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手机:谁要谁不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张春燕)
6月27日,飞利浦手机部重组尘埃落定:全球手机生产交给了在中国的合资公司飞利浦桑达,大股东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同时飞利浦在法国的200名工程师的研发队伍也将剥离,与CEC的另一个子公司中电通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CECW)共享。“亚洲人更了解亚洲人和亚洲市场,这是划分科研队伍的基本想法。”飞利浦消费通讯部中国区市场总监孟旭告诉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占全球份额2%的飞利浦手机完成了一次对中国的国产化,它的设计与制造被两家中国控股公司接了下来。
去年在手机市场刚刚扭亏为盈的飞利浦,2001年第一季度又亏损1.18亿欧元。据孟旭透露:“亏损主要原因在于欧洲市场饱和,竞争异常残酷。”然而飞利浦手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增长依旧强劲,今年第一季度翻了一番,正是这个数字使飞利浦下定决心把手机部变为中国公司。
与此同时,全球手机市场完成了一次利益调整。诺基亚独占了35%份额,一骑绝尘。在中国市场,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分天下也被打破;市场份额6%的爱立信率先“断腕”,脱离手机制造;摩托罗拉的份额也降到了13%,竞争格局走向两极分化。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看,飞利浦为代表的第三阵营开始以出走寻求突破。“我们希望把成本降得更低,重新优化产业链条,”孟旭说,“希望在新的市场摆脱困境。”
有人要走,就有人要进。“中科院已经决心要出让科健手机了,”7月3日中科健董事长侯自强向记者证实,“主要是进一步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公司也不想给中科院增加太多负担。”接手的将是国内的IT双雄:联想或神州数码。长期以来,联想集团一直希望发展自己的手机业务,成为PC之后的下一个增长点,并已经开设了自己的手机事业部。神州数码6月1日刚刚分拆上市,不仅已完全独立,郭为手中也有了更多的股票和现金,在他们的5年战略中明确写道:“从手机分销进入无线通讯。”而中科健不仅有手机牌照(全国只发了10张),业绩也不错,去年有4000万元的利润进账。
“主要是手机产业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中科健市场总监林秉森告诉记者,“利润中心从科技研发转向了设计与制造。”业界普遍认为,诺基亚的霸主地位得益于23天一款新机型的速度;今年5月爱立信与索尼的合作,看中的也是索尼独步天下的设计工艺。7月16日,中科健计划在全国16个城市一气推出5款新机型,“在设计与分销上还有一搏,毕竟是本土市场,这个大市场还有很多空间,”林秉森说。同时业界还有一个更乐观的估计,在国内市场国际品牌的维持生存需要15%~20%的利润率;本土企业则只需要5%~10%,况且中国市场需求基数大,今年约6000万部。对拥有庞大的分销网络和丰富市场经验的联想或神州数码,翻盘的机会依旧存在。
从量上看,PC一年卖720万台,而手机的半壁江山就是3000万部;几年前联想PC挤掉了康柏,靠的是遍布大街小巷的连锁店、随叫随到的维修员和笑颜如花的章子怡;而所有国产手机商的难题也很容易的被归结为一个——不就是卖手机吗?
联想的PC之道是否适用于手机
资讯
据信息产业部手机产销衔接会的数字,2000年中国市场生产手机5396万部,销售5257万部、出口2310万部,分别比1999年增长1.32倍、1.33倍、2.2倍。其中17家合资独资企业生产5052万部,占总产量93.6%,销售4941万部,出口2308万部。10家国内生产企业生产手机344万部,占总产量的6.37%,销售316万部。
2000年三资企业产量占总产量93%,其中,摩托罗拉品牌(3家企业)生产量占总产量33.3%,诺基亚品牌(2家企业)占30.2%,爱立信品牌(2家企业)占9.7%,三个品牌的生产量占总产量的73%;四大家族中西门子占7.5%,飞利浦占4.2%,松下占3.9%,阿尔卡特占2.8%,以上7个品牌生产量占总产量的91%,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97%。 飞利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