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政客、银行的三角婚姻
作者:李菁(文 / 李菁)
17亿港币诱惑下的交易
4月26日,香港廉政公署新闻组特地为本刊传来一份长达40页的控诉材料。新闻组组长程女士介绍说,案件因现正在香港高等法院审理,“廉署不会就正在审理的案件发表评论”,但这些材料基本上清楚地介绍了整个事情的经过。
1991年年初,经人介绍,中国农业银行佛山分行负责人陈俊逸认识了在澳门做生意的陈继杰,后者提出在香港米埔地区合资兴建一个高尔夫球场或建豪宅,“合作者”在澳门某酒店的一次会面中,陈继杰称“整个地区都规划为别墅区”,银行若购买,将获得17.47亿港币的利润,银行方面一下子被陈继杰提出的巨大利润吸引住了。
但实际上,这块土地因为接近米埔保护区,使用价值仅仅是做鱼塘。控方指出,陈继杰与陈奕诗等人很清楚,这块地皮一是无发展可能——任何发展计划都要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特许。但根据政府当时的政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来,即便这块土地真能得到开发,也远远不值这个价钱。
在陈继杰与农行人员的几次会面中,其当时的女朋友陈奕诗都参与其中。此前陈奕诗曾委托其私人助手咨询过一位勘测员,后者明确告知这块地无任何开发价值。
1991年8月,在陈继杰建议下,几位“合作者”合资成立了“百利有限公司”,陈继杰与陈奕诗几次陪同银行人员到米埔看这块地盘。两人告诉银行方面,当地一叫“彭叔”(音译)的人会先从村民那里将地买下,然后以每平方英尺185港币的价钱卖给百利公司。但实际情况是,当时有两位卖地给雅钜的村民曾请过一家很有名望的专业评估师来测评,其中一块被估为每平方英尺70港币,而另一块则仅为32港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大名鼎鼎”的彭叔从来没有被介绍给银行方面。同年,一家名为“雅钜”(Asiagreat Ltd)的公司也“诞生”了——农行方面及其律师们都相信,这是“彭叔”的公司,他们是直接从“彭叔”那里购买的土地。
控方证据表明,虽然雅钜公司名义上为他人所有,但他们大多是陈奕诗的家庭成员或亲友。在几次会面及谈话中,陈奕诗成功隐瞒了自己是雅钜幕后老板的真实面目,使银行方面一直以为陈继杰的女朋友是他们的“忠实合作伙伴”。控方证词说,陈奕诗此后开始从不同拥有者手中购买米埔土地。而陈继杰则扮演了一个“双面人”角色——一方面和陈奕诗同为雅钜公司的真正拥有者,另一方面又以百利公司合伙人的身份出现。其“商业运作”的实质是,陈奕诗以低价从村民那里买进地皮,作为百利公司代表的陈继杰再以高价收回。
1991年10月,陈奕诗控制下的雅钜公司以约6500万港币买了第一批土地,同样的地,转手卖给百利公司3.73亿港币,几乎是买价的6倍。单这一项交易,雅钜公司的利润就令人吃惊地高达3亿港币。1991年11月,雅钜公司又陆续买了三块土地,短短几天再转手卖给百利公司,廉署提供的这三笔交易的详细数目,经雅钜转手后,每笔交易均以千万为单位飞涨,令人瞠目结舌:
——(第16笔交易)雅钜以750万港币购买,2天后,1810万港币卖给百利;
——(第17笔交易)雅钜以720万港币购买,15天后,1790万港币卖给百利;
——(第18笔交易)雅钜以600万港币购买,9天后,2780万港币卖给百利,9天竟飚升了4.5倍。
1993年1月14日是他们的最后一次交易。即使是最后一次,“合作伙伴”也没有手软。雅钜以5800万港币买入的土地同天就以6800万的价格卖给百利。所有这20块土地买完后,百利公司共斥资5.1亿港币,平均价格是每平方英尺185港币,这笔钱或者是由农业银行直接支付,或者通过其下属公司支付。而实际上,雅钜对应的数字是1.5亿港币、每平方英尺30~80港币的低价。
在陈继杰与其女友兼生意合伙人陈奕诗的默契合作下,他们从左口袋里掏出1.5亿,从右口袋里进了5.1亿。可以说,不费一枪一弹,就从农行这边“赚”得3.6亿港币。控方指出,这巨大利润的惟一原因就是欺诈。这笔钱的最终去向,陈奕诗分得830万港币,其他三名被告分别分得40万至400万港币不等。而大部分则落入陈继杰之手,同他一起下落不明。
从1992年底,百利公司数次申请开发土地,但未果。几次申请失败后,银行向香港有关方面投诉。这桩土地交易案开始引起廉政公署注意。目前情况是,农业银行拥有的百利公司仍是米埔这块地的所有者。但它们仍然是10年前的状况——一块几乎废弃不用的旧鱼塘。廉政公署的材料特别指出,“关键之处在于,这几位被告是故意不诚实行为,这是区别普通商业交易与犯罪行为的所在”。
其实受害者还不止农行佛山分行这一家。来自大陆的另一家投资者也掉进了这个陷阱。佛山第二轻工业供销公司下属一家名为“华达”的股份公司也以同样方式误入歧途。他们从银行借得1.4亿港币投资到该“项目”中,拥有10%股权。4月27日,记者根据查号台提供的电话打到佛山第二轻工业供销公司,接电话的人努力用普通话告诉记者,这家国营公司已经倒闭,华达公司也因为经营效益问题“早就解散”了。于是这笔债务记者不知再找何人询问。
美女、政客与银行家
目前,前“亚洲小姐”陈奕诗被列为第一被告。控方证词上,有许多证据证明陈奕诗知晓并参与这桩土地交易案的整个过程。
在内地,陈奕诗这个名字好像并不为很多人熟知。据报道,陈奕诗在十多年前因参加香港亚视举办的“亚洲小姐”选美,进入三甲之列,从此走红并进入香港影视圈。记者在网上搜索,除发现某年其“与利智大斗性感”的报道外,更多是近来涉嫌官司之事。1999年,香港某媒体发表《陈奕诗官司缠身仍好富贵》文章。报道说,有官司在身的陈奕诗,大家想当然以为她仍困扰,但记者追踪发现,她“富贵如昔,仍过着奢华的生活”。陈奕诗当时在港主持性热线节目,被发现“出入高级发屋,佩戴的更是最新款的名牌手表”。据报道,被一些媒体称为“过气亚姐”的陈奕诗后来由演艺界向商界发展。
也许是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陈继杰。俩人如何相识并“携手”闯商界,更多内情目前不为人知。
在网上搜寻“陈继杰”这个名字,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作为主角,陈继杰同时出现在“澳门名人”和“廉政公署通缉人士”的网站上。在“澳门名人”的网页上,关于“名人”陈继杰是这样介绍的:“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继杰国际集团、远东(泰国)集团总裁,澳门海南同乡总会会长。”陈继杰祖籍海南,生于泰籍华裔家庭,在广州接受中小学教育,毕业后到港澳发展。历任澳门地产商会会长。1994年9月当选为澳门海南同乡总会会长。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特邀)。1992年被葡萄牙王室授予“圣佐治骑士司令爵士”爵位,陈继杰这个名字今年3月仍出现在全国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里。
一篇文章说,生于1950年的陈继杰原名赵河畅,原是海南省人,80年代初移民澳门。报道称早年的陈继杰沉溺于赌博,有“烂赌二”之称。1988年他洗心革面,到泰国靠发展房地产起家,后又返回澳门发展,并成立继杰国际公司。1996年,陈继杰被选为澳门立法会委员,1997年兼任全国政协委员。
陈继杰从声名显赫的“政商名流”到“廉政公署通缉人员”的逆转,是从震惊香港的“广南案”开始的。
1998年11月,当时由广东省委任的粤企财务顾问高盛发现广南集团账目有问题。次年年初,“广南事件”爆发,集团向外公布1998年亏损额为35亿元,资不抵债13亿元。由于涉及金额庞大,香港廉政公署不得不介入调查。经过一年调查,当时陈继杰与广南一名工作人员合谋以欺诈手法安排广南申请信用证以套取现金。他们伪造虚假文件,向包括中行香港分行在内的香港几家银行申请到1390万美元,但陈继杰其后未将款项归还广南,广南损失了1.18亿港币。
据从北京前往香港某银行工作的沈先生介绍,中资机构内外勾结犯罪,以广南集团诈骗案(广南案)最为触目惊心,涉及款项高达二十多亿元,成为在港中资公司最大的一起诈骗案。广南集团是隶属于广东省以食品、畜牧产品进出口为主业的公司,因为与香港、澳门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另外案件涉及集团整个管理层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影视名人等,所以这起内外勾结的贪污、诈骗案,在香港引起不小轰动,由此也引发当时香港舆论对于中资机构的一些质疑。
当时审理案件的香港方面指出,“广南案”是一起精心策划的诈骗勾当。发现案件牵连的高层人士相当广泛,先后起诉25人。但是作为4名主要涉案人员之一,陈继杰潜逃,目前仍在廉政公署的通缉名单之列。一度与陈继杰合作做生意的影视名人陈奕诗与其母也曾因牵涉此案,被廉政公署拘控。
这一次,陈奕诗母女再次因涉嫌诈骗中国农业银行3亿多港币而成为被告。这桩案子曾于2001年7月开审,据香港《明报》报道,“当时控方大律师向高等法院法官翟克信表示,中国农业银行前行长陈俊逸是案中重要证人,他可以提供资料证明与在逃被告陈继杰合作投资一事。但廉政公署于6月收到陈俊逸的信件表示自己身体不适,担心难以出庭作证,之后廉政公署多次联络陈俊逸都不成功,因此控方要求将案件押后,以追查陈俊逸下落”。
廉政公署给记者提供的资料里有这样一段话:“为什么农业银行控制的百利公司会以这么高的价钱购买?正如大多数被骗案一样,这是因为他们给欺诈者太多的信任。”或许农行方面的考虑是,陈继杰握有百利公司25%的股份,所以他不会做有损于百利公司利益之事。
廉政公署最初调查过银行工作人员是否涉嫌受贿,但尚没有证据表明这一点。廉政公署提供的控词特别提出,在这桩有诈骗嫌疑的土地交易中,“任何一笔都没有一个独立的土地评估师或勘测员参与”,农行其他工作人员因为“碍于陈俊逸的资历”,也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换言之,我们不知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银行方面当初是有很多选择可以“识破”这个陷阱,这个选择不需要更高的智商,只需要规范的管理和负责任的态度。
记者打电话到中国农业银行欲了解此事,一位工作人员说:“案子好几年了,我们一直在按中纪委的要求查。”记者又打电话到佛山分行,该行工作人员告知陈俊逸在1992年已退休,至于银行方面对陈是否有过调查、谁该对3.6亿港币的损失负责,他们认为应该由佛山分行的管理者——中国农业银行广东分行来回答。在找到广东分行的有关部门后,一位女同志表示知道此事,但一再表示“不太好说”。而另一位在廉政公署资料里提及的姓黄的当事人,因为“现在还在分行工作”,所以“不能跟你多说什么,太不好说了”。
轻信并不能成为成熟商业环境下大笔资产流失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