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港马会会所:见证中国成功阶层的转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北京香港马会会所春苑
)
寸土寸金的北京金宝街,一座有14个飞檐的古香古色的中式建筑,低调却不失尊严地与芭宝莉、古奇等全球顶尖的奢侈品店以及劳斯莱斯、兰博基尼、法拉利等顶级品牌的专卖店毗邻而居,这便是北京香港马会会所。
今年的4月10日,北京香港马会会所将迎来两周岁生日。在北京众多俱乐部当中,它无疑是个后来者。“目前,我们的会员有340位,我们对这个发展速度也很满意。”马会首席会籍顾问王樯说。采访当日正值“两会”期间,她透露,不少马会会员也是香港政协委员,“两会”期间,不少会员将宴请朋友的地点都放在了马会,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很多会员心目中,会所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场所。这也是会所的经营方最为看重的一个评价。“相信等到1000名会员时,各行各业的精英都集中在此了。”王樯很有信心。
也许是上百年历史的香港马会会所沉淀下来的精神气质,使得这个后来者表现出相当的沉稳与自信。
1841年,英国人刚抵达香港时,着手把港岛北岸的一片沼泽地疏通清理,开辟成一个马场,独特的香港赛马活动也由此展开。如今,600万港人中有200多万“马迷”,超过香港人口总数的1/3;成立于1884年的香港赛马会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速度赛马竞赛营办机构之一。
除了速度赛马之外,香港赛马会也是唯一获得政府发牌经营博彩业务的机构,所以每年获利丰厚。据香港赛马会提供的资料,马会每年为香港经济平均贡献163亿港元,是香港特区单一纳税最多的机构,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1.3%,其影响以及能量可见一斑。香港马会不但承担了支撑起政府库房的重担,更为维持香港低税率政策起到关键的作用。最让香港马会骄傲的,是他们拥有的精英会员。我们可以在它的会员名单中看到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其中包括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政务司司长许仕仁、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大法官李国能,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新鸿基董事长郭炳湘、国泰航空董事兼常务总裁陈南禄等金融商界领袖,也有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大学校长、医生等社会贤达。在香港,马会的声望之高、形象之好,尽人皆知。香港各界名流都以成为马会会员引以为傲。
( 北京香港马会会所酒吧和会所正门口的铜马 )
“马会能赢得长期而普遍的尊敬,并不是因为它表面上拥有的‘财’或‘权’,而是因为它一直以来独特的‘非牟利’的运作形式。”公关经理陈怡杉说,“马会所有的收入,除了不到5%用做行政开支之外,其余没有一分钱进入个人腰包。马会没有股东,没有分红,所有盈余均悉数回馈社会、拨捐慈善。董事局的12位成员都是会籍几十年的马会会员,包括范徐丽泰等,均为义务任职,没有酬金。”过去10年,马会捐款已超过100亿港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慈善捐款机构之一,排名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相近。而经它建立的公共教育娱乐设施包括我们熟悉的香港科技大学、理工大学、维多利亚公园,以及作为香港旅游必到景点的海洋公园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赛马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贡献卓著。当时,马会斥资12亿港元建造了奥运会马术比赛以及残奥会马术比赛的场地,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赞誉为“奥运马术历史上的最佳典范”,赛后,香港马会还捐赠成立了“香港奥林匹克博物馆”。
也正因为香港马会更看重它所蕴含的这一重社会意义,所以“财富”并不是加入马会的唯一门槛。实际上,香港赛马会的入会费是25万港元,不是最贵的会籍却是最有门槛的俱乐部。申请程序却相当严格:要想加入马会,必须由一名遴选会员推荐,另一名遴选会员附议,才能使被推荐者的申请提交管理委员会。而在香港马会1.2万名会员中,有推荐资格的遴选会员只有200名。“每个月,我们的准许名额只有25人左右,而目前的申请者已经有八九千人,一般要等待两年。”香港马会主席陈祖泽曾经向媒体这样透露。马会会员,也成为一个有强烈身份意义的符号,不仅仅意味着会员有能力支付会费,更是对其财务状况和身份背景的认可。
经过百年发展,香港马会会所可以称之为亚洲顶尖的私人会所之一。北京会所,是香港马会在香港之外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会所。这对香港马会这所“百年老店”来说,无疑是一个颇具战略意义的举动。2004年,马会高层曾做过一次统计,发现75%的会员在一年内至少往返香港和北京6次,所以在北京建会所这一决策的背后,最初也基于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需要。
( 600万香港居民中,有200多万“马迷”。图为跑马地马场的一场赛事
)
马会最终在金宝街7号地拿到了一份为期20年的租约,并在2008年4月10日正式开张。从打地基到装修完毕,整个会所耗资超过9亿元人民币,这个投资据说可以足够造3个五星级酒店。但走进会所,却丝毫感觉不到那种压迫感的奢华,它的品质与格调全都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指着会所公共区域走廊用的大理石,公共关系经理陈怡杉介绍说:这是从土耳其专程空运而来,是品质最好的货色,光是等着这批上乘的大理石地面,就等了3个月。
但是北京会所自诞生之始,也显然面临着这样一个身份上的尴尬:在香港本土的马会会所是以强大的赛马文化和实实在在的赛马经济为基础的,而到了北京,这一切变成了遥远而模糊的背景,即便会所里的每一处设计都煞费苦心地体现出“马”这一符号。陈怡杉也坦承,初期她们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马会?有马吗?在顺义吧?”
( 北京香港马会二楼的凯旋中餐厅
)
当北京第一家俱乐部——长安俱乐部于1992年破土动工的时候,“俱乐部”或“会所”对北京而言,还是个很陌生的字眼。而今,曾经拥有的神秘面纱早已被卸下。除了京城俱乐部、长安俱乐部、北京中国会以及北京美洲俱乐部等“老牌”传统的俱乐部,江南会、兰会所等另一种类型的私人会所也悄然兴起。没有赛马的北京香港马会会所,将以什么样的精神内涵,树立起自己的招牌?
“会所已经由最初为相同社会层次的人所特设的排他性的社交场所,延伸为一种文化,象征着一个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香港马会经过百年发展,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非常希望把这种会所文化带到大陆。”王樯说。马会的文化,是尊重社会规范,注重回馈社会。“我们是同样的一群人,请您也和我们一样。”会所中无声地洋溢着这种充满了自豪与尊贵感的规则意识。
在当今社会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获得尊敬有时比获得财富更为不易。在入会上,北京会所仍然沿袭了一贯的严苛制度。“会员们更在意的,是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经过最初的财务和背景了解,马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进行择友筛选。王樯说,在一些俱乐部或会所,有的会员加入的动机并不那么单纯,是在为寻找商业机会或商业伙伴。“在这个圈子里的人比较单纯,不会把心思放在‘钓’别人身上,也不必戒备被别人‘钓’到。”王樯笑着打了个比方。
在选择会员上,北京会所继续秉持了“对社会有贡献、有承担、品格正直”的标准。在陈怡杉看来,会员的素质决定会所的命运。正因为此,马会对会员的选择和考核相对严格且复杂。许多会所为扩大影响力,都免费赠送会籍给知名人士,但马会却从未如此,也拒绝转让,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其“血统”的纯正。
因为其非牟利的经营方式、关注慈善事业,所以马会在香港也倍受尊敬。而北京会所也继续发扬马会倡导的慈善、回馈社会的理念。陈怡杉介绍说,会所每一年都会举行慈善晚宴,小型的慈善捐赠活动更是会不定期举行。这些举动也赢得了会员们的高度认可。
“我们的会员也许并不是最富有的,但都是真正有内涵、有品位的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不追求肤浅的享乐或奢华生活,在拥有一定的社会财富之后,更注重如何提升自己,对社会有所回报。”陈怡杉对马会会所的会员状况表示相当满意。
在很多会员眼里,这里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王樯透露,多个大的商业合并计划就是在马会的茶桌上谈笑间完成的。她也相信未来这里成为国内市场重大经济行为发生地的概率会越来越高。
王樯将会员在会所内的活动描述为“身份等同人之间的相互对话”。她很敏锐地观察到,不少会员一进到会所,也立即卸下外在的身份符号,整个人也显得很放松。不仅如此,所有的会员也都是平等的,无论是习惯了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大亨,还是政界中的权势人物都必须遵守会所内的各种规定。如果唐英年不是以政务司司长的身份出现在会所,也要排队吃饭。马会有90个房间,但并没有总统套间或豪华房,每个房间都设置得一样,这也是要体现会员平等的理念。所以90间客房每间面积大小相等,格局相同,也都有一面大窗朝向花园。
“中国成功阶层的兴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行为方式、社会交往上面,他们也正处于一个渐渐成熟的阶段。”王樯说。香港马会是一个正确生长了125年的样本,地理距离上讲,又离内地不太远。“它的一些经验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我们就可以借鉴过来。有幸的是,作为见证者我们已经目睹了这个阶层人士行为的很多变化,我相信,我们还将在会所里继续见证这个阶层更深层次的变化。”
会所的发展是与一个阶层的趣味密不可分的。尽管私人会所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但相比于欧洲、美国,这段历程仍然过于短暂。但北京香港马会会所有自信走在国际化俱乐部的前端。自开业至今,会所经过两年时间就将马会的品牌成功扎根于精英社圈中,树立了其高贵而对社会富有责任感的社交会所形象。未来,它也必定成为上流人士的一种潮流。对此,两周岁的北京会所和125年的香港马会均信心十足。■
(文 / 李乔) 香港马会阶层转型马会香港见证中国北京马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