun从没尝试过跳现代舞,他在舞蹈中仍然扮演传统舞蹈演员的角色。虽然他现在已经拓展了自己领域,开始跳现代舞,但他的讲故事人身份还是没有变。舞蹈团的灵魂人物当然是斯蒂芬·佩奇,他也有原住民血统,1991被任命为澳之火的艺术指导。他确立了舞蹈团的风格,并使它成为澳大利亚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澳之火舞蹈团最为成功的一点是它把现代舞形式和深沉的澳大利亚文化传统结合得近乎完美。
10月23、24日澳之火舞蹈团将在北京21世纪剧院表演他们的舞蹈《狂欢节》——corroboree,这个词的原意是指澳大利亚原住民为庆祝部落胜利在夜间举行的歌舞会,狂欢会,这是舞蹈团最具代表性和最受好评的剧目之一。剧院将为他们的表演重新修整地板,舞蹈演员常有在地板上滑行的动作,所以对地面要求也相应比较高。就在这个剧院,被称为日本国宝的宝冢歌舞团前一阵也进行了演出。有趣的是,宝冢的演出也是在处理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以及革新表现形式的关系。
“《狂欢节》讲述了挑战、苏醒和净化灵魂的故事。”导演斯蒂芬·佩奇说。
《狂欢节》由三部分组成:澳大利亚鹤、袋鼠和海龟。三种有代表性的澳大利亚动物,组成一个梦幻般的作品,作品的每一个部分都致力于神秘和纯净。
澳之火舞蹈团的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