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梦游商业仙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蒂姆·波顿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迷恋到了狂热的地步。他童年时代的偶像是美国演员文森特·普莱斯(Vincent Price),因为普莱斯曾在舞台剧中扮演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并演了大量的惊悚片。后来,他为普莱斯拍了一部短片《普莱斯》,由普莱斯念旁白,并请他在其哥特风格的影片《剪刀手爱德华》中扮演发明家。娶了个英国女演员做老婆的波顿尤其痴迷维多利亚时代的颓废美,这从他选病恹恹的强尼·德普做御用男主演就可以看出一二。他翻拍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代表作《爱丽丝梦游仙境》,也不奇怪。
说起来,波顿和爱丽丝早有瓜葛。波顿在伦敦的办公室曾是维多利亚时期名画家约翰·坦尼(John Tennie)的旧居,后来坦尼又将房子作为遗产给了另一著名插图画家阿瑟·拉克汉姆(Arthur Rackham)。二位都曾为刘易斯·卡罗尔的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画过插图,风格迥异,却都是各自的代表作。特别是坦尼的插图,定格了爱丽丝、疯帽子等角色的形象。波顿拍摄“爱丽丝”参考了二位画家的插图,他的电影一贯追求形式感,此番有评论说他将形式大于内容做到了极致,画面和角色造型、服装美得令故事情节更显苍白。这其中不乏画家们做出的贡献。
波顿版电影和画家们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将维多利亚时代的小姑娘爱丽丝塑造成了2010年春天最有商业号召力的虚拟时尚偶像、时尚工业的印钞机。爱丽丝虽是虚拟人物,却有明确形象:金发,穿蓝色齐膝短裙和围裙。卡罗尔自己为《爱丽丝梦游仙境》画过插图,但画得非常简单,几乎看不出服饰细节。这一装扮是约翰·坦尼最早为爱丽丝定下的,只不过是黑白两色。照相凸版印刷技术诞生后,有了彩色插图,爱丽丝穿上了蓝色、黄色或红色的裙子,围裙是白色的,有时带粉红的荷叶边。她还穿纯色或条纹长筒袜,黑色偏带玛丽珍皮鞋。1951年,迪斯尼拍摄的动画片将其穿着确定为蓝裙子和白围裙。波顿对原著做了很大的改动,爱丽丝不是未满10岁的小女孩,长成了19岁的少女。影片的服装设计是柯琳·阿特伍德(Colleen Atwood),她曾8次获奥斯卡最佳服装奖提名,凭借《芝加哥》、《艺伎回忆录》两次获奥斯卡最佳服装奖。她与蒂姆·波顿、强尼·德普在《剪刀手爱德华》、《埃德·伍德》、《理发师陶德》、《断头谷》中合作过多次。阿特伍德让爱丽丝仍然穿蓝裙出场,出于年龄考虑,没让她穿围裙。
很多电影都对时尚工业起到了重要影响,“爱丽丝”与以往电影不同,它的优势在于大小通吃。以19岁的爱丽丝为缪斯设计服饰,9~59岁的女性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件。正如意大利皮具品牌弗拉(Furla)总裁所说:“爱丽丝体现出现代女性的心理需求,既要老练世故又要耍点任性,既要女人味十足又想扮回小萝丽。”
人类有怀旧的习惯,电影和时尚带领人们追忆逝水年华。它们都是魔幻工业,负责帮人制造梦想,让人忘却现实生活尤其经济衰落时期的乏味烦闷。无论童话还是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制造了超现实主义的怀旧情绪,在电影上映之前,爱丽丝已经进入了时装工业。
( Tom Binns推出的“爱丽丝”主题珠宝 )
2008、2009年,重要时装杂志上刊出了“爱丽丝梦游仙境”风格的时装大片,女模特儿们穿着印花蓬蓬裙抱着火烈鸟、白兔摆姿势。去年电影刚刚杀青,唐娜泰勒·范思哲立刻宣布,她的蜡笔色2010春夏新款长裙,灵感正来自于爱丽丝。年底,美国设计师扎克·普森(Zac Posen)推出主题为“刘易斯·卡罗尔遇见派罗玛·毕加索”的2010秋冬服装系列。
进入2010年后,迪斯尼和各品牌纷纷发出“爱丽斯”通告。迪斯尼力推美国华裔设计师Sue Wong根据影片主要角色爱丽丝、红皇后、白皇后、白兔设计的高端时装。迪斯尼突出Sue Wong学艺术出身,没有受过专业时装设计训练,但她热爱好莱坞电影文化,素以玛琳·黛德丽、嘉宝等明星为时尚缪斯,设计的服装带有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那股优雅调调。Sue Wong的时装最便宜的300多美元一件,年轻人买不起,可以上街头平价服装店优衣库去买爱丽丝棉T恤。
( 英国设计师尼古拉斯·柯克伍德以“爱丽丝”为主题的高跟鞋 )
接着,日本玩具巨头Medicom,化妆品牌OPI、Urban Decay、Paul & Joe推出爱丽丝主题玩偶、彩妆、指甲油。施华洛世奇推出17件相关水晶饰品,每一件上有一个兔子洞里的角色。电影首映后,立刻露出消息说,片中爱丽丝戴了条玫瑰金项链,圆形的项链坠上有只麻雀,也出自该品牌。英国设计师斯泰拉·麦卡特尼设计了项链和手链,用树脂玻璃和人造水晶制作,链子上还有兔子、帽子、扑克的黑桃梅花等图形,饰品在电影首映那天全面发售。珠宝品牌Tom Binns则推出6件高档首饰,有钥匙造型的手链,缀满红心的项链,价格在600~1000美元。同时,考虑到迪斯尼产品的特性,推出50美元起价的大众系列,以柴郡猫、茶会、花园为设计主题,镶施华洛世奇水晶、蕾丝花边。意大利高档皮具品牌Furla推出仙境图案的印花手袋,锁扣采用兔头造型。就连英国某品牌的茶叶盒上都印着穿蓝色连衣裙、白围裙的爱丽斯,她手端茶壶,壶上有“喝我呀”的字样。总之,电影中的每个角色、每个场景都被开发出相关产品,任何你能想到的时尚、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爱丽丝和她的伙伴们。
衍生产品的销售地点也有安排,Sue Wong、麦卡特尼等设计师以个人名义与迪斯尼合作,产品不能在其专营店销售,只能在高档商场出售。3家高档百货公司——巴黎春天百货、伦敦Selfridges、纽约Bloomingdale's布置出“爱丽丝梦游仙境”主题的橱窗。春天百货的橱窗以白色玫瑰堆砌的兔子、巴士大小的书、黑色城堡、巨型茶壶做背景,服装则特邀克里斯托夫·凯恩、亚历山大·麦克奎恩、伊夫·圣洛朗、玛尼莎·阿罗拉等大牌名师每人为“爱丽丝”设计一件裙装,穿在挂着兔子面具的木模特身上。橱窗展出期间,遇上英国设计师麦克奎恩自杀谢世,又为电影和商品制造了感慨。
( Furla推出的“爱丽丝”印花手袋 )
疯帽子的下午茶会是原著中的经典情节,伦敦Selfridges百货便将5个橱窗布置成茶会的场景。Selfridges原本开辟了一个概念性质的店中店,专售世界各地的稀奇古怪商品,也应景改名为“爱丽丝梦游仙室”,专门出售爱丽丝题材的服饰。“仙室”开幕当晚,商场在此举办派对,由名叫“爱丽丝”的新晋时装和布料设计师爱丽丝·泰普利主持。派对入口布置成兔子洞,室内的天花板和地板是西洋跳棋棋盘图案,挂有天鹅绒窗帘,立着让人晕头转向的哈哈镜。Selfridges创意部总监说:“爱丽丝既合大众的趣味,也能应用在时尚业。刘易斯·卡罗尔为‘幻境’做了最精彩的描述,蒂姆·波顿的改编则让它有了巨大的影响力。根据这个主题几乎可以开发出涵盖所有领域的产品。”就这样,到电影上映之时,爱丽斯商品已经铺天盖地。
品牌顾问公司Interbrand伦敦分公司的执行董事格雷厄姆·黑尔斯(Graham Hales)认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时尚号召力是巨大的,它让电影和时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电影诞生100多年来,不断地制造出一波一波的时尚潮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斜裁丝质长裙和皮草披肩,40年代瘦窄的制服式外套配及膝短裙的箱式套装,50年代的芭蕾式皮鞋、A字裙、手套,60年代的贝雷帽、小方巾、牛仔装,70年代的嬉皮和摇滚风格,80年代的垫肩、大花卷发,90年代的中性风格,时尚史被定格在一张张电影胶片中。正是认识到时装业与电影工业密不可分的关系,1948年之后,奥斯卡才要每年给服装设计师发一个小金人。
( Urban Decay推出的“爱丽丝”眼影套装礼盒 )
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乔治·阿玛尼为首的设计师才认识到电影是最强势的媒体。20多年前的阿玛尼还没有名气,但当时已经很红了的理查·基尔在电影《美国舞男》中穿了套阿玛尼的西装,一下子让他名声大噪。好莱坞的商业大片机制让一部电影有了全球数亿的观众,观众被关在黑屋子里,一关就是两个钟头,除了大银幕,什么都看不见,人物所穿的服装对观众的影响是强制性的,也就产生了最霸道的市场推广效果。此后,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品牌选择电影作为他们作品发布的媒介,时尚越来越娱乐化。相应的,电影也成为商品的灵感源泉。伦敦有家眼镜店,名为Onspec.ontic,专门重新设计电影角色戴过的眼镜,《洛丽塔》中洛丽塔戴的心形粉红边框太阳镜,《蒂凡妮的早餐》中奥黛丽·赫本的宽边椭圆眼镜,《黑客帝国》基努·里维斯的无框墨镜,在店里都能找到,商品数量超过4万副。要说最好的商品发布秀场,四大时装周、商品展销会哪个也比不上电影。■
关于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
( 施华洛世奇推出的“爱丽丝”水晶饰品 )
《爱丽丝梦游仙境》一书出版于1865年,1903年第一次被改编为电影,片长9分钟。此后21次被搬上银幕,波顿的是第23个版本。主流电影因为针对的是普通观众群,必须考虑电影分级问题,所以改编时非常注重忠实于原著,情节围绕《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续篇《镜中奇遇》进行,尽量避开学者们从角色中挖掘出的复杂隐喻,而是通过全明星阵容着力塑造那些古怪的角色。明星阵容最强大的是1933年的派拉蒙版本,编剧是约瑟夫·曼凯维奇(Joseph L Mankiewicz),大设计师威廉·卡梅隆·曼泽斯(William Cameron Menzies)做美术设计,加利·格兰特演假海龟,贾利·库柏扮演白骑士。
20世纪40年代,沃尔特·迪斯尼打算新拍《爱丽丝梦游仙境》,请奥尔德斯·赫胥黎改编剧本。写作期间,好莱坞发生罢工,赫胥黎23岁的儿子被迪斯尼雇佣的反工会打手打伤,他表态支持罢工,即被解雇。拍摄流产,迪斯尼只好改而制作了一部十分美国化的卡通片,于1951年上演,完全败在英法1949年合拍的同名电影之下。1972年,英国拍摄了音乐剧版本的《爱丽丝漫游仙境》,演员阵容雄厚,迈克尔·杰斯顿扮演刘易斯·卡罗尔,彼得·塞勒斯扮演三月的野兔,但片中毫无特色的歌舞让整部影片品位不高。蒂姆·波顿版本的“爱丽丝”由好莱坞著名儿童剧编剧琳达·沃尔夫顿(Linda Woolverton)执笔,她的作品有《狮子王》、《花木兰》、舞台剧《美女与野兽》。
( Sue Wong为《爱丽丝梦游仙境》设计的服装
)
“爱丽丝”一书如同《圣经》,学者们从中看出无穷奥秘。像美国著名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在“二战”后重访欧洲的游记《导游书以外的欧洲》(Europe Without Baedeker)中评论的,爱丽丝代表了势利、傲慢、难以言喻、摆出屈尊俯就模样的英国上流阶层,她的冒险不过是帝国探险家的行为。普通读者比较认可美国科普大家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所著《注解本爱丽丝》,电影人喜欢根据学者的研究拍摄衍生电影,从各个角度挖掘“爱丽丝”背后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加文·米勒(Gavin Millar)1985年的作品《梦童》(Dreamchild)。影片讲述利德尔家的大女儿爱丽丝(《爱丽丝梦游仙境》主人公爱丽丝的原型)在1932年前往纽约代替卡罗尔去领一个奖,途中对她和卡罗尔交往的点滴回忆。还有些衍生电影则完全看不到“爱丽丝”,比如沃卓斯基的《黑客帝国》、雅克·里维特的《塞琳娜和朱莉去远航》、伍迪·艾伦的《爱丽丝》、尼尔·乔丹的《水中仙》,但导演们都说他们借用了刘易斯·卡罗尔的典故,片中人物都像爱丽丝一样经历了自我身份的认知过程。
乔纳森·米勒(Jonathan Miller)1966年为BBC拍摄的电影版学术性最强。这部黑白片除了著名演员彼得·塞勒斯出演,观赏性不强,但制作考究、严谨,参考了维多利亚时代摄影家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的黑白作品。卡梅隆被誉为“英国摄影之母”,她为爱丽丝·利德尔拍的肖像堪称维多利亚时期的人像代表作。如果想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服饰、饮食,甚至精神病学,倒不妨看看此片。■
( 导演蒂姆·波顿与女主角米娅·华希科沃斯卡在拍摄现场
)(文 / 李孟苏) 梦游商业爱丽丝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