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中国试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陈斯)
( 亚历山大·拉巴克 )
瞄准“蓝领”客户
张红旗,北京银行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第一笔业务的办理者,一位月收入3500元的年轻人。他一直希望拥有一部5880元的苹果手机。按照他的生活安排,扣除每月的正常支出,收入剩余1000元,如果依靠储蓄,5个月后他才能买手机。通过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的耐用消费品信贷,他提前用上了该款手机。他选择的贷款期限为一年,月供仅需520元,也就是每天付出18元。
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向客户发放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通常包括销售终端贷款(即通过商户向客户发放)和一般用途消费贷款(即直接向客户发放有指定用途的贷款),不需要抵押物,申请手续也相当简便。此前,在中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除了银行的信用卡和无抵押贷款,其他形式的无抵押贷款很少,这就把一部分希望消费又一时无力承担的客户挡在了市场大门外。
去年7月22日,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今年1月6日,银监会批准,北京银行在京,中国银行联合百联集团、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在沪,成都银行联合马来西亚丰隆银行在蓉分别组建试点公司;2月12日,银监会又给PPF集团发放了在津试点的牌照。PPF集团比较特殊,2008年2月,PPF旗下专营消费金融业务的捷信集团就已进入中国,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通过信托模式运营消费金融业务,相当于为信托计划提供后台管理。这家从捷克成长起来的跨国集团,在试点中获得了唯一的外企独资牌照。
随着试点的启动,更多消费者被纳入了金融服务的范畴。试点公司捷信集团首席执行官兼主席亚历山大·拉巴克(Alexander Labak)先生向本刊描述了典型客户的形象:“他们可能来自各行各业,但大多是蓝领阶层,男女比例相当,年龄在40岁以下,平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往往没有信用历史,很难通过银行的审核获得贷款。”近3年,捷信在中国的平均每笔贷款额为1800元,贷款者申请贷款最主要的用途是购买手机。
与消费金融公司相比,信用卡和银行提供的无担保贷款的客户定位都相对较高。比如渣打银行推出的“现贷派”无担保消费贷款产品,其准入条件就有一条是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在现单位工作3个月以上。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多年,目前各家银行纷纷进入信用卡的“精耕细作”时代,对客户的审核更加严格。今年上半年,光大银行副行长单建保接受本刊采访时,曾指出“信用卡在客户定位上高度雷同,集中于‘高收入、高学历、高信用’的‘三高’客户”。
边缘空间的广阔想象
消费金融公司将客户定位于“不被传统零售银行视为典型目标市场的部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金融没有空间,它只是一种有别于传统零售贷款的金融服务。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卢伟也认为:“消费金融贷款与信用卡或其他银行信用贷款的客户定位是相互补充的,消费金融贷款集中为有阶段性消费需求和支付压力的客户提供周转性融资支持,从整体上看,丰富了居民的消费贷款选择。”
而且,消费金融在国外市场相当成熟,捷信集团在进入中国之前曾在中东欧和亚洲的7个国家开展业务。在金融危机的3年间,得益于战略的迅速调整,捷信不仅没有在受危机影响最严重的东欧地区倒下,税后利润依然保持了增长。
截至10月31日,捷信已进入中国6个省份的25个城市,拥有59万活跃客户,新增贷款达7.76亿元。3月1日开业的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超过了1400万元,7月18日开业的中银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发放数近300万元,业务月增30%。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公司则未答复本刊的采访。
拉巴克相信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有非常大的潜力。他表示,在捷信集团涉足的中东欧新兴市场国家,50%的时尚电子产品是通过消费贷款购买的。“当然,其他国家市场经历了更长的发展时期,他们的消费金融市场相对成熟,我们在中国看不到任何因素会阻拦市场的发展。未来2到3年,我们在中国每年发放的贷款笔数将达到1000万笔。”中国人“量入为出”的消费传统对消费金融的影响不大。今年,捷信发放了70万笔贷款,新增贷款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超过300%。“我们的业务受到了很多客户的欢迎,新增业务的1/3来自于来老客户的推荐,86%的客户表示会再次选择使用捷信服务。不过,在中国,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群对消费金融业务更感兴趣,这种特征是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有所不同的。”拉巴克说。
有别传统的经营模式
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最大的特点就是“小、快、灵”,这决定了它必须采用与传统零售贷款完全不同的业务模式。
拉巴克告诉本刊:“从业务流程看,由于我们的贷款金额很小,因而审批流程非常重要。人工审批是不可能的,我们建立了非常健全的自动审批流程,它是一种数学模型系统。传统的贷款模式需要申请者提供许多申请资料,耗时良久,而通过捷信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消费者只要能够提供两份文件,比如银行卡和身份证,通过自动审批程序,合格的申请者在20分钟内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贷款。目前,我们审批的通过率为75%。”
在客户拓展方面,与商家结合是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的渠道。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公司有两种贷款发放模式:一种是“渠道销售”模式,即客户在大中电器等合作商户处消费,贷款金额由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划给商户,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即申即用”;另一种是“直营”模式,即客户可以直接到公司位于中汇广场的营业厅申请贷款。
不同的股权结构给各试点公司带来不同的优势。和百联集团的联合,在商业渠道和资源共享方面为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很大便利,目前,中银99%的贷款通过销售终端发放。北银消费金融由北京银行独资设立,它利用北京银行在京丰富的网点,建立了便利的还款渠道。捷信没有像北京银行一样设立直营的门店,主要渠道是商户POS网点。由于捷信先于其他试点公司布局中国,因而目前已与2500家零售店主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并计划在两年内构建一个拥有5000个贷款点的自有POS网络。当然,捷信要想将前期通过信托模式开展的业务和获得牌照后开设的公司合并,还需获得监管部门的许可。
在产品上,各家试点公司都显示出了更多的灵活性。北银的产品分期首付比例可以从零开始、自由选定,还款期限也有从3个月到3年等7种选择。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则推出了国内首创的活期贷款,没有固定的期限。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卢伟告诉本刊:“客户目前单笔贷款消费的周期最短有2天的,也有循环使用贷款额度实现了多笔消费。到目前为止,我们推出的‘新易贷’支持的消费总额是贷款余额的1.9倍,建立在随借随还基础上的周转功能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同时,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已开发完毕电子商务的结算平台,能够实现消费贷款的网上使用。据卢伟透露:“目前公司正与百联旗下的百联电商商洽网上贷款购物的合作细节问题,预计年末就能够推出‘新易贷’的网上购物。未来公司还将与主流的消费类B2C电子商务网站展开合作。”
在风险控制上,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经营4个月来还未出现不良贷款。经营了近3年的捷信中国,逾期半年以上未偿贷款占期末应偿贷款总额的比例为5%。这个数字高于中国上市银行整体2%以下的不良率,也高于信用卡。根据央行《第三季度支付体系总体运行情况》报告,截至第三季度末,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2.1%,国有银行的比例在1.3%,股份制商业银行在3.2%。但捷信集团表示,5%是其在各国经营中的正常水平。
中国市场还处于试点初期,未来贷款的不良率是否会随着市场的发展继续上升?对此,拉巴克表示,因为风险控制完全基于前期审批的数据模型,从捷信的国际经验来看,这种水平是正常的,与其他国家没有太多差别。如果风险上升,捷信的业务模型也会据此相应调整。
争议与挑战
当然,在消费者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需要为贷款服务付出相应的费用。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利率范围是基准利率到基准利率的4倍,这种定价是按照银监会关于消费金融贷款定价应符合信用风险匹配的原则制定的。然而,相对偏高的利率也使得公司看起来形似“高利贷”,不少财经人士指出,需防止消费金融公司蜕变为“高利贷”。
对此,拉巴克解释道,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定价较高,主要是由于公司的运营成本较高。一方面,公司不可以吸收存款,融资需要成本;另一方面,消费金融独特的客户定位也使得其风险成本较高。但是,公司并不会因此而对消费者实行掠夺性的放贷,“我们的风控数字可以显示我们是个负责任的贷款者,我们不会把钱借给那些没有偿还能力的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支付最高利率。卢伟对本刊表示,“新易贷”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状况浮动,这是公司独创的,与现有银行贷款相比,“新易贷”的下限利率并不高,与信用卡分期的实际资金成本相比,“新易贷”也有很多更低的利率档次。利率高可能是利率上限给市场造成了一种感觉。
此外,目前除了捷信之外,消费金融试点公司还局限于一地发展,如何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人口特点中制定相应的标准控制风险将是未来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一大挑战。比如成都和深圳,就是有很大的不同点。
拉巴克在与本刊记者探讨时指出,在深圳这个外来人口集中的城市,申请消费金融的客群主要是工厂的工人,他们的流动性很大,而在成都,客户群体则以当地居民为主。要在不同的城市取得成功,就需要调整评分模型。中国客户的流动性是与其他国家客户群体不同的特点。因而,在面对这些客户时,捷信会介绍多种多样的还款方式,包括银行卡扣款、邮局转账或者在ATM机上操作还款等,使他们在其他城市也可以方便地偿还贷款。捷信还会收集借款者的亲友、父母的信息,在联系不到客户本人时,通过其他渠道和他们保持联系。
拉巴克告诉本刊,他清晰地记得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给他的一个忠告——在中国任何一个小的错误乘以中国的人口基数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大错误。在快速发展消费金融时,在流程和风控上要尤其谨慎。■ 消费消费金融北京银行捷信集团试水金融公司新易贷信用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