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茂陵修缮:两百年来第一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贾子建)

明茂陵修缮:两百年来第一次0( 工人正在整修明楼的房檐,补完腻子准备刷漆 )

现场

驾车从明长陵景区沿西北方向的昌赤路向前行驶,沿路情景比起定陵、长陵景区附近商业区、农家院的繁华来说显得有些冷清。除了成片静悄悄的果园、空荡荡的公交站台,唯一有生气的就是那些没有开放的皇陵门口聚集的摆小摊卖自家水果的农妇们。从“献陵村”、“裕陵村”的地名提示中可猜测到刚经过的陵地主人,茂陵就在茂陵村附近,它们被昌赤路分隔在了路两边。

2米高的蓝白色铁围栏挡在入门处,“施工重地,严禁入内”的牌子标志着这里正在施工。从围栏入口望,相比于刚路过的庆陵残留的两侧门垛,茂陵复建的祾恩门已经修缮完成,大门里是一片静谧。“整个修缮工程已经完成了80%,祾恩门复建完成,现在工人们主要在后院明楼那边。”北京市明十三陵建筑工程中心的负责人王平(化名)告诉本刊记者。

茂陵是明代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和皇后王氏、纪氏、邵氏的合葬陵墓,建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九月,弘治元年(1488)四月竣工,历时7个多月。与德陵、庆陵、裕陵、康陵等其他明皇陵建筑格局相似,茂陵的陵宫建筑格局也采取前方后圆的形态。前面的方院为两进院落,第一进以祾恩门为陵门,院内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等。方院后是圆形宝城、明楼和墓冢。

“所谓祾恩殿就是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祭祀的地方,除了长陵、永陵、定陵是三进院落外,别的皇陵的祾恩门就相当于陵宫宫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毅对本刊记者说。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祾恩殿”、“祾恩门”的称谓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

明茂陵修缮:两百年来第一次1( 明楼大修前很多木结构已损毁塌落 )

“茂陵的上次大修还是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了。”刘毅对本刊记者说。据记载,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期仍保存较好,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中曾记载顺治、康熙年间“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虡之属犹有存者”。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茂陵和十三陵其他诸陵都得到了清政府的大规模修缮。直至清朝末年,祾恩门因年久失修倒塌,民国年间本已残坏的祾恩殿又被拆毁。

“这次的修缮,刚开始我们叫抢修工程,后来复建祾恩门,又改成了保护修缮工程。”王平对本刊记者说,“当时的情况太破败,明楼的斗拱都露出来了,不能在房檐下站着,琉璃瓦随时可能掉下来。”王平的说法在自由摄影师陆岗的影像里得到了记录。在去年6月未动工前他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遍地的琉璃瓦碎片,三座琉璃花门、明楼的房檐上荒草丛生,甚至还长出30多厘米高的松树苗,宝城墙在宝顶树木根系的日益扩张下砖石向外倾倒,摇摇欲坠,而蹬城马道早已经被破落的砖石完全埋没。“这些照片现在已经成了要被档案馆收录的珍贵历史资料。”陆岗对本刊记者说。

明茂陵修缮:两百年来第一次2( 暮色临近,修缮工作还在进行 )

从去年7月开始修复到今年6月近一年的时间里,陆岗来了茂陵不下10次,2万多张照片全程记录了修缮的全过程。“最开始是对建筑进行清理,清除明楼、方城上长出来的障碍树木,去年7月明楼开始搭脚手架,今年5月开始复建祾恩门。”此外,茂陵修缮工程还包括祾恩殿墙体的修护、哑巴院琉璃影壁修复、修补宝城城墙、整修陵墙、全面疏浚排水系统等十几个项目。

明楼是茂陵中的最高建筑,约有25米高,虽然仍被脚手架团团围住,但是房顶上大体铺好的琉璃瓦已经开始重新显露光彩。“修旧如旧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只要是能用的旧材料,都是编了号拆下来,再按顺序放回去。”王平说。在现场技术人员吴江指引下,本刊记者才看出明楼正反两面的瓦片颜色显得斑驳不一。“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光彩、釉面有脱落的就是原来的瓦片。”吴江说。此外,已经被瓦片遮掩的斗拱被重新加固,“把能用的旧木头包在新木头里面,屋面是先做了防水处理才铺的瓦”。

明茂陵修缮:两百年来第一次3( 茂陵明楼房脊将拆除破损的琉璃瓦,铲平坡面,做防水层后再铺新琉璃瓦 )

三五个师傅正在给明楼的墙面抹灰,仔细按原色调调成的砖红色抹在斑驳的墙面上显得庄重大方。“里面加了麻刀,掺在石灰里起增强材料连接、防裂、提高强度的作用。红色的石灰泥只有用琉璃瓦的时候才能用,平时只能用灰色的。”吴江对本刊记者说,“水泥这样的现代材料是古建修复中的大忌,这石灰跟古代相比,唯一的进步就是用搅拌机代替人工混合。”

现存建筑样式的严重损毁给“修旧如旧”带来了难度。“如果屋檐残存了一角,我们可以按照对称原则把剩余三个角复制出来。檐角上的小兽数量、距离这都是有具体规制要求的,复建不会有什么差错。”吴江对本刊记者说。据悉,茂陵的保护修缮工程由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负责施工设计,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杜仙洲都被聘为抢修工程顾问。

( 工人在切割城砖,砖的密度很大,有40斤重,而同等体积的古城砖则重达50斤以上 )

按清制复建祾恩门是整个工程中唯一的“创新”项目。据十三陵研究馆副研究馆员胡汉生向本刊记者介绍,明清的建筑样式文献中并没有留下关于祾恩门的资料。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曾修缮明长陵,留下了一本《明长陵修缮工程纪要》。“其中收录了一张景陵祾恩门的照片,后来对德陵、康陵,以及这次茂陵祾恩门的重建都是按照这张仅存的照片的图样仿制的。”胡汉生说。

历史

明茂陵修缮:两百年来第一次5( 半山腰上的明楼外侧已经搭上了脚手架 )

对王平和现场施工人员来说,这次茂陵的修缮工程实在“没什么难点”,因为这已是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继德陵、康陵、庆陵、泰陵之后进行的第五个明皇陵抢修工程。“古建工程有自己的规矩,我们严格按照文物设计所的图纸施工,就不会出错。”吴江对本刊记者说。不同的是,这次茂陵保护修缮工程1100万元的经费由北京市文物局全额拨付。“以前都是我们特区办事处自筹资金,政府给过一次60万元、一次90万元。”王平说。此次茂陵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最后是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下属的十三陵建筑工程中心中标。“我们是古建工程的一级施工单位,所有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在文物监管部门都有备案,有关部门定期要来检查工程质量。”他说。

茂陵占地2.56万平方米,在十三陵中面积中规中矩,建筑样式也没有什么出奇处。“如果把茂陵和裕陵、泰陵的平面图放在一起,几乎可以完全重合。”胡汉生对本刊记者说。要说独特处,宝城内设两个方向的踏垛,可以登上宝顶,这一点与其他诸陵均不相同。“每年清明,皇室公侯要到陵前行覆土礼,就和老百姓家里上坟一样,要挑十三挑土到宝顶上,这两条路就是方便运土的,但也不是必须要有。”胡汉生说。

而茂陵为什么在修缮顺序中排到了倒数第二位?王平有自己的解释:“抢修是按照损坏程度决定的,从最严重的开始修,茂陵的情况还不是最严重的,有的陵再不修就要塌了。”

而历史记载中,修缮工程“厚此薄彼”的理由却远不这样简单。“长陵的保护是十三陵里最好的,历朝历代都先修。乾隆年间修缮时‘拆大改小’,茂陵、裕陵的祾恩门建筑体量被缩小,歇山顶改成硬山顶,只有长陵是按照明建制修复。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也是先修长陵,修完没钱了,其他就不修了。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也是先修长陵。”胡汉生对本刊记者说。

从乾隆五十年到现在的200多年间,茂陵和裕陵、泰陵、庆陵、康陵一直没有再得到修缮的机会。从清末到解放前百年的社会动乱,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些陵墓都处于管理松散甚至无人管理的状态。“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第一次到茂陵时,根本没有人拦,在院子里还能看见一家外国人在松树下面野餐。”陆岗对本刊记者回忆。于是,陵中残损的砖石、木材也成了附近村民的“宝贝”。“陵里面松树的松塔、松针引柴火最好了,有人还把朽掉的木头柱子当柴火烧。”茂陵村80岁的关玉珍说,日本占领时期,康陵宝城的砖石甚至被挖下来给日本人修炮楼。而管理制度日趋严格据说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一处皇陵险些被盗的经历。如今,除非守陵员接到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保卫科的通知,否则谁也休想敲开不对外开放的皇陵大门。

从2002年起,德、康、庆、泰、茂、裕六陵的抢修工程相继启动,2008年,前四座皇陵修缮工程结束,并对专家学者开放,裕陵作为最后一个被修缮的皇陵将于明年动工。

从茂陵的明楼上可以很清晰地眺望到裕陵的明楼,杂草丛生、断壁残垣的落魄情境就像是茂陵的“前世”,却别有一番历史的厚重。古建保护修缮的度在哪里?“修旧如旧”的标准如何坚持?修复前后的两座皇陵摆在面前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建筑上有些已经死掉的树根非要都砍掉么?有些形状非常好,很自然长成盘龙的形状,非常漂亮。还有祾恩殿朽掉的柱子留下的空隙,非要用石砖填平,上面还糊一层石灰,多丑啊!”在陆岗的眼里,这样的保护显得有些矫枉过正。而王平也有自己的专业解释:“柱子已经没有了,如果不填上砖,被隔成小面积的山墙很容易再损毁。陵墙修复平整也可以防止外人登踏碎石进入的可能。”

在刘毅的研究中,明十三陵在古代陵墓发展史上充满了创新性,它并没有继承太多前朝陵寝制度,却对清代陵墓的影响很大。“首先是选址上的变化,明代人受风水法术的影响很大,当时的风水派别主要依据一本托称是东晋郭璞所作的《藏书》,选址多为依山脚而建,采用陵区集中安葬。陵墓布局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帝王陵都是仿都城,王陵在中间,四面开门。而明皇陵从孝陵开始,就是仿宗庙、仿宫室‘前朝后寝’的建筑结构。祾恩殿就像临朝的奉先殿,后面的明楼就像皇帝的寝宫。明朝‘逊避祖制’的现象也很明显,除长陵外,其他陵寝的独立性较差,相伴生关系很强。这一点从神道的分岔可以看出,80年代还可以清晰地看出茂陵的神道就是从英宗的裕陵分出来的,主从关系非常明显。”刘毅对本刊记者说。

遗憾的是,这种分岔神道的痕迹现在已经没有了,据胡汉生介绍,昌赤路的修建覆盖了原有的部分神道遗迹,而庆陵的碑亭和祾恩门甚至被昌赤路隔在了路两侧。

守陵员

高德忠和李世忠是茂陵的守陵员,而高、李两姓也正是茂陵村的两个大姓。“传说老高家是第一家来给守陵的,后来老李家搬来,娶了老高家的姑奶奶。”但村民们的传说没有得到高德忠的确证:“那都不知道是几代人以前的事了,确实不清楚。”他和李世忠来当守陵员不过两年多的时间。守陵员一共三个人,两人一班轮值,上48小时班休息24小时。“这工作不累,就是挺熬人。每天要巡逻三趟,晚上那趟是23点到1点左右,一个人去巡逻,一个人在屋里盯着监视器。”高德忠对本刊记者说。茂陵不对外开放,难免就会遇到一些好奇的游客。“有一次,有个人喜欢印着‘成化年制’字样的石砖,就每天拿小刀跑来划几下,要不是提早发现,再过几天就真被他偷走了。”

除了要时时制止打算翻墙的游客,平时还可以料理一下自己的耕地和果园,每月800多元的工资对于50多岁的高德忠和李世忠来说算是还不错的收入。守陵员的工作特区办事处只招募陵区本地村民。“去保卫科面个试,看看身体、反应咋样就行了。本村人比较知根知底,中午还方便回家吃饭。”高德忠说。

在十三陵一直流传着“先有陵,后有村”的说法。“明朝时没有村,那时候叫神宫监,是守陵太监居住、办公的地方。每个陵都有守陵卫所,一个卫所有5600人。”胡汉生对本刊记者说,“清前期由守陵太监和陵户共同守陵,乾隆二十二年(1757),守陵太监被革除。政府规定每个陵由三四家陵户守,每户可以有35亩耕地,并且不用上税,那时候可是挣着抢的肥缺。”民国十五年(1926),国民政府设立长陵警察所,从那以后,陵户守陵的职责消失了,而陵户们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就成了村子。

但茂陵除了提供守陵员的工作职位外,并没有荫庇茂陵村民更多。“不能建有烟囱的、有污染的企业,不能搞土地开发盖别墅。”村民们悉数各种限制,茂陵不对外开放,又远离长陵、十三陵水库等景区,“有山没水的,农家院办一个亏一个”。附近村庄的致富路让村民们眼红又无奈。村民们也想过搞果园采摘。“陵区左右各100亩地分给十五六家承包,这可怎么采摘?游客可不知道哪棵树是谁的呀!”李德忠对本刊记者说,他也承包了村里的70多棵苹果树,多半只能靠在路边摆摊的方式销售。说起果树,他很担心今年的收成:“今年热得太短,苹果到现在才乒乓球大,去年可以卖到5块钱一斤,今年行情不如去年。”

“有果树和地也不能指着这个挣钱,想挣钱必须要有别的营生。村里年轻人都去打工了。学习不好的去学学泥瓦匠活儿,像我这么大岁数实在没别的好干,才来当护陵员。”高德忠感慨道。■ 茂陵第一次长陵修缮建筑明茂陵王平两百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