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大上海
作者:李伟(文 / 李伟 郝利琼 姜晓龙)
造自己的深水港
上海南汇的芦潮港是长江三角洲伸向东海的尖角,现在芦潮港外的海面上已经开始打桩。从今年6月18日开始,规模浩大的大小洋山港和东海大桥全面开工。一期工程由深水港、东海大桥和芦潮港的港城新村三部分组成。今年4月,作为工程投资主体的同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东海大桥项目公司、洋山同盛港口建设有限公司先后成立。东海大桥全长32公里,参与该工程建设的工程师王华告诉记者,大桥从上海南汇芦潮港出发,经过大乌龟岛、小洋山岛到大洋山岛,它将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年通过能力500万标准箱以上。在陆地上,它将与正在修建的沪芦高速公路(A2公路)对接,融入大上海交通圈。
记者手中的一份工程报告显示:据规划,洋山深水港区将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一期为枢纽港起步工程,拟建5个第五和第六代集装箱船专用泊位,码头总长度为1600米,设计年吞吐量220万标准箱,一期工程将于2005年建成。
缺少深水良港一直是上海航运业发展的心头之痛。长江口航道整治一期结束后,长江口的航道水深可达8.5米,但还是不能满足大型集装箱船进入的需要。而位于崎岖列岛的大小洋山岛,水深可达15米,可进出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它距离上海的芦潮港只有32公里,是优良的天然深水港。它向东经黄海直通外海,距国际海运航线约104公里。
从台湾地区来的黄秀卿在上海开了自己的餐厅,也找到了很多在台湾失散的老主顾
“而最重要的,选择在上海建深水港,是由上海的经济、金融、贸易地位决定的。任何一个航运中心必须是紧贴国际大都市,有完整的物流配送系统、足够的箱源,有广阔的腹地和潜力巨大的市场,纽约、鹿特丹,莫不如此。”上海计委李耀新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海最初定位是三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于越敏向记者回顾政策发展,他是华东师大城市区域研究所教授,曾参加洋山港规划论证,“后来加入了航运中心,这对制造业出口极为重要。目前上海港的工作人员只有几千名,而做出口代理生意的就有2万人”。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告诉记者,上海要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必须争分夺秒,目前,东亚的韩国釜山、台湾地区的高雄等地都在竞争这个航运中心地位,如果依靠长江口航道整治到12.5米水深,那要等到2007年,“而上海已经来不及了!”李耀新告诉记者,他们做过测算,如果上海的货物从别国别地的港口出口的话,成本将会增加15%,“已经完全抵消了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记者从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得到的数据,90年代以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年平均增长率在25%以上。2000年上海港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61.3万标准箱,较1999年增长33.1%。200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634万箱。该公司一位负责人最近的预测表明,到今年底,上海港的总吞吐量将突破2.5亿吨,达到世界第二大港新加坡去年的吞吐量水平;集装箱吞吐量预计突破800万标准箱,将创下历史纪录。
李耀新认为,更重要的是,洋山港一定会把生意做大。“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铁路、公路、水运连将为一体,并会带动沿海沿江港口群的发展。大家不再是在小锅里抢几粒米,而是一口大锅里分几大碗饭。”
把宁波和上海锁住
对这一点,浙江人并不完全认同。浙江人要造自己的大桥,跨过杭州湾把宁波北仑港和上海紧紧锁住。“这同样是一个规模极其庞大的工程,它需要7900多根桩,有700个墩身,水上高度达20米,桥面宽33米,6车道。”朱瑶宏是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的副总工程师,他告诉记者,设计中在南北都预留了通航孔,采用斜拉式,北通航口主跨448米,设计通航能力为3.5万吨,南通航口主跨318米,也可通行万吨级船舶。
坐车从宁波慈溪县城向北是一大片开阔地,途中经过一个叫“沧田”的小镇。几百年来,杭州湾南蚀北淤,政府不断修造堤坝围田防洪,当地人遂以一塘、二塘、三塘来命名那些用堤坝围起来的土地,而今已围到了十塘。未来的杭州湾大桥,就要从这里伸到对岸海盐县的郑家棣。工程到年底才可能动工,现在的海面上还一片寂静,陆地上的一些配套设施已经开工,高标准的公路,输送高压电的巨大铁塔、变电站,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手机通讯机站也已经高高地竖在了海边。
朱瑶宏说,由于海上施工需要,水中央将建起一座面积上万平米的施工平台。现在,已有专家在对这块平台进行设计,建造宾馆和娱乐设施,要把它建成一个海上观景平台和休闲旅游景点。这座设计长度36公里的桥将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北岸,它将与沪杭高速公路相接;南岸,与329国道、宁波外环线相连,使上海与我国东南沿海的台州、温州乃至福州厦门等地连为一体。它使宁波到上海的路程缩短到120公里,沪甬之间只要两个多小时就可到达。这个数字对现在而言是四五个小时的汽车,在90年代则意味着一宿的轮船或火车。
杭州湾大桥的最新投资额已从最初估算的60亿追加到108亿。9月20日,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金建明宣布,项目公司资本金38.5亿元已经到位,其中民间资本占56%,国有资本只占44%。其余建设资金已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承诺贷款解决。仅在慈溪当地,就有浙江海通食品集团等7家企业入股10%。
大桥指挥部和宁波市曾组织过一次OD(运量)调查,在大桥建成后当年车辆日通行量将达4.4万辆,到2026年将达9万余辆。有人计算,如按照这个运量计算,以每辆车200元的通行费计算的话,收回投资需要20年。
“对宁波来说,大桥是创世纪的。”常年在这条线上奔波的商人王名海说。“造大桥对宁波影响太大了,现在有钱人都到上海买房置业了,没多少钱的人在等着大桥开通到上海做生活。你看现在宁波大的集团杉杉、雅戈尔都把总部迁到上海了,宁波的汉通海鲜城落户上海,进去吃饭全要订座。我相信,上海不久就可能流行宁波菜。”在上海工作的宁波人朱芬说。
“与苏南相比,宁波已经迟到了,浙江动得晚了。”于越敏对记者说,谁先与上海搭上线,谁就处于更有利地位,江苏最先修的就是沪宁高速,而浙江90年代的精力都放在了发展宁波,第一条高速公路是沪甬而不是沪杭。“现在大量外资公司在苏南设厂,80%的集装箱货源是苏南和上海的,这也使得洋山港不得不上马了。”
另一条由北面进入上海的快速通道——苏通大桥也已进入规划期,这座大桥将贯穿长江口,把苏北的南通与上海相连,使苏北地区更快融入上海经济圈。届时,整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都将可能联成一体。
蜂拥而至苏州
驱车从上海走沪宁高速去苏州,90年代末完工的快速通道已经十分拥挤,有些地段只能开到50公里,若遇事故,集装箱卡车则排出几公里。“现在苏州有个夸张的比喻:沪宁高速一堵车,电脑价格就要翻一番。”单强说。
“苏州人更聪明地利用了交通优势。”华东师大长江流域研究院的徐长乐教授对记者说,“他们招商时,会说:‘上海机场就是我们的机场’,‘上海市场就是我们的市场’。”台湾的明基电通公司据说就是这么“骗”来的。1993年明基在苏州狮子山下设厂,“到目前,我估计明基已经为苏州陆续带来了200~400家供货厂”。明基电通中国营销总部的副总经理张安佐接受采访时说。
今年5月,明基的显示器面板供货商友达光电在苏州的工厂开工,几乎国内所有叫得上名字的电子产品,无论笔记本电脑还是数码相机,都由这家公司提供液晶面板,生产能力在世界排名2~3位。“你现在去买一张苏州旅游图,我坐的这个位置还标着跨塘镇政府。”总经理彭双浪坐在崭新的会议室里对记者说,“我们厂区480亩,去年四五月份我们来看地,两天就拍板决定,从6月开始政府用两个月就迁出了所有机构,平整了土地。我们也只用了一天,就办完了注册公司的全部手续。”去年12月工厂招收了1700名工人,并开始培训;今年1月彭双浪和太太将家搬到了苏州,友达光电一共派来了40多名“台干”,“有家有室的都举家迁徙”。彭说。在苏州工业园,友达光电一次性购买了480亩土地,所有设施总投资1亿多美元,但一期工厂只用了不到1/5的面积,二期工厂即将开工,到时也只用了1/2资源。
明基公司在苏州的生产基地
友达光电在台湾还有4家工厂。按照他们的生产工艺,先在一块玻璃上做235.9万个晶体管,上面再压一块玻璃,这是一种有颜色的彩色滤光片,两块玻璃间充满液体,然后轧制成一块块半成品,完成这些工序要7天左右时间。随后这些模板在基隆装入集装箱上船,7~8天后到上海港,再用两天时间通关运到苏州工厂。在苏州,将驱动集成电路打到玻璃上,并完成后期制作形成产品,或从上海港销往日本、美国。友达光电现在一个月的产量有十余万片,每周要消耗5~6个集装箱的半成品。“到明年上半年大尺寸的模板产量可以达到每月50万片。”彭双浪说,“这是什么概念?现在世界排名第四厂商的规模就相当于此。”
彭双浪告诉记者,友达光电上游产品有三四十种,目前大部分供货商都聚集在苏州,最近的电路板提供者日东电工就在隔壁;而下游客户中最近的是大众电脑,不过在几百米外的出口加工区。“在苏州办厂,人力成本便宜只是一方面。”彭双浪对记者说,“产业链的聚集,使我们的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大大下降。”
友达光电不仅是明基供货商,也是明基的子公司,在明基产业链上,很难数清这是第几家“尾随”而来的企业。“1993年第一次和我们一起考察苏州的有二十余家厂商,最后14家落户吴江。”张安佐说,“现在全国有2000多家上游企业为我们供货,一个月订单有1万多。”不到十年时间明基一共圈了四块地,第一块有60亩,用作办公室,还包括了一个沙滩排球场;第二块地800亩,用作厂房,实在太大就开辟了4块标准足球场;第三、第四块地刚刚平整出来。张安佐解释说,做一个企业要至少考虑5年10年的发展,“现在大陆的业务,制造这部分占我们全部的50%,但品牌还只有1/4,研发不到两成。3到5年要把后两项提升上去。”
上海要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必须争分夺秒
“大树”底下怎么办?
大量外资进入,使苏州的面貌彻底改变。一条路一条河将苏州切成三段,“西面的是‘新苏州’,东面的是‘洋苏州’,小桥流水夹在中间。”单强说。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每天下午四点半,无论他在哪里都要赶到工业园的日立公司门口,那里的日本人都住在御花园小区,走一次能挣三十多元,还经常能拉到去浦东机场的活,一趟就挣500元,由于车是自己的,像他这样的司机一年能挣10万元。“谁也想象不到,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地方会变成一个经济大市。1999年苏州的GDP位列全国各省市的第四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广州。2000年也仅以微小差距列居第五。”徐长乐说。谢鸣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全苏州今年的工业增长会达到23%,IT行业产值增长超过50%,财政收入1~8月份比去年增长了30%,今年共签下1600家外资企业落户,台商占一半,总共投资20亿美元,“平均一天进3家台商”。
从1994年苏州开始大规模招商,其中一个关键人物是苏州市台办主任谢鸣,他曾3次去台湾地区10次去日本招商洽谈。“后来台湾已经把我列入黑名单了。”9月20日谢鸣开玩笑地对记者说,“他们不让我去台湾,说我把台湾掏空了。”谢鸣告诉记者,更深的背景是,苏州一直在考虑和上海的关系,如何依靠上海发展,“大树底下好乘凉,还是大树底下不长草?”
90年代初、苏州确立了“四沿”的发展方向:沿江建立钢铁、造纸、纺织等工业基地;沿线(铁路、公路)建立高技术制造基地,包括IT、医药;沿湖(太湖)建立旅游度假区,发展生态农业和别墅房地产;沿沪围绕上海发展加工配套,建立物流中心。“我们80%的物流都走上海港,上海各大银行为这里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上海有大气魄,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国际一流的,这对苏州的观念带动很大。”谢明说,“我们定位就是‘小苏州、大上海’。”苏州名产碧螺春,一般多种在果树下,茶叶吸收了果香,而果树吸收了茶香,现在这种农艺技术更多地被用来形容苏州与上海的关系。苏州市委书记陈德铭是上海人,他说:“我们是要在‘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碧螺春喜阴,不要多少阳光也能活得滋润。只要高低、阴阳搭配得当,灵活采用混种、套种、轮种的办法,碧螺春和大树都能相得益彰,联动发展。”
昆山:帮人赚钱的政府
每年10月,阳澄湖的大闸蟹肥了,也是昆山政府最繁忙的时节,全年最重要的招商洽谈会将借着大闸蟹的名头举行。昆山是苏州所辖五市七区中最靠近上海的一个县级市,现在这里由于台商密集被称为小台北,坐公共汽车听乘务员报站:“统一到了……捷安特到了……”“1985年我们搞开发区的时候,昆山是一个农业县,工业产值只有1亿元,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企业的产值。”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有些沧桑感地对记者说,“今年全市工业产值可以达到1000亿;1985年县里财政收入6000万,今年可以达到40亿,上缴中央20亿。”从1亿到1000亿用了17年,这个起初只有4万人的小县,不知道是不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地方?现在昆山共有30万人,1/3在开发区工厂工作。按照昆山政府的数字,上半年昆山一天有三个1000万:引进外资1000万,出口额1000万,财政收入1000万。现在100多家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正在动工,六十多个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也正在进入。
开发区主任宣炳龙1965年参加工作,曾当过供销员、厂长,后任昆山计委主任、副市长,从开发区创立17年来一直担任直接领导工作。他说:“昆山开发区1985年成立,当时是偷偷摸摸搞的,根本就没有得到国家批准,我们当时很穷没有钱搞基础设施,就批租土地。1987年卖了第一块地,这是违反宪法的呀,反对我的人手里都有红头文件,问我姓‘资’还是姓‘社’,我当时用了斯大林的一句话,‘不理他,干了再说’。17年过去,有人升迁有人下牢,只有我没有动悬在中间,我总是想,毛主席说的对,‘要革命就会有牺牲’,改革就是一场革命。”开发区是一个私生子,起初的策略是“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就是吸引上海的企业来办分厂,同时帮助老三线山沟中的军工厂销售民用产品。直到1992年小平南巡后才正式戴上红帽子,上了国家的开发区目录。
“杭州湾大桥”建设项目备受关注
“我对开发区的干部说,人家美国不好玩,日本不好玩,跑到你昆山鬼地方来玩?人家是来赚钱的,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他们服务帮他们赚钱。”宣炳龙说,所谓七通一平只是最简单的硬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是政府的能力与作风,这是软环境。台湾人做生意讲究吉利,1994年捷安特落户昆山,捷安特在台湾的工厂前的路叫“顺帆路”,便向昆山政府提出能不能改名,于是现在捷安特公司的厂址就是“昆山顺帆路1号”。
谢鸣将概括政府作风概括为三方面:安商、扶商和富商,也就是说完全开绿灯的服务,“安商就是要让商人对投资有安全感;扶商是要做好服务,外商刚来人生地不熟,经常是我们拿着文件去办各种手续,我们说,‘你不了解中国情况,不知道该拜哪个菩萨,不知道哪个菩萨管天,哪个管地’,后来经常有中央官员问我们是不是收了人家的钱,积极性那么高;富商就是提供条件帮助商人赚钱,比如说通关,从开始的7天到5天再到两天,现在最快24小时。”
中国的高速铁路
打破行政壁垒
“由于三角洲地区均属于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阶段。”于越敏说,“因而争夺投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因而两省一市之间,一省之内的市与市、市与县、县与县之间也并非一团和气。”以沪宁高速公路建设为例,早在80年代中期就提上了建设日程,但当时由于投资比例等原因搁浅。90年代浦东大开发确立了上海的龙头地位,江苏省开始加速修建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的248公里,自筹资金65亿元,上海政府修建了上海境内的26公里。上海停止了黄浦江的过桥费,但把这笔收费转移到了外省进沪车辆上。
从2001年始,两省一市领导碰头会已成为每年常例,大上海的经济一体化于是有明确地推动。“两省一市的合作已经形成了制度和固定的工作班子,合作级别也很高,由常务副省长(市长)带队。”上海计委产业发展处处长李耀新接受采访时说。
“解决行政区间经济矛盾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于越敏说,“一种是上层路线,由国家协调,80年代国务院就成立了‘上海经济区办公室’。另一种方式是民间路线,依靠经济往来,劳动力的流动,突破行政壁垒,建立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