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恩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晓峰)

哎呀,恩雅0

美国《沙龙》杂志在回顾今年唱片业现状时说了一句话:“没人去买唱片,没人去听音乐会,没人去电台做广告,明星开始遭人厌烦。”一个最擅长娱乐的国家突然不会娱乐了。

你可以说这是“9·11综合症”的余波还没平静下来。但无论如何,“9·11”事件真的在改变美国。比如音乐,美国人原来听音乐的口味很杂,在“9·11”之前,最流行的是说唱乐和R&B,但10月份以来,这类音乐突然好像不受欢迎了。很显然,这和人们的心态有关,那些过于娱乐和尖锐的音乐在劫难之后总会有些不和谐。大家好像都在寻找一种新的心灵慰藉,于是不约而同地就选择了恩雅的《没有下雨的一天》(A Day Without Rain)。

这张唱片去年11月21日在美国上市,直到“9·11”之前,唱片在市场上销量平平,“9·11”之后,唱片迅速回升到排行榜前10名,在10月底升至排行榜第二名,目前已卖掉了近500万张,其中大部分是在“9·11”之后卖掉的。

平心而论,《没有下雨的一天》基本上在重复《水印》和《牧羊人之月》,甚至没有像《奥里科诺漂流》(Orinoco Flow)和《蓝色加勒比海》(Caribbean Blue)那样脍炙人口的标牌作品;类似恩雅这样风格的唱片在市场上也比比皆是,比恩雅更动听的音乐也不在少数。况且,这张唱片出版已快一年,为什么突然热销起来?如果说赶上假日销售旺季,那么为什么单单只有恩雅的唱片好卖,而别人的唱片却卖不动?

我们可以去这样分析其中的答案,因为这是恩雅5年来的最新专辑,人们觉得新鲜;虽然好音乐很多,但像恩雅这样有广泛知名度的歌手不多。但我认为,更主要还是恩雅的音乐,她的音乐纯净、优美、宁静、安详,如诗如画如梦一般,歌声中总能流露出对虚幻但又是美好的和平世界的向往。这一切,与“9·11”之后美国人的心态基本相吻合。

恩雅是个低产的音乐家,14年只出版过5张专辑。但她同时又是幸运的,在众多New Age风格的音乐家中,她的音乐总能像纯净的溪流一样流入人们的心灵。在平时,恩雅的音乐只能算是一种好听的音乐,可有可无,但是在一种特殊心境下,她的音乐“理疗”作用便凸显出来,就像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民众喜欢听《在此等候》一样。不同音乐在不同时期总会触动人们的某一根神经,恩雅触动的是一群绝望的心。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美国出版的一张《上帝保佑美利坚》,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张爱国主义题材的唱片集,里面的很多歌曲,比如《英雄》、《上帝保佑美利坚》、《希望与梦想的家园》等有点类似咱们的晚会歌曲。说句不好听的话,这都是些粉饰太平的假大空,美国人平时绝对不听这些歌。但专辑里还收录了一首皮特·西格的《这片土地是你的土地》,他当初创作这首后来被称为“美国第二国歌”时,恰恰就是因为听到了那首《上帝保佑美利坚》。他认为《上帝保佑美利坚》里描述的不是真正的美国。当初《上帝保佑美利坚》在一些公共场所播放的时候,人们都觉得特别可笑。但“9·11”之后,人们立刻觉得这首歌亲切了,它变成一首能让人泪流满面的歌曲。这张爱国主义唱片在发行后不久立刻冲上排行榜冠军,由此可见民众对爱国主义歌曲的“喜爱”程度。

畅销歌曲是反映民众心态的晴雨表,尤其是当某一首歌曲莫名其妙地受欢迎时,它背后隐藏的故事也就越多。甚至你可以去回忆一下《一无所有》、《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心太软》这样的歌曲在当时为什么那么流行,这些流行的背后完全可以写成一本书。恩雅的唱片突然热销看似不太正常,但实际上再也没有比这更正常的了。流行音乐这种大众文化不反映大众心态还反映谁的心态呢? 音乐唱片恩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