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灯下的玉米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杨不过)
<p "="">仿佛一片广阔无人而萧瑟肃然的玉米地,只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并没有玉米那样甜蜜、安静、金黄不语。他们身着制服般的黑色或灰色西装,只有颈后的标签悄然无声但异常骄傲地将人群隔成几个部分。前三排代表了这个金色大厅的掌控者——秃顶与啤酒肚,明显的庸俗或好色,这些对富人的陈旧描述都过时了。客观地说,富人中的男人们,以外表或风度而言,至少不低于大街上所有男人的平均值。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发达者,对待身上每一分赘肉的严苛跟看财务报表时的严肃,大概是一回事。另外一些人,当天然的相貌缺憾难以用自律或苛刻弥补之时,矮小的个头或不规则形状的面孔也能放射出足以令人低头的肃杀之气。
而玉米地的中段则被更多样化的人群占领。他们来自大小银行、基金公司、IT企业、知名外企、保险公司、房地产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律师行。这部分的女性数目显著增加,因此服装更有看头。少数胸怀大志的女性将其野心完全披挂于身——往往在这一片地域才会出现身着香奈儿套装和拎爱马仕包,或者在冬天露出整个后背的人。用力过度便不那么自然,离得很远几乎都能感觉到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幽怨之气。他们不断想向前排靠拢,却又被自卑与不屑混杂的无形力量钉牢在原地。一半人觉得身边的人不足为谋,另一半——稍稍踮了踮脚才混进这片田地的人,则显得喜滋滋的。
至于后排,尽管同在金色大厅水晶灯照耀之下,却更像个繁杂热闹的市场。网站经理、会所公关、头衔各异但性质相同的广告经理,以及专业开会的闲人。他们的名片消耗量最大,构成了这个大厅中最不环保的群体,一边努力将名片塞到别人手中,一边在失望中悄悄扔掉90%的收获。他们与前二者相比堪称散发着波希米亚之风的自由主义者,以一种奇异的方式表示着对这个物质世界的反抗,有人身着完全不合身量的彩色荧光西服,有人穿着鞋跟已歪向一边的过膝长靴,或者Balmain式的耸肩上衣,完全是今年冬天最流行的款式。但势利而刻薄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们来自这个城市边缘的批发市场,最高贵的出身也不过是所谓的外贸商店,衣服上的线头或歪了的缝线如同主人化妆的眼线一般,无奈地宣布她本人尽管使尽全身力气,但依然被这个群体宣布终身禁入。
这个素有盛名的企业家大会每年都在同一个金色大厅举行。前三排的人换了又换,后排却永恒如一——也许他们的面孔变得更快,但从来没有人关心这个,老人退去,新人亮出闪闪的妆面和折缝整齐的西裤,以为自己进入了南非巨大的钻石矿,即将开始一场物质丰裕的狂欢,大佬们随便跷动一下小指,就足以如喷射机般将其送上云端。■ 玉米地金色大厅水晶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