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意外的加息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央行选择加息的时点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在负利率的背景下,任何时候加息也都合情合理。央行此次加息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抵御通货膨胀,从今年4月份开始,我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升至2.4%,超过1年期存款利率2.25%,我国便一直处于负利率区间,而且随着CPI指数逐月上升,负利率区间也随之扩大,1~9月份的累计CPI指数达到2.9%,距离全年3%的通胀目标仅仅一步之遥。从国际市场来看,美元还在坚定不移地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再次给国内形成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央行的加息抵御通胀的举动自然在情理之中。从一些小细节来看,央行此次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对称上调25个基点,但是远期基准利率则是非对称上调,比如3年期的存款利率上调50个基点,但是3~5年期的贷款利率只上调了20个基点,5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上调60个基点,而5年期以上的贷款基准利率只上调了10个基点,这样的举动一方面在于尽量缩小通胀下的负利率区间,同时也尽量减轻复苏过程中的企业成本压力。从加息幅度来看,以前历次加息或降息的幅度都为27个基点,此次加息幅度为25个基点,也体现出央行在对抗通胀时尽量不误伤实体经济的谨慎心态。
从国内宏观经济的背景来看,复苏的进程也足以支撑小幅加息。在央行宣布加息之后,国家统计局很快公布了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前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长10.6%,虽然第三季度同比增幅下降,但单季度9.6%的增速依然很高,还是超出市场预期,而且和第二季度下滑幅度相比已经缩窄,今年二季度的GDP比一季度下滑了1.6个百分点,三季度比二季度下滑0.7个百分点。另外,如果从环比增速来看,三季度和二季度相比已经开始回升,四季度还将延续环比增长的态势。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下一个五年开始,中国经济对于“量”的增长将不会像从前那么迫切,转而追求更有“质”的增长,以此来看,在通货膨胀恶化之前,通过及时加息来弱化通胀预期,即使损失一点经济增长速度,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从过去20年的历史经验来看,我国央行无论加息还是降息基本上都是连续推进,从来没有一次性的孤立事件。1990年4月至1991年4月,我国连续3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08降至7.56%;1993年5月至1993年7月,连续2次加息至10.98%,创下我国20年来的利率高点;从1996年5月至2002年8月,我国利率逐年下降,经过8次降息之后,创下1.98%的新低;从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我国进入加息周期,8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98%上升至4.14%;随后是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从2008年10月至12月连续4次降息至2.25%。从过去20年历次利率调整来看,一旦利率调整步伐启动,至少2次,多则8次,而本轮央行宣布加息,基本可以认为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的加息周期。
从短期来看,在经过此次加息之后,我国1年期存款利率达到2.5%,与前三季度2.9%的CPI相比,还有0.4个百分点的缺口,负利率的压力依然存在,不过从四季度来看,全年保持3%的目标还是有很大的希望。从四季度CPI走势来看,既有缓解压力的有利因素,也有继续上行的不利因素。从有利方面来看,主要是去年四季度的CPI基数较高,对今年四季度的翘尾因素影响较小。去年四季度,国内物价指数已经走出金融危机后的通缩阴影,CPI指数分别为-0.5%、0.6%和1.9%,而去年前三季度,我国CPI除了1月份为1%,其余月份均保持负数,如此低的基数是今年前三季度CPI高企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四季度的不利因素在于美元贬值背景下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可能给国内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如果2010年全年实现3%的通胀目标,对应目前2.5%的1年期存款利率,还有0.5个百分点的负利率缺口,假如每次加息25个基点,还需要2次加息才可以在年内消灭负利率。
不过,货币政策从来都需要具有前瞻性,今年只剩2个月的情况下,在年内改变负利率局面不会是利率调整的主要依据,我国在2007年多次加息后也曾经长期处于负利率的状态,加息的次数更多还是要看明年的经济走势和通胀程度。明年的CPI可能会出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上半年加息的可能性要大于下半年。
在央行加息之后,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可能会有所放缓。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快速升值,幅度达到3%左右,如果加息和升值同时进行,将导致热钱大量涌入,通货膨胀的局面将更加难以控制。
加息对股市并不是利空,从侧面说明管理层对于当前经济复苏有了足够的信心,可以视为经济向好的标志。从2004到2007年的连续8次加息来看,在2004年10月底第一次加息之后,当时A股市场还处在股权分置的混乱局面,当年的一次的加息对于股市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上证指数一直跌到2005年998点的历史低点。后来股权分置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成为A股牛市启动的助推器,到了2006年8月,央行开始了2004年后的第二次加息,随后在2007年连续进行了6次加息,但央行的密集加息并没有阻挡住牛市的脚步,上证指数在2007年10月上涨到了6100点。随后开始的大跌一方面在于前期涨幅过大,一方面因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来袭,我国经济也随之见顶回落,当年的股市下跌和当时央行的加息并无太大关系。
如果从乐观的角度来看,加息甚至可以视为牛市行情的助推器,至少在加息周期的前段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加息力度够大,时间够长,后期的持续加息则可能对股市带来沉重打压。从这次加息对股市的影响来看,央行宣布加息的第二天,上证指数在低开之后很快消化了短期利空,当天股指以红盘报收,守住了3000点大关。
虽然加息对A股市场整体并不意味着利空,但对于个别行业板块而言,加息的压力还是切实存在。从负面影响来看,房地产板块自然是首当其冲。从宏观而言,加息相当于一次地产调控,增加了购房者的观望心态,从微观而言,大多数房地产公司的负债率都处于较高水平,加息周期之后,房地产公司的财务成本将提高不少。10月19日的加息公告之后,房地产公司股价的疲软走势也验证了加息的冲击。其次是一些资源类的股票,在央行加息之前,受到美元持续贬值的刺激,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内与此相关的资源类股票如有色、黄金和煤炭都在国庆节之后成为领涨板块,央行加息的消息公布之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迅速回落,国内相关的资源类股票在短期内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一些负债率较高的公司将会因为加息带来较高的利息成本。从A股市场来看,负债率较高的板块主要有电力、钢铁和航空等,不过航空业的负债多为美元负债,更多受人民币升值而非加息的影响,在最近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航空板块的表现尤为抢眼。电力和钢铁两大板块的走势一直较为疲软,电力股长期受制于煤炭价格高涨的压力,而电力价格改革迟迟不来,导致很多投资者纷纷抛弃电力股,钢铁股则是受制于高铁矿石价格,以及房地产调控的不确定性,走势只比电力股稍强,这对A股市场的难兄难弟,本轮再次遭受加息的打击,可算是祸不单行,如果没有特别利好刺激,比如电价改革、重组兼并等消息,预计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好的表现。
银行股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加息的受益者,不过从央行此次加息的具体安排来看,可能并非如此。央行此次对1年期存贷款利率选择对称加息,所以对银行的息差没有影响,而对远期存贷款的利率则选择非对称加息,主要是贷款利率提升幅度小于存款利率,这导致银行息差反而缩小,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比如3年期的存款利率上调50个基点,但是3~5年期的贷款利率只上调了20个基点,5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上调60个基点,而5年期以上的贷款基准利率只上调了10个基点。在央行宣布加息之后,大部分银行股的走势都出现回调。■ 加息存款利率经济银行投资美元加息cpi意外基准利率负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