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圆桌(20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赵小帅 包包 薛巍 老板凳)

生活圆桌(200)0

粗糙的粮食

赵小帅 图 谢峰

以往,北京的大街小巷里有很多铁皮屋子,用作饭馆和发廊,我家附近就有一排,我经常光顾的一家是个卖肉饼的。烙饼、收钱全是一个小姑娘干。我和我女朋友两个人去吃肉饼,一张不够吃,两张吃不了,那小姑娘说,我给你们烙张大的不就行了。肉饼4块钱一张,她弄出的“大号”比原来的足足大一半,还是收4块钱。后来小姑娘的肉饼铺关张了,我总歉疚地想,全是我给人家吃的,那么大的肉饼才卖4块钱,肯定要赔。

肉饼铺子旁边是个卖山西刀削面的,一口大锅,面熟了捞上来浇一勺肉汁,其实就是酱油汁,有点碎肉而已。保证够咸,要不然对付不了那一碗面,一块五一碗,我也经常去,一碗面一头蒜。后来我去山西吃到了正宗的刀削面,连吃三碗意犹未尽。新街口附近有个“老字号”是卖炒疙瘩的,路过的时候我就去吃,据我观察,北京的吃,全是为劳动人民准备的,顶时候,一碗面疙瘩下肚,5个小时不会再饿。卤煮火烧也是这意思,有火烧,有豆腐,有肉,有下水,有汤,能吃一碗卤煮就算改善伙食了。早上起来吃肉包子和炒肝,体力劳动者最需要这么油腻的东西。

上大学的时候,有个低年级的女生来找我讨论文学,我请她到食堂吃饭,那里有两分钱一个的贴饼子,我就买了4个。那姑娘对着贴饼子就没兴趣谈论文学了。还是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挣了20块钱,要请客,另一个家伙出主意,要去吃涮羊肉,我劝他们,20块钱不够吃涮羊肉的,不如去吃羊肉泡馍。那两个四川小个子就让我带他们去吃羊肉泡馍,西安饭庄的羊肉泡馍,在我看来简直是极品美味,可这两个小子都剩下了大半碗,抱怨我没把20块钱花对地方。

多年之后我收到一条手机短信,说的是:我喜欢你的鼻子,你的眼睛,你的耳朵,可惜我没钱,要不我就会说,老板,这个猪头切一半给我。这也让我想起一次郊外旅行,我在某个县城的街道上第一次看见猪头,它黑黑的,立在案板上,似乎还骄傲着昂扬着,我和它对视良久。对于这些粗糙的粮食,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

歌者小雅

包包

书上说:懂音乐的人懂另一种语言。

我认识的小雅懂音乐。小雅的先生韦清是我先生的好友。

第一次见到小雅,小雅刚从音乐学院毕业到韦清读博的大学任教。那是韦清第一次把传说中的“阳春白雪”小雅带入他的朋友圈子。小雅长得很普通,穿着极简朴,静静地坐着。因为不熟,小雅极少说话,只是友好、懵懂地看着每一个人,始终洋溢着置身事外的恬静笑容,极容易被忽略,与叽叽呱呱的愤青韦清刚好形成强烈的对比。韦清想必存心卖弄,那天小雅带来了琵琶。大家老早就听韦清说过,小雅从小学琵琶、唱民歌,便集体起哄。小雅盛情难却,抱起琵琶弹了一首《十面埋伏》,唱了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是小雅当晚最闪光、最有活力的时刻,眼中发出灼热的光芒,脸上流露出戏剧性的激情,与先前的安静判若两人。

之后又见了几次,隐约觉得在小雅的世界里,韦清高攀了。韦清毕业后也留校任教,没多久小雅就嫁给了他。据韦清说,小雅在领了结婚证书的当天,不声不响地整理好几件衣服几本书,抱着她的琵琶,搬进韦清15平方米的青年教师宿舍,婚姻大事就算了结。韦清象征性地请大家喝喜酒,大家都去了,唯独小雅不在。小雅随校团委组织的慰问团下乡演出去了,小雅认为演出比喜酒重要,韦清说服不了她。

小雅婚后两年怀孕,刚巧遇上了高校改革、教师下岗分流。青年教师要求硕士文凭,小雅只有本科文凭,于是待岗在家。当时韦清在学校里不得志,又查出患有乙肝大三阳,加上经济上的窘迫,充满悲观的情绪,终日怨天尤人。小雅依旧早晚练声、弹琵琶,没有怨言,没有牢骚。平时一边收两个学生在15平方米的家中实行一对一的声乐教育、一边复习考研争取再上岗的机会。有时候还挺着个肚子随团演出。

那段时间每次遇见韦清,都只能听他愤愤不平地抨击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作为女人,我特别怜悯小雅,曾私底下问过小雅,这样的生活,真的不觉得委屈吗?小雅的脸上仍然挂着置身事外的笑容,说:“我是看不到生活的阴暗和困难的,否则我无法真心歌唱。”

好在女儿小丁丁出世不久,小雅考上了研究生、韦清评上副教授、又分到了房子。好事接踵而来,一家人的生活和境遇都有了很大改变。韦清小雅刚搬了新家。最近在他们新家聚会,韦清洋洋得意,言语间流落出扬眉吐气的神情;小雅抱着女儿静静地坐着,一如既往地置身事外。临走前我们还发现一个好玩的情景,小雅在卧室哄女儿睡觉时,竟弹起琵琶曲《大浪淘沙》。从小雅那张略显疲惫与苍老的脸上,我又一次看到了初次相见时的激情。

书上还说过,他们过得让人莫名奇妙的幸福,是因为他们懂得另外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是上天赐予人类的,让其度过漫漫一生的精神鸦片。

原来我不信,现在我亲眼所见。

都不容易

薛巍

不知怎地,大学时候给一位老师留下了善于“发散思维”的印象。可是我觉得发散思维对我来说太难了,逆向思维还差不多。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他说我论文前半部分写的不错,而一位年轻老师说后半部分写的好。我听了很高兴,一个说前一半好,一个说后一半好,加起来就是整篇论文都很好。但是后来一想不对——反过来一位说后一半不好,一位说前一半不好,加起来就是整篇论文都不好。我马上暗自庆幸自己也能通过答辩。这一“反过来”就是逆向思维。

刚入大学,辩论赛正是最时髦的时候,是在班花校花和众情敌面前展示自己学养风度魅力的绝佳时机。于是看到学院辩论队招募队员的海报后马上赶去报名,何况教练是自己哲学系的博士,而且觉得辩论队招收哲学系的同学作队员是天经地义的——古代哲学家孟子曰:“吾岂好辩者哉,吾不得已也。”我们新一代的哲学学子可没他那么遮遮掩掩的——我们就是好辩,我们只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不辨,只在沉默是金的时候才沉默。可是博士却对我说,以为哲学系是辩论队的天然队员既误解了哲学又误解了辩论。哲学以博大精深慎思明辨来认识世界的探索,而辩论是以口若悬河纵横捭阖来娱乐人们的表演。他拿一个问题来考我:是正方还是反方的立场更容易捍卫?我回答说当然是正方——多么大义凛然,资料好收集,思路好把握。可是博士说:错,这个问题其实等于是发散思维容易还是逆向思维容易,正方需要发散、从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反方的方向非常明确,只要逆向思维就够了。而且,反方如同正在墙角,只一面受敌,正方如同站在屋子中央,四面受敌。我说某教授说我发散思维比较好,正适合更难的比赛中上阵。博士说,拿记笔记来说吧,发散一下,最好的做课堂笔记的方法是怎样的?像录音机一样记录当然是最傻的,择要记录也好不到哪里去。最好的做法是老师讲课拐弯的时候记录,拐弯的时候最少也最重要。我没能通过博士的面试,就学了这一手记笔记的最佳方法。不过还好,博士说哲学系的同学是做辩论教练和评委的料,不过那起码要熬到哲学博士才行。后来看辩论赛,确实看到了不少评委是哲学教授。

一位老派哲学家一篇小文章里说,人和猴子的区别在于人能做到非常冷静,猴子动辄就失去冷静。让猴子去摘高处的香蕉,几次摘不到它就会暴跳如雷(这个词用在猴子身上简直就是直接抹煞了猴子和人的区别),而人不那么容易生气。一位同学看了这段宏论后很受启发地说:有道理,以后遇到难对付的人,激起他的怒火,这并不新鲜,关键是——这叫把对方降到猴子的水平。这是看了人家的文章后运用逆向思维得出的结果,看来逆向思维对我来说也不容易,我就没想出来。

ORE与政治上正确

老板凳 图 谢峰

没事看GRE的考题解闷。数学题和语文部分的类比都不难,做起来也挺有意思。逻辑推理部分不太愿意去碰它,太伤脑筋;语文部分的阅读理解也懒得读,内容乏味无趣。前些日子翻阅Suzee Vlk的《GRE应考指南》,发现了自己的忽略与偏见:在GRE考题中,与类比题的花木兰刘胡兰之类相比,阅读理解是更为出味的东西。该书作者在指导如何对付人文部分的阅读理解时,喋喋不休地强调着这样一个论调:GRE在政治上正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完美地步。

好心的译者也许考虑到了读者的费解,加了一个译者注:“正确政治(politically correct)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其中包括人权及各种族平等等一系列内容,但这个称呼含有讽刺意味,多指一味保持正确面孔的僵死教条做法。”

Vlk在书中四五处不厌其烦地强调GRE的“政治上正确”:“……出题人不会说美国黑人、美国墨西哥人、亚裔人或者女人的任何坏话。在如今的‘正确政治’时代,霍屯督人正火,因纽特人备受青睐,人人都好,都棒极了,都是真正的开拓者,都是社会的中坚,等等。哪怕文章说的是一个连续杀人狂,它也许都能找出点好话来说。”(P74)正因为出题者始终在引导着正确思想,所以作者一再强调,要选积极的或者中性的选项。比说在做态度语气题时,凡有sangume(乐观的)、laudatory(赞美)、reverential(崇敬)之类的八九不离十是正确答案;相反,凡有lampooning(丑化)、sardonic(讥讽)、denigrating(贬低)之类的坏话,毫无疑问都应属剔除之列。同时,由于许多文章都是中性的,objective(中性的,不偏不倚的,不持偏见的)这一词也常常用作正确答案。第81页在“要平淡,不要走极端”的小标题下,作者苦口婆心地念叨:“我要反复地强调这点,直到你气急败坏把我掐死为止:大多数文章都是肯定性的(正面的,积极的)或中性的。因此绝大多数的正确答案也会是积极的或中性的那种。出题人不想因说了某人什么坏话而被告到法庭上。因此他们要乖,要招人喜欢,所以你要对他们笑脸相迎,选那些肯定的,好的答案。”如果选择的范围仅剩下两项还拿不定注意,办法只有一个。作者举了个例子:(A) The author hatesdiscrimination.(B) The author issaddened by the discrimination andtries to understand its causes.正确答案是B,它更温柔敦厚。

生活圆桌(200)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