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梦的代价
作者:袁越(文 / 袁越)
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它经常被认为是心灵自由的象征,每每被艺术家们拿来表现思想解放的主题,但其实梦的一个最重要的性质就是无法控制,梦的本质是一种“无法自我控制的思想”,因此梦的内容可好可坏,难以捉摸。
梦是最难研究的一种大脑活动,因为人睡着了才会做梦,因此也就很难收集证据。白日梦有些不同,它是梦的一种,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可控。又因为是白天,也就是在清醒状态下做的,因此研究者能够想出很多办法来收集证据并研究它。问题在于,把试验对象关在“小黑屋”里做心理测验是一种很不自然的状态,受测者的心理状态难免不受影响。另外,这种方法的成本也太高了,所以心理学家们过去做过的类似研究往往存在样本量过小的毛病,其结论也就不太可信了。
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心理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新工具,研究人员可以随时和试验对象保持联系,避免了“小黑屋”对受测者心理的负面影响,同时也降低了数据采集的成本,为心理学研究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教授就是这场革命的获益者。他一直对白日梦和幸福的关系感兴趣,在他看来,白日梦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动物在清醒的时候只会关注眼前发生的事情,只有人类才会经常去动一些“和感官刺激无关”的念头。虽然白日梦的出现帮助人类获得了学习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被公认为是人类进化史上很关键的一步,但这种能力是否会让人更幸福?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准确可靠的答案,原因就在于收集数据太困难了。
吉尔伯特教授想到了目前正流行的苹果手机iPhone,决定利用这个热门通讯工具帮助他收集数据。他建立了一个网站(http://www.trackyourhappiness.org/),请iPhone用户毛遂自荐成为一项“幸福指数研究计划”的受测者。对于符合条件的签约者,吉尔伯特教授会在他们清醒的时候随机发送短信,询问他们接到短信时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同时为自己的幸福状态打分,0代表不高兴,100代表很幸福。
这个计划得到了“苹果粉丝”们的热烈响应。截至今年5月份,吉尔伯特教授一共征集了超过5000名志愿者,他们来自83个不同的国家,年龄18~88岁,从事的职业有86种之多。吉尔伯特教授从中挑选出2250个人作为受测者,其中73.9%来自美国,58.8%为男性,平均年龄34岁。很显然这个群体并不足以代表整个人类,但研究人员从他们身上一共收集到了超过50万份答案,而且这些回答都是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下得到的,所以还是很有价值的。
吉尔伯特教授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得出了几个令人惊讶的结论。首先,受测者有46.9%的时间在做白日梦,这个比例远大于之前在“小黑屋”里研究出来的一些结果。而且,一个人正在做的事情和他是否在做白日梦没有关系,换句话说,人只要醒着,不管他在做什么,总是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想一些别的事情。
其次,统计结果显示,人最幸福的时候是在做爱的时候,平均幸福指数高达90%,排第二位的是锻炼身体,但幸福指数骤降到75%。紧随其后的是聊天、听音乐、散步、吃饭和宗教活动,平均幸福指数都超过了70%。排名最后的是工作、在家里上网和上下班的路上,幸福指数只有60%左右。上述结果应该说很容易理解,真正让研究者感到惊讶的是幸福指数与白日梦之间的关系。吉尔伯特教授对白日梦的种类和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做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受测者有42.5%的白日梦是令人愉悦的,31%的白日梦是中性的,只有26.5%的白日梦是让人不高兴的。但当受测者精力集中做事情的时候,其幸福指数和做愉悦白日梦时一样高,远远超过了中性和恶性的白日梦。也就是说,人在做白日梦的时候比“清醒”时更不幸福。
吉尔伯特教授把研究成果写成了一篇论文,发表在今年11月12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这个结果也许听起来有些让人意外,但却与很多古老的宗教以及很多哲学家的教诲相吻合。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活在当下”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吉尔伯特教授的研究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哲人的一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白日梦赋予了人类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大脑,但同时却让人类在情感领域付出了代价。■ 白日梦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