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让生活更没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晓瑜(烟台))

​农村让生活更没好?0

我的老家在山东的一个沿海小村庄。上世纪80年代,我出生前后,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有毛纺厂、电镀厂、化工厂和两个染线厂,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1987年我出生的时候,村里每家每户都有在厂里上班的职工,还有许多是双职工。有了工厂做支撑,村里也是财政雄厚,我从出生起就享受到了自来水、彩电等等城里人的福利,后来在我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村里的所有小街小巷都修了水泥路,这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发达了。

后来我在10岁那年离开了村子,此后偶尔几次回去也是来去匆匆,终于今年有机会回村子里好好逛逛。

因为村边修路占用了部分耕地,政府每年都会按照当年粮价补贴占用耕地的赔偿款。今年爸爸不在家我回村子里去领钱。走进村子的第一感觉是所有的建筑物都那么的矮,没有高楼林立的繁华不说,大部分的房屋相比我10岁离开时没有丝毫改变,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出以前生活的痕迹。曾经村里显赫一时的工厂——“第二染线厂”的牌子歪歪扭扭地挂在那里,还是10多年前的那块牌子,可是一点也不气派了,字迹斑驳。

在村子里来来往往的人,男人们穿着要么藏蓝色要么深灰色的中山装或者工作服,偶尔有几个穿着时髦上档次的年轻人走过,他们是村子里做生意的有钱人。女人们要好些,花花绿绿,可也都是些很多年前的款式。

来到村委会的办公室,不禁想起以前的一段趣事。大概三五年前,父母回村里参加村长选举,回来说村委会黄了(山东方言,倒闭了),干部们都在自己家办公。一个行政村的村委会当然不可能说没就没了,但是村里近些年工厂都不景气,村里也没有大的开发项目,村委会的干部也都没事可做,村里最大的福利也就是每年逢年过节发放一点东西。那时我就想,当一个行政村的最高权力机构都可有可无的时候,这样的村子还有什么发展?即使早有耳闻,现在亲眼见到还是有点出乎意料。在我以前上学的必经之路上,有一个大的锅炉房,以前上学的时候,每次从那里走都觉得好大好壮观,觉得里面的工作好神秘。现在再从那里经过,不知是我长高了还是它变矮了,锅炉房完全没有了以前的壮观,破破旧旧,门口还是坐着两个锅炉工,穿着煤黑色的衣服,手上脸上都是煤,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人来人往,仿佛10多年的岁月不曾在这里留下痕迹,什么也没带走,也什么都没留下。

村子里的工厂现在完全没有了以前的兴旺,反倒是许多私人企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他们开着阔气的轿车西装革履地出入村中,他们的家大都搬到了城里,和村里还有些老人和亲戚的联系。

有必要特别说一下村子里的商店,是的,它还是叫商店,老人口中的小卖部。我10岁以前,村子里有两个商店,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小的那个最多一次站不了10个人。但是从小那里是我们的乐园,甘草杏、雪糕、话梅,零花钱全部贡献给了那里。10多年过去了,商店还是那么小,甚至连货架都没有更新过,还是上世界七八十年代的货架,摆满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更多的是小孩子爱吃的零食,各种电视上打广告的零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小孩子吵吵闹闹地买零食。我曾经问过老家的一位小妹妹觉得她的生活好吗,妹妹说:“很好。妈妈每天都给我零花钱,上个星期天还去市里的游乐园玩了。”然而,在我看来,他们的生活同10多年前我的童年没有太大变化,在田野地头玩耍,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认为自己的家乡很好很好。唯一的不同,是他们现在有了网络,这是他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的家乡或许是一个特例,改革开放初期,它发现了机会创造了财富,然后它渐渐满足于这种富足,当周边的村落开始大力发展的时候,它显得那么的破败和不堪。我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没有找到一家网吧或者其他娱乐性的活动场所,而在一公里外的另一个村庄,台球厅、卡拉OK、网吧、粮油店、超市……一应俱全。我不知道我的家乡怎么了,我只知道即使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并不关心它的发展。年轻人大都出去上学不再回来,一些有能力的人也不屑于在村子里谋个一官半职,他们自己创业办厂,村子沦落到一个尴尬的位置,它为村民服务,却没有人为它的发展出谋划策。爸爸时常感慨,当年幸好搬了出来,否则他现在会像村里的那些男人们一样,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机会有多多,他也给不了我们现在有车有房的城里人的生活。

世博会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大家都来建设城市,农村怎么办?难道农村只能让生活更没好么?■ 生活农村农民

上一篇: 好消息·坏消息(603)
下一篇: 天下(60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