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如何驾驭沃尔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购买沃尔沃,吉利买回来的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重新观察并思考李书福这个人开始——他的造车梦想的起点,他想象自己未来要制造的是什么样的汽车?李书福现实里制造出来的车当然是“小车”,那3款车:豪情、美日与优利欧,都无例外。如果加上技术、资金、政策等限制,李书福在他的那个年代,只可能制造出“小车”,就不奇怪了。但是,这就是他的梦想吗?未必。“大车”才是他的梦想——他自己买车、拆车、研究车然后手工“制造”出来的第一辆“吉利一号”,实际上是一款“大车”:奔驰外壳、红旗底盘。能造什么车,跟想造什么车,在很多时候是不一致的。毕竟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
那么,现实世界最终改变了李书福吗?没有。相反,在李书福自己造车的过程中,他更清晰地意识到这样的事实:通过吉利自身的努力,将产品的使用价值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可能的,但要把品牌做到世界领先水平,难度非常大。要解决吉利这个问题,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道路。这个时候,那些全球品牌的“大车”,再度显现它们的价值——所谓超常发展之路,就是真正拥有这些“大车”。在这种情况下,再来观察李书福与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其动机基本一目了然了。
接下来,更现实的问题便是:吉利未来如何驾驭沃尔沃?
美好的梦想与动机当然未必能够产生好的结果,吉利和沃尔沃如何“天仙配”,这是购买结束后,双方可能都要面对的现实挑战。世界汽车100年,一直以“安全、节能、环保”为三大主题,但我认为,必须将“成本”作为一个主题加入其中,变为四大主题。世界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最好、最便宜。通用、克莱斯勒破产保护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缺乏以成本为核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半径的造车理念。比较之下,通过长期实践,吉利在成本控制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这里的“成本控制”可不仅仅是指劳动力成本低这类低层次的成本控制,而是综合集成创新、资源合理利用等环节形成的一种竞争优势。沃尔沃的技术加吉利的成本控制能力,两者如果结合得好,难题可解。
成本控制因素之外,吉利最在意沃尔沃的是品牌和技术,而这正如工信部副部长苗圩所言,“吉利选择了一道难解的题”。如何消化技术?面对这一问题,李书福十分谨慎,他曾表示,吉利和沃尔沃的技术合作可能会通过市场化的模式进行。我也曾和吉利集团副总裁、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交流过,他提到双方未来会有很多合作,包括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共享等。如何保护品牌?李书福在战略上已经确立: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的关系,不是父子的关系⋯⋯这才是极有价值的创新之举。在这两方面,吉利与李书福未来尚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他们已有自己的计划。
现实更迫切的挑战是如何让沃尔沃重现辉煌。我们在编写《世界向东——聚焦吉利并购沃尔沃案》的期间,得到一份关于沃尔沃未来规划的资料,从中大致可以看出沃尔沃未来的发展计划:首先要开发一款能够直接正面与奔驰、宝马竞争的超级豪华新车型,在全世界与奔驰S级及宝马7系展开竞争。同时,还要开发1.5升上下的安全、环保、节能型汽车,与宝马MINI、奔驰A级车展开竞争。快速提升沃尔沃售后服务满意度,全面提升用户满意度,尽快完善并形成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培训能力,适应沃尔沃在新的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吉利的行动已经开始。■
(作者系易车集团总编辑、《车世界·汽车产经报道》执行出版人。最新出版的《世界向东——聚焦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一书主编)(文 / 吴迎秋) 越野车吉利集团福特如何吉利吉利技术品牌李书福驾驭沃尔沃国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