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设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陆晴)

1990年,在国际“碳交易之父”,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桑德尔(Richard Sandor)博士的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开始了二氧化硫排放配额的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cap and trade”),从而使二氧化硫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以像铜和大豆一样在期货市场进行交易。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黄杰夫向本刊记者介绍说,美国联邦政府在每年年初给每个电厂下发二氧化硫排放配额,到年终计算电厂排放量,如果某一电厂的排放指标没用完,可以将多余的配额指标卖掉。相反,如果电厂排放超标,就需要购买别人的配额。“这种交易的需求催生了市场的建立,它具备两大功能:一是通过买卖为二氧化硫定价,二是通过期货交易对冲风险。这一理念也是今日二氧化碳配额交易的原理所在。”

目前碳排放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项目减排,即CDM(全球清洁发展机制)减排,另一种则是排放权交易,也就是将排放权视同于商品进行买卖,调剂余缺,

“据统计,中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60亿吨左右,是欧洲的三倍左右,中国现在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从2004年开始,整个欧盟26个国家建立了碳交易市场,现在欧洲气候交易所每年的交易规模达到上千亿美元。可以想见,如果在中国建立一个碳交易市场,潜在的交易规模是巨大的。”黄杰夫对本刊说。

因为二氧化碳具有了金融属性,对于国家来说,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能够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既不一味强调发展,也不单只考虑环境保护,而是靠价格将发展和环保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东西协调起来,就像供需平衡一样。在黄杰夫看来,这是从行政手段到市场手段的一种变革。

黄杰夫举例说,“‘十一五’期间各省都有一个单位能耗指标,很多省达不了标就采取非常极端的手段,对工厂拉闸限电,逼着企业停产,虽然不排放污染物但是也不生产价值了。行政手段就是,需要GDP增长的时候,工厂开足马力,烧煤烧电赶紧把生产搞上去,不惜任何代价,到了年底一算账,单位能耗没达标,赶紧先关厂限电。”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地毯经济项目官员刘尚文对本刊记者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节能减排并不能用一种单纯的环保方式来解决,相对于长期实行的行政指令,市场本身是一种为了达到减排目标而采取的辅助手段。“国家来设计游戏规则,企业成为了交易主体,碳排放成为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之一。”

一个是拉闸限电关厂的行政手段,一个是灵活交易的市场手段,这意味着企业也要承担义务,也要参与价格发现。由于去年政府颁布了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指标,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企业都会在一种排放受限的条件下运作,对企业的要求就是,怎样以最低的成本达标。市场提供了碳的价格信号,企业可以据此决定最“经济”的减排策略。比方说,一家工厂要达到减排指标,如果通过改进制造技术,投入的成本为100元,而在市场上它只需要花费50元购买配额就能合规,那么它会去选择市场,如果市场碳配额的价格是130元,企业就会去选择技术改造。

黄杰夫向本刊介绍说,碳是个生产要素,总量控制下的二氧化碳排放就具有了稀缺性,接下来就是定价,参与定价的有买方、卖方,排放企业和金融企业。“和铜、石油这些能源一样,二氧化碳排放量虽然是一个人造的指标,也是在期货市场定价。企业在年初就要做指标,按照企业的增长速度,对未来一年有个预测,假如预测排放量不够用,需要买进200万吨,就存在风险,企业从年初就开始盘算,关注价格变动,需要考虑怎么样能以最低的价钱买进,卖家也一样,都要在期货市场做仓、平仓,参与方越多价格约合理。而交易所的作用就是要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博弈。”

目前,中国已有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3家主要的碳排放交易所,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尚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限控义务的情况下,这些碳排放交易所希望推动自愿减排,相对于欧洲碳交易市场的强制性交易,自愿减排以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个人觉悟作为交易前提。“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首先要明白碳交易是怎样一回事,然后就是为自身能力建设做准备。”刘尚文说。

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在特殊行业——如碳排放大户能源行业和特殊地区——如经济较发达地区试点推出碳排放交易。邹骥认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首先要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个就是由于碳市场被分割所造成的风险,这种分割主要来自于国内减排指标的分解。“‘十一五’期间我们分解其他污染物的方法是把这个指标分解到各个省市,比如上海的排放指标很难卖给江苏,用地方行政这样一种地域的分割,可能就把碳市场给割据了,所以从长远的观点看,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碳市场,这样才会增加交易机会,才会有可能使这个碳市场发展起来。”

“在‘十二五’期间,我想可以安排一个双轨制的过程。比如说先把一些重要的行业剥离出来,像电力行业、石油化工行业,把这种排放比较集中的行业剥离出来,因为这些行业更多是垂直型的管理。比如哈尔滨的电厂可以跟广东、跟海南岛的一个企业或者南方电网之间去交易。这样可能交易的机会多一些。”

邹骥所说的重要行业,实际上也是将进行碳交易试点的“特殊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电力行业是各国的碳排放大户,欧盟和美国都是以电力行业入手进行减排控制。“美国每年超过40%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自于电力行业,有数据显示2008这一年,电力行业就排放了24.8亿吨的二氧化碳。如此巨大的碳排放量自然也形成了巨大的潜在碳市场。中国的电力行业两大电力集团每年加在一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比英国、比欧盟几个国家加在一起还要大。不同于美国和欧洲,中国的电力企业在开始碳交易以前,煤、电、天然气和石油的真正的市场化交易还没有出现,因此,就交易本身,还需要大量的能力建设。”黄杰夫介绍说。

碳核算是建立碳市场另一个需要确定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实现交易方法统一和交易数据透明。“比如交易石油、交易苹果、交易啤酒都会有计量单位,多少克,多少升,多少吨。二氧化碳的交易如果单位没法确定,没有去测量,交易很难实现。国内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在实践,在探索一些标准化的核算方法。”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政府监管,需要企业和政府联合去开创一个比较好的监管方式。国家发改委正在拟定碳交易所的管理办法,为我们去实践它开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总之,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能力建设。”邹骥说。■ 电力行业交易所碳排放设想交易碳交易排放试点期货期间中国十二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