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修彻底关大桥纪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陆晴)

( 7月31日,汶川彻底关大桥抢修人员 )

受伤的“生命线”

7月24日中午12点,王余和父亲王建章开上大货车从成都出发去茂县,给那里正在修建的水泥厂送货,他们一家在成都打工,攒钱买了辆货车自己跑活儿,以前他们知道“这边危险”,直到今年5月份彻底关大桥开通后,才开始往阿坝方向送货,两个多月已经跑了六七次。

过了都江堰一路堵车,晚上12点爷俩才卸完货,7月25日凌晨1点从茂县返回成都。由于24日213国道映秀路段发生了泥石流,导致道路堵塞,交管部门不得不实行单向通行,“回来的路上开得很慢”,所有车只能在等待中缓慢挪动。开到彻底关隧道时已接近5点,一出隧道,王余说他听到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他刚把头伸出去就看见右边山上的石头飞落下来激起火花,他条件反射地喊了句:“爸,快跑!”没等王建章踩完油门,“也就过了四五秒钟”,王余就觉得车从后面开始往下坠,父子俩连人带车一起掉了下去。醒来后,王余被附近几名轻伤员拉了出来,随即被送往汶川县医院。“三条肋骨骨折,肺被挤伤,到处都是伤。”王余向本刊记者细数身上这些伤时一脸无奈,更让他痛苦的是,短短几秒钟,父亲就不在了。

事发时,彻底关大桥桥面上停满了等候通过的车,有的已经等了近10个小时。大桥坍塌时,共有7辆车随之坠落,导致6人死亡,12人受伤。想起当天夜里返回前他们先在路边吃了饭,王余懊恼地说,要是不吃这顿饭或是多吃会儿,也就赶不上事故了。

今年4月中旬以后,四川进入震后的首个雨季,7月份以来连续暴雨。汶川国土资源局的尚贤明向本刊记者介绍说,汶川处于干旱河谷地带,去年的地震使得两旁山体的土石松动,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增加,“比以前频繁得多”。

( 7月31日,都汶公路213国道,抢险队员在路旁山腰上设置防护网  )

都汶路映秀指挥部的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受多日暴雨冲刷,彻底关大桥右侧山体高位危岩发生大面积崩塌,落差达500米,崩塌滑坡体总方量超过1万立方米。其中一块击垮彻底关大桥的巨石约50立方米,经估算重达130吨,从高山上滚下撞折了彻底关大桥汶川岸8号桥墩,导致第8跨、第9跨长约60米的桥面整体坍塌。四川省公路设计院的专家告诉本刊记者:“130吨的巨石从500米的高山上滚落下来,以这样的速度瞬间撞击,再坚固的桥墩都无法抵挡。”

据汶川县公路管理局局长王永新向本刊记者介绍,彻底关大桥全长350米左右,桥面净宽18米左右,跨越岷江,属于213国道的一段。

抢修彻底关大桥纪实2( 7月25日拍摄的彻底关大桥事故现场 )

213国道从成都至九寨,途经都江堰、映秀镇到达汶川,这是从成都进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必经之路,被称作阿坝州重建的生命线,承载着地震后阿坝州所有重建物资的输送使命,日车流量达万辆。这也是最近的一条路,从成都到汶川148公里,一旦无法通行,需要绕行800多公里。

王永新告诉本刊记者,去年地震后213国道映秀至汶川的道路全部损毁,四川路桥集团架设了应急过江钢桥临时替代在地震中坍塌的彻底关大桥。直到今年5月12日,彻底关大桥才恢复使用。

抢修彻底关大桥纪实3( 7月31日,汶川县双河市场。由于大桥垮塌交通中断,平武菜农被堵在路上两天两夜,许多新鲜蔬菜运入县城后不得不被低价销售 )

彻底关大桥的再次断裂并没有使汶川第二次成为“孤城”,为保证从成都到汶川和整个阿坝州的物资运输,经过近7小时的努力,抢险人员借助上游两公里处的太平驿电站蓄水大坝,于25日13时抢修出了一条临时便道,来往车辆需要向上绕行300米再回到原路。据汶川客运站安全科负责人介绍,临时便道仅限9人以下小型客车限速通过,而且分时单向行驶。本刊记者于29日从成都进入汶川用了近6个小时,而正常行驶时间是两个小时。

“不确定”的生活

抢修彻底关大桥纪实4( 汶川县城,依山而建的新住宅楼 )

彻底关大桥的坍塌,直接受影响的就是正在重建中的地震灾区。

59岁的杨兴富是桑坪菜市场的“卖菜大户”,彻底关大桥坍塌后的第七天,记者看到他菜摊上的莴笋、洋白菜都蔫了。“车通的时候每天去成都拉菜,那时菜价就便宜些,没通车的时候就保证不了了,外地的根本进不来。”杨兴富说。

汶川、理县、茂县地区处于川西北高原,昼夜温差大,十几二十年来一直种植反季节性蔬菜,本地只有大白菜、洋白菜和萝卜,菌类、苦瓜、青椒等其他都要从外面进。“冬瓜以前就是六七角一斤,现在要一块钱;姜和蒜涨得特别快,以前零售价2元/斤,现在批发都要2.5元/斤。”

卖猪肉的杨大姐说地震把猪都砸死了,也没有养猪的地方了,猪肉也得从外面运进来,“就这几天已经从8.5元涨到11.5元了”。

实际上,不仅是物价的变化,地震灾区居民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震后的地质灾害影响几乎涉及人们生活和救灾重建的各个方面。汶川县委副书记张通荣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本刊记者:“我们这边主要是山体崩塌、山洪、泥石流这三种形式的次生灾害,地震以前就发生过一些,地震之后灾害更频繁了,而且加剧了生活的不确定性,一场泥石流或者一块大石头掉下来,一下子就把所有的计划都打破,无法按既定工期推进,严重影响重建全局。”

在汶川的几天里,本刊记者经历了几次停水停电,有时甚至一天内就断水几次,汶川家政公司经理陈德洪说,这样的情况以前没有发生过,就是开始重建才有的。“山区的情况就是这样。”张通荣告诉本刊记者,“水电都是分布在山脚下或山体上,遇到次生灾害,就会导致输电线路、水管还有通信线路断裂,导致全线交通中断、供电供水中断、信号中断。次生灾害的关联性很强,相伴而生,不仅破坏土地,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程度要厉害得多。”

“像这次彻底关大桥坍塌,不仅对老百姓出行、生活物资及救灾物资的保障都有影响,还对老百姓刚竖立起来的信心有所打击,他们觉得5月份路刚通畅了,运行两个月又断了,就没有安全感。”

然而出乎本刊记者意料的是,在汶川采访过的大部分居民并不认为这次事故对生活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对于震后地质灾害给生活带来的这种“不确定”,多数人也都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很多人都说了这样一句话:“地震之后想开了,管他呢,经历了那么大的事儿,这些事儿都不算什么了。”

本刊记者看到,汶川县城现在就像一个大工地,装满沙土的大卡车鸣着超高分贝的喇叭呼啸而过,整个县城里暴土扬尘,但丝毫不影响居民脸上洋溢的“安逸”。

师公秀坐在自家小卖部门口微笑着看着来往扬着沙的大卡车,“重建之后外面的人来得多了,生意好做多了”。一家没有室内卫生间的旅馆的服务员小陈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不抬眼皮地招呼客人,“房都被广东人包了,最低两百二”。一到傍晚,县城中心一块不算大的空地被跳集体舞的妇女挤得满满的,而县城内随处可见几岁的孩子玩着时下流行的“金刚板”。

“一切为了重建”

四川路桥大桥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一般而言,抢通断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重新浇注桥墩再次架桥,或铺筑新路堤代替断桥。对于彻底关大桥来说,选择前者需要至少3个月时间。

3个月的成本是多少呢,张通荣向本刊记者算了笔账:“首先是运输成本要翻两三倍,物价指数起码要上升10%以。而对于灾后重建来说,成本增加就更多了——运输成本在重建中占5%~10%,运输成本翻倍的话重建成本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再上升5%~10%,这样仅仅是增加运输费用和耽误工期的费用可能就要在一两个亿。而对于老百姓来说,绕行不仅是时间上损失,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损失,比如现在从汶川到都江堰也就是50多元,绕行的话要一两百元。”

7月26日,大桥的修复施工方案初步确定,不架设新桥面,而是采用“筑堤式修复”的方法,在损毁桥面下填充石料,用实体路基连接断桥两端,最后碾压沉降形成新的桥面。这种方案时间短、安全性高。“大战5天,抢通彻底关大桥。”张通荣说,“要在这么短时间内抢修出来,主要就是基于这么几个原因。”

7月27日,坍塌现场清理完毕之后,爆破人员对彻底关大桥上方大面积滑坡山体实施了最大规模的爆破排险。到28日17点,彻底关大桥断裂处路基填埋工程于基本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5个小时。在7月31日大桥通车后高速入口放行的时候,被堵了将近3小时的司机们一片欢呼。

8月1日早上6点,成都和汶川间的长途客车正式重新投入运营,票价34元。在当天的最后一班车上,本刊记者发现车上的乘客一路上都很兴奋,途经红旗招展的彻底关大桥时,一半乘客都掏出手机来,抓拍第一天通车的大桥留作纪念。■

重建的目标

张通荣,汶川县委常务副县长,“5·12”大地震时担任临时指挥中心副指挥长,震后负责灾后重建的具体指导工作。

三联生活周刊:汶川为什么会有这么频繁的地质灾害呢?

张通荣:汶川的地质环境很差,本身这里就是高山河谷地区,地震之前有160处泥石流和滑坡危险点。地震以后大面积的山体破碎、松散,特别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和山体垮塌这三大灾害,点多面广,成了片状分布,经过排查,现在全县共有447处地质灾害。地震之后在有灾害威胁的地区县里都安排了监测人员,建立了预警预报信息网。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防不胜防的自然灾害,怎么能尽量避免损失?

张通荣:首先从做工程的时候就要尽力去避灾,比如电力设施、供水系统的施工过程中,路线就选择在通过地质灾害的评估确认不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方。其次在两边都是地质灾害区避不开的地方,就采取工程的措施防范,比如说把电缆、水管从地下埋设过去,不至于直接瘫痪。更重要的就是加强监测,你来的时候应该看到了,公路沿途都有挥舞小旗子的监测员,他们按农村的土办法,比如看到山体开裂,第一天用一个比照物去衡量宽度,第二天再去看,要是连续几天都有扩大的趋势就要赶紧向上打报告。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没有监测到的危险呢,怎么保证居民安全?

张通荣:房屋建设方面第一考虑安全因素,第二考虑便民因素,同时还要考虑我们可支配的资金。在山体构成地质威胁比较大的地区采取一个“主动避让”的原则,灾害来的时候,经常是山整体就垮下来了,这种区域绝对不允许安置居民。整个全是地质灾害回避不了的,就要采取工程措施,上防护栏,建围墙这些,但是这些自然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情况下就要搞好应急预案。车辆怎么调配,救援力量的调配,交通如何保障,都有一系列的保全措施,我们现在几乎每个地质灾害点都有工程车24小时待命,要在第一时间抢机遇。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主动避让”,安置居民还有哪些原则?

张通荣:现在提出一个“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原则,就地的概念是本县本州范围内调节,尽量不要跨地区转移。就近的概念是在原来生活的地方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带,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性。分散安置就是要避免把老百姓大片安置在一起,这样需要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资,而且也不容易满足公共安全的维护。

第三个政策就是采取由县里主导、乡里组织、各村执行、老百姓承办的方式,必要的资金扶植和补贴,一部分是国家补贴的资金足额到位,一部分由县里和广东省筹措资金以委托贷款的形式发放到户,把商业贷款和民间借贷的作用发挥出来。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汶川大部分居民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呢?

张通荣:这就是我要说的第四方面,通过对产业的扶植让老百姓尽快摆脱现在经济上的困难。汶川现在搞了一个环县经济区,高半山主要发展畜牧业,半山主要发展蔬菜和水果种植,河谷地区主要发展服务业,让各地区老百姓参与到国家的扩大投资里来,获取收入。这是一个“农民增收非农化”的概念。现在基本一半以上的老百姓在项目上得到了好处,还有一部分在劳务输出和培训上获益,通过产业拉动,他们的收入实际上增加了30%~40%以上。

三联生活周刊:汶川的重建短期内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张通荣:今年9月基本完成教育方面的重建,年底完成卫生方面的重建。农房重建在9月30日以前完成,除了一些由于地质灾害需要二次搬迁、三次搬迁的情况。居民房重建计划是要求明年春节前住进新房。配套的基础设施重建方面,今年底要完成农村道路、供水、通信的建设。此外,城镇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下一步经济带的形成,明年上半年要基本完成城镇体系建设。除了生态和产业的修复可能要3~4年的时间,其他基本上都要在明年完成。

三联生活周刊: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汶川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呢?

张通荣:我们现在最难的有两个问题。一是资金缺口,现在广东在援建汶川,中央也有一定支持,有不少人说可能你们钱都用不完了。实际上,灾后重建我们真正需要的资金是300多个亿,目前加上社会援助到位的资金只有不到140个亿。资金不到位治理就有限,从生态修复到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可能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因为房屋修得再漂亮,大的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老百姓的生命依然得不到保障。

另外,灾后重建是系统工程,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但是我们并没有得到特殊的智力扶持,人才的培训和特殊人才的配置是汶川下一步重建至关重要的方面。■ 张通荣地质灾害评估彻底成都发展大桥纪实地震次生灾害抢修汶川次生灾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