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之欲出的空天转型 ——1999到2009中国空军10年发展解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蔡伟)

呼之欲出的空天转型 ——1999到2009中国空军10年发展解析0( 7月23日,沈阳军区洮南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举行“和平使命2009”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中俄双方参演兵力达2000多人 )

从飞豹到歼-10: 迈入第三代战斗机时代

2009年8月,空军华北某机场。放眼望去,停机坪上停放着机体庞大的某型国产重型战斗机。10年前,此型战斗机的原型参加了当年的国庆阅兵,那还是完全由外国引进的中国空军第一种第三代战斗机。而这个部队装备的另一种战斗机歼-10目前正在执行作战训练任务。10年前的国庆空中阅兵,国产飞豹战斗机是当时的空中明星。但毋庸置疑,2009年空中阅兵的明星绝对是歼-10战斗机。原因很简单,歼-10是完全由我国自行研制并生产的第一种第三代战斗机。

1999年空中阅兵梯队其实还有歼-8某型空中受油战斗机、轰油-6空中加油机这样的新装备。但“飞豹”当时之所以引发舆论的强烈关注,正因为它完全由中国独立研制。徐勇凌告诉我,其实当时许多更先进的作战飞机正处于研发和逐步装备过程中,所以未能参加1999年阅兵。国庆50周年之前的1998年3月23日,歼-10战斗机刚刚成功完成首飞,它直到2006年才最终解密,但其立项其实在80年代初期就已确定。

徐勇凌是空军某部副参谋长,也曾是歼-10战斗机的首席试飞员之一。他说,1999年之前,空军虽然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战斗机,但毕竟数量有限。阅兵中出现的歼-8某型战斗机在1999年之前加装了空中受油系统,使中国空军首次具备空中加油能力,扩大了飞行作战距离。但从平台看,歼-8仍是第二代战斗机。飞豹战斗机使中国空军第一次具备了远距离的空中对地、对海打击能力,但当时的型号、性能远远无法与今天的相比。与1984年国庆大阅兵相比,1999年的空军装备的确有了很大进步,但从整体上看,当时中国空军的主体仍然是第二代战斗机。歼-10虽然在1998年首飞,但直到2004年才最终定型。中国空军迈入第三代战斗机时代,其实是在1999年后的10年。

相比之下,美国空军在1969年就已经开始立项,研制第三代战斗机F-16和F-15。那时中国的国力,根本无暇他顾。徐勇凌说,第三代战斗机基本特点是拥有放宽静不安定性布局,四余度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玻璃化座舱,超视距空战。中国空军虽然在21世纪最近的10年才实现“三代战机”的梦想,但这个梦想的发端则要早得多。从1983年至今,经历了1984年和1999年两次国庆阅兵。歼-10虽然早早定下研制目标,但徐勇凌说,当时国内的航空研制基础比较薄弱,歼-10的研制条件尚不完全具备。比如,现代数字化航空电子系统是西方人发明的,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学习引进,更需要自主创新。歼-10的设计理念和气动布局则参照了西方当时最先进的设计理念。虽然很多技术理念还是学自西方,但徐勇凌说,歼-10仍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骄傲,因为它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尤其是歼-10的飞行控制系统,被公认为“设计完备,性能卓越”。

呼之欲出的空天转型 ——1999到2009中国空军10年发展解析1( 空军某部副参谋长徐勇凌 )

空军航空兵某师部队长对我解释了这种先进飞行控制系统带来的不同操纵效果。第一、二代战斗机以及苏-27战斗机由于通过机械或者模拟系统操纵飞行,飞行员能很直接感受飞机操纵杆上的受力变化,飞行动作响应较慢。而拥有数字式四余度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歼-10战斗机,飞行员对操纵杆施加的每一个动作,其实都是通过计算机来控制的。无论飞行动作如何剧烈,飞行员操纵无须费力,飞机的响应速度却精确敏捷。徐勇凌说,由于飞行控制系统属于非常尖端高难度的技术,国外第三代战斗机在研制过程中,都发生过因为操作系统事故导致的飞机坠毁。美国B-2隐形轰炸机就曾发生过因为操作系统一个通道进水,导致飞机电路短路致使坠机。在长达十几年的研制和试飞定型过程中,歼-10虽然遇到过很多问题,但却从来没发生过坠机。

徐勇凌和许多飞行员都表示,歼-10的操纵和作战性能,已经与此前他们驾驶的国产战机拥有脱胎换骨的改变。在航电和武器系统方面,甚至超过了国外某些第三代战机。这个成就是近20年来空军和航空工业着力发展的成绩。

呼之欲出的空天转型 ——1999到2009中国空军10年发展解析2( 轰-6H中型轰炸机 )

徐勇凌认为,歼-10之所以能按时装备部队,关键是研制中采用了“举国之力”。在他看来,航空工业特别是发动机工业,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命脉之一。它的发展不但离不开一国的整体实力,也必须依靠举国之力才能完成。“歼-10看似错过了两次阅兵,但显示了中央决策的大智慧和决心。国家对于提升空军战斗力的决心不但非常正确,也非常坚定。”歼-10终于越过飞豹,让中国空军彻底进入第三代战斗机时代。

从空中加油到远海空中加油:中国空军的力量倍增器

呼之欲出的空天转型 ——1999到2009中国空军10年发展解析3( 歼-7E轻型战斗机 )

然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空军,拥有一种新装备与真正形成实战能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这种区别就好比阅兵和作战,前者自然有某种程度的威慑力,但后者才是一支部队真正存在的价值。7月25日,广州军区空军某部的歼-10战斗机在南海上空演练了远海空中加油训练。相比歼-10战斗机即将参加的共和国60周年空中阅兵,这个消息更具进一步解读的价值。

1999年国庆阅兵时,已经有空军空中加油机和具有空中受油能力的歼-8某型战斗机受阅。这其实是飞豹之外,当时中国空军作战能力提升的又一个重大亮点。徐勇凌指出,10年前空军最大软肋之一,在于大量装备的二代战机航程太短。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家利益空军的不断拓展,这些“腿短”的战斗机早已不能满足未来作战需求,甚至不足以有效保卫国土。而空中加油正是延伸空军作战领域极为关键的一项技术。

呼之欲出的空天转型 ——1999到2009中国空军10年发展解析4( 苏-27型重型制空战斗机 )

“中国空军空中加油能力的实现其实也是在1999年之前。”徐勇凌本人是歼-10战斗机实现空中加油的第一人,掌握这项技术对于空军具有非凡的价值。在笔记本电脑上,徐勇凌展示了他驾驶歼-10战斗机进行空中加油试验的镜头。战斗机缓缓接近从轰油-6加油机尾部垂下的加油管,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加油机的机体显得越来越庞大。伞状加油管尾套在强烈的气流中抖动。徐勇凌操纵战斗机缓慢而精确地将机头右侧的加油锥对准尾套,在高速中实现对接。徐勇凌说,空中加油的难度在于,加受油机的时速高达数百公里,却要在空中保持相对静止。但如此高的速度中,没有动力的加油套管却难以保持稳定。飞行员受油时与加油机不过几米到十几米的距离,一边要避免和加油机发生致命碰撞,同时还要在有限时间内,准确将加油管探入到空中加油套管,还要保持一定时间,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空中加油技术虽然在“二战”期间就已经被英国人发明,但长期都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封锁的关键技术。随着飞机性能的不断改进,空中加油技术也在改进。国外研制空中加油技术和作战训练中,先后摔掉了80多架飞机。徐勇凌说,中国自己的加油设备研制也经历过多次失败,充满艰辛。在一段录像中,记录的是徐勇凌驾驶伴飞战斗机拍摄队友进行空中加油试验的珍贵镜头。由于处于试验阶段的加油管设计存在问题,飞行员虽然成功将受油头插入加油尾锥,但强烈的气流颠簸导致加油管受力不均,战斗机上的加油头突然折断。加油管中急泄而出的航空煤油,在战机上方拉出一道长长的白烟……

呼之欲出的空天转型 ——1999到2009中国空军10年发展解析5( 轰油-6空中加油机 )

空中加油技术最终在1999年之前装备部队。不过如果说1999年阅兵展示的是空军具备了空中加油能力,那么10年后,空军第三代战斗机不少已经实现了空中加油能力,并已普遍转化为战斗力。今年7月25日空军歼-10战斗机在海域上空加油训练,则可以看做是空军战力的又一次提升。

在空军某部,空军专家宋心之对我解释了海上加油相对于陆上加油的困难。由于海上加油区天气难以预料。而远海加油对于飞行员也存在一定心理上的障碍。“打个比方,陆上加油不成功,可以找一个机场落地。如果是远海海域空中加油,飞行员有时可能只有一次机会。”由于已经装备更先进的设备,两种飞机在一定范围内就能够自动引导飞向加油空域。

呼之欲出的空天转型 ——1999到2009中国空军10年发展解析6( 歼-10表演机 )

这种能力的普遍实现,进一步延伸了飞行部队的作战范围。该部部队长对我说,3年前他的部队就完成了陆地上空的加油训练,但中国不只有陆上国土,而且,海洋利益对于未来中国会更加重要。远程作战能力,正是未来空军积极防御发展的方向。他们装备的第三代战斗机从自身航程就已经具备不加油巡航南海的能力,在实现海上空中加油后,战机的作战航程将更远,打击范围更广,也具有了更长时间的海上巡逻能力。

装备带来战术改变:从单机对抗到体系化作战

呼之欲出的空天转型 ——1999到2009中国空军10年发展解析7( 歼-11重型制空战斗机 )

从外形上看,1999年阅兵出现的歼-8某型战斗机与此前空军装备的歼-8型战斗机没什么两样。但这两种同平台战斗机的差距可不仅仅在于前者拥有更大的作战航程。歼-8某型战机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的战斗机。它让中国空军从目视空战进入到超视距空战时代,这是最容易被观阅人群忽略的核心。

二代战斗机的传统作战方式是,依靠地面指挥所的引导接敌,通过飞行员的操纵技术和飞机的气动性能决定空战胜负。自从超视距武器出现,“个人英雄主义”的传统空战迅速让位于雷达显示屏上的对决。“二战”中,空中主要战绩多数是所谓王牌飞行员实现的。当时击落飞机最多的德国飞行员哈特曼,一个人就击落了352架飞机;苏联的王牌飞行员阔日杜布是盟军中击落飞机数量最高的,达到80多架。但“二战”之后的局部战争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二战”时那样,能够击落几十架甚至上百架战机的王牌飞行员。对于这个原因,空军指挥学院教授陈洪认为,由于现代战机和航空武器日益先进,导致空军作战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第三代战斗机成倍提升的探测能力和攻击能力,能在对手还没发现时就提前发动攻击,即所谓“超视距空战”。科技观念的改变通常在装备研制之前,但作战方式的改变却通常在武器实际装备之后。歼-8某型飞机让中国空军在1999年初次迈入超视距空战门槛,而歼-10系列战机,则使中国空军在这方面的能力又前进了一步。

呼之欲出的空天转型 ——1999到2009中国空军10年发展解析8( 歼-10战斗机 )

徐勇凌说,世界空军的作战和训练主要有几个逐步提高的阶段:平台和轨迹界面,主要是训练飞行员操纵和驾驶飞机的能力;传感器界面,主要训练飞行员掌控航空电子设备的能力;武器界面,训练飞行员使用各种武器装备的能力;战场界面,训练飞行员在“体系作战环境”中的角色扮演和任务掌控能力。“10年前,我们部队的主要作战训练还集中在第一和第二个界面,现在,多数部队的飞行员已经能够做到第三个界面。”

跨代的技术提升,给空军带来的深层改变,是空军训练和作战模式的改变。徐勇凌所在的空军某部,正是空军探讨和摸索新战术的前沿部队。他解释了这一变革的内涵。“过去几十年,我们的训练主要以单机对抗为主,飞行员训练基本采用空中一对一的较量。近10年来,空军作战训练已经发展到体系化对抗,部队和部队之间,部队内部之间的对抗训练已经全部体系化。”所谓体系化对抗,是指除作战飞机之外,包括预警、通信、指挥等综合作战平台参与的对抗训练,日益突出实战、隐蔽和突然性。徐勇凌认为,空军目前在作战训练中需要更加强化的其实是第四个界面。

呼之欲出的空天转型 ——1999到2009中国空军10年发展解析9( 直-9型武装直升机 )

“现在我们部队训练,两个不同机场的机群起飞,根本没有任何事先安排和通知。双方通过空中各种预警、电子战平台和数据通信系统进行战场信息交换,完全摆脱了过去地面指挥空战的模式。我们的指挥平台开始转向空中。过去空战,僚机都是紧紧跟着长机,盯得越紧越好。现在我们的空中编队,飞机之间的距离甚至可以相互看不见。一旦发现敌情,各种信息平台通过数据链把各种战场信息传输给战斗机,飞机可以迅速抵达作战空域。可以说,很多对抗在没有看到对方飞机的时候,就已经分出了胜负。”空军航空兵某师部队长说,今天部队的对地攻击训练中,地面防空武器都处于开机状态。飞行员也不再是在单纯的空战环境中作战,还必须纳入到空地协同的作战模式。“今天的飞行员必须了解到整个作战体系,以及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让自己成为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孤胆英雄。同样,指挥员要动用的资源不仅是指挥塔台里的话筒,还包括整个信息平台和各种作战平台,以及联接这些平台的网络系统。”

空军战略转型:从单纯防空到攻防兼备

呼之欲出的空天转型 ——1999到2009中国空军10年发展解析10(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陈洪 )

随着第三代战斗机成规模列装,以防空歼击机为主的我国空军,逐步形成了由多用途战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为主体的空中攻防作战体系,中国空军终于开始摆脱几十年来战争配角的角色。这一转型,也彻底改变了空军的战略观。

中国空军几十年的战斗历程主要是一部防空史,然而世界空军自诞生之日,就是以攻击对方地面目标为目的的。“一般人概念中,空战是空军的主要任务,事实并非如此。”空军司令部原研究员董文先说,中国空军战略之所以长期局限于防空,和国力与敌我双方空中战略形势息息相关。

呼之欲出的空天转型 ——1999到2009中国空军10年发展解析11( 空军司令部原研究员董文先 )

从1949年空军初创到抗美援朝,中国空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装备了一批米格-15战斗机,和美国空军F-86战斗机性能基本相当。虽然两军飞机数量和飞行训练差距很大,但由于中国飞行员具备的铁血精神,空战结果起码在伯仲之间。这时中国空军的主要任务一是抗美援朝,一是准备解放台湾。“空军当时初建,还比较弱小,主要任务是为陆海军提供空中掩护。在朝鲜战场,空军的任务主要是保卫重要地面目标和交通线,所以防空几乎是空军当时唯一的任务。”董文先说,另一方面,当时空军飞机航程很短,战机只能在清川江以北活动。

在抗美援朝的同时,中国空军还从苏联采购了一批轰炸机和强击机。在解放江山岛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使用的基点主要还是掩护支援陆海军的登陆,“用当时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话说,空军要‘以地面部队的胜利为胜利’,这就决定了空军在当时三军中的配角和从属地位。与中国空军正好相反,朝鲜战争时,作为美参战军种的主力,美国空军的主要任务是攻击地面目标”。

上世纪6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大规模空中和地面战争的威胁给当时空军带来了双重使命。双重威胁促使空军装备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董文先说:“当时空军最多的时候有50个航空兵师,装备了几十个防空导弹营和大量的高射炮,空军装备的各种飞机数量超过数千架。这也是空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时期。”

规模虽然庞大,但作战思想仍然是“防”,“积极打击,严密防护”,强调的还是战略防御。于是装备的发展主要依靠歼击机,此外就是地空导弹和高射炮。当时对地的攻击任务,只有比例较低的强击机和轰炸机执行。中国空军飞机的主体,是庞大的歼-6机群。这种从苏联米格-19型战斗机仿制而来的战斗机一共生产了数千架之多,最后一架在2005年才从空军退役。董文先说,歼-6之所以生产这么多,还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战斗机代替。虽然中国航空工业部门研制成功了歼-7型战斗机,但歼-7研制和装备太慢,空军只能用数量弥补质量。与此相配套的,当年空军还建立了大量航校培养飞行员。

80年代的中国空军依旧沿用“注重防空”的作战方针。“这种作战思想也是没办法”,董文先认为,主要还是当时中国空军没有能力摆开架子和强敌在空中决战。

我询问某航空兵师部队长,既然该部队第三代战机和第一、二代战机实战对抗战绩悬殊,为何后两者还有存在的必要?他道出了中国空军必须要经历这一段历史过程的现实因素:“我们国家空域庞大,而第三代战斗机的价格极其昂贵。就连经费充裕的美国空军现在都已经大规模压缩第四代战斗机的数量,F-22猛禽从过去300多架的采购数量降低到183架。未来美国空军不但要继续改进使用F-16、F-15这样的战斗机,甚至少量F-4战斗机仍在使用。我们虽然有了第三代战斗机,但换装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没有第二代战斗机作为过渡,国土的防空空白谁来填补?”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空军和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差距很大。那时我们装备主要还是歼-6和歼-7,只有少量的歼-8,轰炸机的力量也很弱。中央军委果断决策,从国外陆续引进一批先进武器装备。这时候中国自己也在研制歼-10型战斗机。”

董文先说。1999年大阅兵展示的空军装备已比1984年神气得多,但海湾战争以后多次高技术局部战争,使我们仍然感到巨大的差距。歼-10的研制,可能使我们意识到,一个大国的空防最终只能依靠自己,否则,不会有真正的空中安全。 “伊拉克就是最好的例子,海湾战争时期,他们的装备有的比我们还要先进得多。”

从机械化时代迈入空天一体时代

从专守防空到攻防兼备,战略观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装备和训练上。空军必须拥有航程远,具有进攻能力的作战飞机和精确打击武器,但这还不是全部。这10年是世界空军从机械化时代转向信息时代、从大气层内作战向空天一体化作战转变的时代,中国空军也开始了这一转型。

信息化时代初期最重要的一个装备平台,就是空军预警机。由预警机为核心形成的作战体系,在近年来的历次战争中显示出超强的指挥和作战能力。

国外军事媒体猜测,中国的预警机已经研制成功,并有可能在国庆60周年阅兵中出现。然而在中国空军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奋进的10年中,世界空军已经开始进入空天一体的时代。在被美国人称为“高边疆”的外太空,显然也有中国的战略利益所在。

“20年前的海湾战争和10年前的科索沃战争已经是初级阶段的信息化战争。”空军指挥学院教授陈洪说。美国飞行员在南联盟空域作战时,甚至比南联盟的飞行员更熟悉他们的国土和空域,因为美国的军事卫星已经把该国所有的地形图输入到战机电脑中。2001年美国空袭阿富汗时,飞行员们表示,战斗比他们平时进行的红旗军事演习轻松得多。最近美国“捕食者”无人机通过美国本土万里之遥的指挥,在阿富汗通过导弹攻击塔利班目标,则已经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陈洪表示,美国空军这种综合了海、陆、空、天的全维空间诸军种联合作战中,关键还是天基平台,通俗的说法就是卫星。这已经算是初期的“空天战”。如果只是依靠预警机,在美国本土指挥“捕食者”无人机作战的形式无论如何实现不了。

依托天基信息进行的空天一体作战之所以会出现,最大的驱动力在于天基信息的“普及”。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使得美国空军战场范围空前扩大。在海外战争中出尽风头的爱国者导弹,幕后英雄实际上是天基预警系统。今天美军的通信、指挥、导航,甚至很多先进的弹药,都要依赖卫星的信息。

陈洪教授说,1991年海湾战争中,11个国家的空军共派出48架战机配合美军进行空袭作战。在38天的空袭中,多国部队(主要是美国空军)平均每天出动2500架次,而越南战争一天最多才出动960架次,也超过了朝鲜战争时期2100架次的频率。最多的一天,多国部队出动了3100多架次的空袭,没有一例空中误伤发生。

“据外电报道,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空中预警机,可以探测到600公里远的高空目标,可以同时掌握100多批空中目标,还可以引导30多批飞机进行拦截。南联盟空军和美军空中对抗0比12的失败,并不是说南联盟飞行员水平不行,而是它在和一个庞大的信息化体系对抗。南联盟战争的结果显示的,其实就是空天一体信息化体系作战的效能。”美军20年来的实战经验和显示出的作战规律,促使中国空军开始转型。《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的空军部分,体现了空军战略理论发展和基本思想。

中国空军目前已经具备了初级的空天一体作战能力。航空兵某部部队长对我说,以前老一代作战飞机的飞行员获得战场信息,主要通过地面指挥所。那时候战斗机航程短,基本在机场附近作战,通信指挥还能保证。现在空军战机航程远,数量多,空中信息变化极为迅速。地面指挥所不但在距离上保证不了,也无法有效指挥大机群联合作战。目前中国空军第三代战斗机可以获得多维度信息。“可以说,现在我们一架战斗机飞行员在战机显示器上获得的战场情况,比过去一个战区指挥员所能掌握的还要多,还要快。我们现在的战斗性能也摆脱过去单一空战能力,可以执行对空、对海、对地多样化作战任务。在多维度信息支持下,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战术编队。整个训练样式和战术完全改变。”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王明亮指出,这其实是中国空军初步进入信息化体系作战的门槛。而这个体系的构建,正是空军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也是未来中国空军需要继续加强的。

王明亮说,空军作战体系中,过去最受瞩目的战斗机和机载武器弹药,不过是作战平台终端。世界空军强国的作战体系网络,还必须包括战斗轰炸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电子战飞机、大型运输机。但随着科技的演进,世界空军强国已经将体系化作战空间从平流层延伸到临近空间和外太空。很显然,一架战斗机的雷达可以探测空中100多公里、地面几十公里的范围;一架先进预警机可以搜索半径400公里左右的空域,而卫星的探测距离则是一架预警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所有这些信息和作战平台通过预警侦察网、指挥控制网、武器控制网和基础通信网连接起来,成为空军未来作战的基础。而这些网络系统是需要长期持续投入的庞大工程。

接受采访的许多专家都表示,从某种意义上,现代战争,尤其是空中作战,已经是一场资源战争。这个资源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资源投入,还包括建立多维度信息资源体系,这无疑需要举国投入。对于空军而言,一方面必须要拥有空天一体作战的能力,同时也需要避免陷入另一种信息化军备竞赛。专家们指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可能是,有效整合当前的航天和航空资源。

美国人最早意识到空中力量和航天力量结合的效能。1959年美国就在《空军条令》中,把空中力量改为航空航天力量,此后又再次改为航天航空力量。两字次序的颠倒,充分体现出美国空军的战略方向。1984年美国空军再次提出,航天航空基本任务是打赢航空航天战争。中国的航天工业发展一直在世界前沿,是因为航天工业一直坚持举国体制。但在航天资源的使用上,空军各方专家都认为中美存在本质的不同。中国的航天资源更多用于战略层面,而美国空军运用航天资源早已进入到战役、战术层面。

美国电影《深入敌后》中,空袭南联盟的美军飞行员被击落后,美国空军立即调动卫星,搜索到飞行员的位置。在阿富汗的作战行动中,美军“捕食者”无人机在卫星网络的直接支持下,对塔利班发动战术导弹袭击。董文先说,美国空军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美国95%的航天资源都掌握在空军手中。

美国过去曾有战略空军司令部,掌控着战略轰炸机和地对地战略导弹,后来美国撤销战略空军,代之以“全球打击司令部”。与中国一个最重要的不同,美国空军拥有除了海基核武器外的全部核打击力量,包括空中的B-2、B-52战略轰炸机,以及500枚地对地战略导弹。简而言之,美国空军力量,相当于中国的空军加上二炮导弹部队,还拥有空基核武器。“中国空军要实现空天一体,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应该像世界强国空军一样建制自己的航天力量。这是美国已经走过的路,俄罗斯正在走的路,也是印度和韩国准备走的路。”董文先说,“印度政府早已经做出决定,将印度的军事航天资源编制在空军。印度空军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航天司令部。以色列空军虽然只有3万多人,但是它的反导弹系统和侦察卫星都是归空军建制和操控。未来的大国空军,必然是空天一体。”■

1999到2009年

从空军装备对比看空军10年发展

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的空中阅兵,受阅的空中编队混编了空、海、陆三军的歼击机、强击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加受油机、新型战斗机、武装直升机等7个机种17种机型。132架各类作战飞机组成10个梯队,全部编队长达75.637公里。这其中还不包括20架预备机。空中编队的主要新装备,包括最新改型的轰炸机,刚刚研制成功装备部队的空中加油机和能够空中加油的歼击机,以及最新改进的歼-7战斗机终极型号歼-7E。此外特别引人注目的,还包括从俄罗斯引进的中国当时唯一的第三代战斗机苏-27,以及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种战斗轰炸机歼轰-7“飞豹”。

10年过去,中国空军装备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第三代战斗机成为主战力量。并且苏式战斗机国产化改进后,和完全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歼-10战斗机形成了高低搭配。与此同时,空军装备从10年前的填补空白,开始初步形成综合作战体系。第三代战斗机和空中加油机、空中预警机、空中电子战飞行初步形成了体系化战斗力。这是10年来中国空军最大的进步,也是60周年阅兵的最大看点。

对比10年来两次大阅兵的空中装备,可清晰发现中国空军10年来的长足进步。

1999年国庆空中阅兵主要装备

轰-6H中型轰炸机

轰6本来是只能进行常规轰炸的中型轰炸机。1999年出现在国庆阅兵的轰-6H中型轰炸机则经过了现代化的改进,包括增加了惯性导航系统、GPS定位系统、导航信息处理机,可与轰炸瞄准系统交联,实施自动瞄准轰炸。尤其是该机装备了远程空射导弹,具备了精确打击能力。像美国的B52战斗机一样,利用老式平台实现了现代化的打击能力。

歼-7E轻型战斗机

作为米格-21型战斗机的终极改进型号,歼-7E在装备新型航空电子系统和空对空导弹的同时,已将二代战斗机的格斗能力发挥到极限。虽然中国已进入第三代战斗机时代,但广袤的国土以及第三代战斗机昂贵的价格,都需要歼-7E这类第二代战斗机发挥余热。

苏-27型重型制空战斗机

当中国空军在20世纪90年代遇到装备和需求瓶颈时,中央军委果断正确决策,从前苏联和俄罗斯陆续引进了苏-27战斗机。它成为中国空军拥有的第一种第三代战斗机,迅速缓解了中国空军的紧迫需要。如今苏-27的性能已经被中国空军更先进的歼-11和苏-30战斗机所超越。

2009年中国空军已经装备、可能参加阅兵的飞机

歼-11重型制空战斗机

歼-11是由中国在俄罗斯苏-27战斗机的基础上进行国产化,并进行了有关机载电子设备、武器设备改进升级的第三代重型制空战斗机。目前已经装备中国空军主力部队,其性能较引进的苏-27战斗机有更大的提升。

歼-10战斗机

歼-10战斗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种第三代轻型战斗机,它的研制成功表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在2006年解密后,歼-10已经开始迅速装备中国空军主力部队,和歼-11、苏-27等重型战斗机形成高低搭配。

直-9型武装直升机

从法国引进技术生产的直-9型直升机很早就实现了国产化,并且改进为多种不同功能的直升机。1999年阅兵中出现的武直-9型武装直升机,是中国第一种国产化的专用武装直升机。10年后,已有消息显示,中国空军研制成功了更加先进的专用攻击型直升机。

轰油-6空中加油机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空军实现了空中加油零的突破,1999年阅兵空中加油机便出现在阅兵机队中。目前中国空军已经开始更多地列装空中加油机,它是中国空军向“攻防兼备”空中作战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歼-10表演机

根据中国军方报道,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即将在国庆60周年中,将原来的第二代歼-7E轻型战斗机换装为最新的第三代歼-10战斗机,成为八一飞行表演队历史上第一种第三代表演机。研制生产该飞机的成都飞机研究所方面公开的消息表示,该所已经为歼-10表演机设计了新的涂装。 101999转型中国军情空天发展徐勇凌阅兵呼之欲出中国空军空军武器美国空军解析军事武器轰炸机第三代战斗机2009战斗机飞行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