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趣味向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宝)

阅读:趣味向下0

“9•11”一周年,书市上看到了一些和“9•11”相关的新书。就我所知,最好的一种是《“9•11”恐怖背后的历史》([德]《明镜》周刊记者/作家/编辑著,金洁、陈红嫣、殷莹、李益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明镜》是世界上最好的新闻周刊之一,根据译者介绍,“9•11”事件后,《明镜》派出数十名记者到世界各地追踪采访,最后由包括出版人、总编辑在内的18位撰稿人联合撰写了这部纪实报告。这部书资料详尽,叙事准确,篇章结构很像好莱坞大片——它从2001年9月11日凌晨4点40分,波兰移民、世贸中心的擦窗工人德姆科祖尔离家上班开始—登场的人物有恐

怖分子、美国总统、德国总理、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各国警探、消防队员,更有我们所知甚少的罹难者——世贸中心内的职业经理、女秘书、擦窗工人、股票交易员、计算机工程师、厨师……还有他们的家属。

初读目录时,我觉得这部书最有意思的部分应该是最后一章(章内小标题是——“9•11”怎样改变了幸存者;“9•11”怎样改变了恐怖袭击者的家庭),但读完全书发现这一章的采访过于就事论事,有点辜负了它的标题,反而不如作者在序言里的一段话来得精彩:“‘9•11’之后,一切都将面目全非。在许多人看来,这是迂腐的危言耸听,因为生活的大部分内容仍一如既往。但那两架撞进世贸中心的飞机岂只是撞击着生活的物化表象,它更深刻地震撼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都已变得无关紧要,而你若仍不尝试着去理解那些陌生的事物,那下一次的袭击必将更猛烈、更惨痛。”“9•11”事件一年以后,人间的恨意和敌意更多了。领袖们很紧张,他们的紧张引发媒体和民众痉挛似的歇斯底里。在一个歇斯底里的时代,民智会显得十分低下。非常期待读到有关这一切的明智报道。

从去年开始,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几种译作问世。这套译丛的绝大部分普通读者没有胃口去消化,但也有几本不妨在特别无聊的时候翻翻。

《“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索卡尔、德里达、罗蒂等著,蔡仲、邢冬梅等译,2002年5月第1版)是对多年前一起新闻事件及其后续争论的文献汇编。索卡尔是位物理学家,他十分不满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中的不学无术和装腔作势,便故意写了一篇充满常识错误和荒唐说法的论文,寄给著名的文化研究期刊《社会文本》,不出所料地居然得以发表。《纽约时报》曾在头版报道过索卡尔的恶作剧。这件事发生在1996年。

如果你有耐心,好好地把索卡尔的论文研读一遍,你会发现,以“学术”的名义进行诈骗的诀窍,就是用含混不清模糊暧昧的方法讲解各种谬论。打个极端的比方,“白面是黑的”,这是傻子犯病时说的,但是,“白面以锐利的激情撕破无限镜象升腾于泛光谱终极裂变抵达玄色坎陷”,这是后现代的学术语言。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和学术论文打交道,不过在大众传媒上常常有“思想界的学者”来教训你,一旦读到那种百思不得其解的文字怎么办?最可靠的做法就是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学者,直接把他们看成骗子或傻子。这样做十次中有一次你会错过一位拙于表达的思想大师,但你已经绕过了九个诈骗陷阱,这笔账算得过来。

《趣味社会学》([芬]尤卡•格罗瑞著,向建华译,2002年5月第1版)讨论的内容很有趣。“趣味”、“品位”其实是指感官的判断力和修养。譬如我们称赞一位小姐的新衣服真好看,实际上是在恭维她的视觉判断力。而所谓美食家就必须有良好的味觉修养,等等。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传统美学里,人们只信任位置较高的感官——眼睛和耳朵(对应绘画和音乐)。现代时尚产业的发展,支持趣味下移,人们开始信任低位的器官——鼻子和嘴(对应香水和美食)。我们现在说一个人有品位,通常是指他较低部位的感官有很好的鉴赏力。几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时尚业越往上升,它支持的趣味和相应器官就越往下走——走到哪里为止真还说不下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